全球创意城市网络

发布:2019-12-05 10:48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成立于2004年10月,致力于发挥全球创意产业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促进世界各城市之间在创意产业发展、专业知识培训、知识共享和建立创意产品国际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目前分为设计、文学、音乐、手工艺和民间艺术、电影、媒体艺术、烹饪美食等7个主题。

经批准加入该网络的城市被称为“创意城市”,根据入选类别的不同,也叫“世界某某之都”,已有德国柏林、英国爱丁堡、法国里昂、美国圣达菲、日本名古屋、神户和中国深圳等100多个城市加入了该网络。

随着南京(文学)、扬州(美食)两个新晋“世界某某之都”,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把7个类别的创意城市全部“配齐”,其中设计之都有上海、深圳、武汉,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有杭州、苏州、景德镇,美食之都有澳门、顺德、成都、扬州,电影之都有青岛,媒体艺术之都有长沙,音乐之都有哈尔滨,文学之都有南京。

从欧洲的经验来看,如果以就业和营业额而言,大约一半的创意产业与文化及艺术相关,另一半则与软件产业的发展紧密关联。

什么是创意城市?一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能具有创造力吗?为什么有些城市被看做创意城市,而有的不是?为什么它们有创意,别的城市就没有?查尔斯·兰德利在他的著作中对创意环境作出以下定义:“创意环境是一个在硬性和软性基础设施方面拥有必要先决条件,能催生构思和发明的场所。它可以是一个建筑组团、城市的一部分,一整座城市或者一个区域。它是这样的物质环境:为大量的企业家、知识分子、社会活动家、艺术家、管理者、政治掮客或学生提供一个思想开放的、世界性的环境,在那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创造出新的构思、艺术品、产品、服务和机构,并因此带来经济效益。”

但是这个措辞精心的定义尚没有说明应如何打造一个创意城市。作为查尔斯·兰德利著作的基础,更早期由比安契尼完成的一个研究对这个问题作出了阐述。这项研究提出,一个创意城市的“要素”——更确切地说是对城市的创意程度的评定标准,它们包括:硬性因素(博物馆、展览馆、剧院、音乐厅以及城市及其文化历史和形象的其他有形元素;与文化有关的,跨越地域界限而闻名的机构,如画廊、拍卖行或教育机构)、历史、重要性的个体(当地舆论领袖、利益相关者、政治领袖、文化巨星、新闻工作者、学术界人士等)、开放的交流、网络、组织能力、认识到有危机或挑战需要面对、起催化作用的事件与组织、创意空间等。

这些评价创意城市的标准制定于15年前,远在创意热潮席卷欧洲城市,感染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之前。除了这些,在创意城市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要素”,它们包括:一个确定的文化形象、成熟的文化产业集群、高等艺术与媒体教育机构、范围广泛的各种创新高科技环境背景、可负担住宅与低生活成本、愉快的氛围。

所有这些令一个城市成为吸引创意人群需求的磁石,在这样的城市中他们能够获取工作的灵感,能够寻找工作机会并能够以此营生,还能够介入创意网络。

按照英美的定义,创意产业涉及所有生产创意产品的经济参与者,如设计、建筑时尚、音乐或电影,以及为这些产品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参与者,如培训、事件管理或艺术画廊等。这些产业通常由大型企业和独立、单个、自我经营的艺术家和设计者构成。

从欧洲的经验来看,如果以就业和营业额而言,大约一半的创意产业与文化及艺术相关,另一半则与软件产业的发展紧密关联。

有一些国家将公共部门设施包括在创意产业概念中(例如博物馆、乐团或剧院),其他一些国家则有意将创意产业仅仅定位在需要纳税的行业范围内,它们认为公共设施只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背景环境。

很多人认为创意城市理念已经成长为城市发展的一种新范式;虽然依旧模糊,但那个模糊的创意城市概念正在促进合作的实现、地方战略的形成以及城市项目的选择——这些都有助于城市创意形象的建立。

综观新晋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28个城市,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从文化包容性强、创意产业发达、文化产业人才集聚性强的大都市,向具有特色文化个性、易让人有精神归属的中小型城市侧重。

这表明,进入创意城市网络的成员,更多依靠自身的文化个性魅力。即使不是繁华的大都市,只要能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并在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好的探索尝试,中小城市也可以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创意之都。

“全球创意城市网络”项目对应的是联合国《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旨在把以创意和文化作为经济发展最主要元素的各个城市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网络。进入了这个网络,成员城市之间相互交流、互相支持,有助于各城市多元文化产品及城市文化品牌的推广,进一步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当前全球风行的城市更新与复兴、城市文化形象传播行动中,这批新进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城市所追求的特色定位的实践探索,给我们提供了诸多新的启示。

  首先,一以贯之的城市特色文化、文化空间的保护,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可持续的发展运用,以及由此体现出的文化软实力,是城市在创新与转型发展中胜出的法宝。“全球创意城市网络”项目的理念,就是强调文化对于城市改造、城市复兴和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以特色城市文化、城市文化传统承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支撑,充分持久展现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人才和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活力,提升城市的创意产业价值和空间价值。

  其次,在全球进入城市主导的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基于互联网的城市形象传播越来越体现出眼球效应,这种效应极容易形成颠覆性的公众认知,直接影响城市发展。因此,城市更新、文化复兴战略的实施,要和文化创意旅游、文化会展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步,突出公众的参与度,特别是公共文化的服务功能,为市民尤其是青年群体带来精神归属。注重用创意和包容的方式彰显城市和公共空间的文化发展,通过包容的、多元的文化导向,创造健康的城市环境,形成城市文化创意的集群。

  再次,谋划进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并在这个高度国际化的平台上展现风采,必须选择特色化、个性化的路径,决不能亦步亦趋模仿同类型的城市。此次入选“媒体艺术之都”的特拉维夫,也曾模仿巴塞罗那的“艺术之都”定位,建设“中东艺术之都”,大建美术馆、博物馆,引入文化演出和展览,但相当长一段时间在国际上影响甚微。

  最后,培养“特色创意”是制胜法宝之一。中国的苏州和顺德,都是经济发达的城市,在全球产业链上有着重要地位,但选择的是以“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和“美食之都”来冲刺“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可以说是独辟蹊径。众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名的中小城市,加快进入这一网络,提升国际知名度,可以获得全球性的创新要素和资源支持,无疑有助于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培育出自身的创新活力。这告诉中国城市,要想跻身世界创意城市行列,必须立足自身优长,采取差异化战略,突出自身文化特色。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