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与“自为”的无穷对峙

发布:2025-06-30 19:30    来源:长三角时讯
竟有一首词在苏州候着何多苓,一千年,亦在黄梅季。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其作者是宋代退居苏州的词人贺铸,他的每一句皆可呼应我脑海中何老师的作品。“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少女,“蘅皋暮” “一川烟草”的“闲愁”,仿佛就是这样地穿过时光,诗画唱和了起来。但又不敢再说,因为对何多苓画作的描述与分析很容易掉进一个情愫的大坑,谈诗意、雅致、疏离,都颇显无趣,下笔即俗。
那就说说这个展览的缘起,我与苏博合作近十年,在馆长的要求下,不远千里拜访的第一位艺术家就是何多苓。他们认为何老师的作品,很适合在苏博展出。故而,2024年3月,我与苏博馆长一行三人到成都蓝顶艺术基地拜访何老师。提前两年来谋划此展,这是标准的博物馆认知和工作方式。何多苓的作品所展览的这个空间是贝聿铭设计的现代艺术厅。贝老将现代艺术的“白盒子”装进大屋顶的中国意蕴之中。空间不大,气场大,很压作品,对所有在这里办展的艺术家皆是挑战。而何老师的作品有两点是可以破局的,其一是色彩。我称其为:苓灰,何多苓独有的。他笔下的这种青灰色,如晨雾,湿湿的,如“苓”般有清淡的味道,如此时节的苏州。其二是笔触。松松的,既准确得很,又可荡开去,这样教科书级的画法专门打击同行,兼具一个“帅”字,吸引每一个观者的眼睛。此展还有一处难能可贵,就是《春风已经苏醒》、《雪雁》,两件何多苓早期代表作被从中国美术馆请到了苏博。其重要性在于当上世纪80年代的伤痕文学退去后,而他的绘画成了纪念碑,也构成了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让观众抓住何老师艺术的开头和创作的当下,走入何多苓的艺术世界。
何老师近年的创作,我倾心那些花草。明暗交界处的微妙震颤,恰似萨特笔下“自在”与“自为”的无穷对峙——凌乱的花与叶不再是生命消逝过程中的悲叹,而转化为对存在本质的凝视,进而延展成为更为自我的笔端寓言。在现场,观众可以与《春风已经苏醒》中怀斯般的枯荣交织的杂草相对比,卑微而倔强的生命意象,成了穿越四十年艺术时空的诗性信使。的确,何多苓以草为笔,蘸取岁月的汁液,在不同的创作纬度上书写着不闭合的环形诗节。犹如视觉的迷药,让每一丝细部都如此的旷远。这让我想起,近日在“会昌戏剧节003”的开幕式上,法国摩天剧团携作品《摇曳》在雨中的惊艳亮相。打破了地域与艺术形式的次元壁,借由阿尔勒卡马尔格湿地上风中芦苇启发,用“失控”的肢体,上演了一场近乎让我失语的即兴对话。如此意向,在何多苓的画作中却可以与之静静的同频。
何多苓的老友常叫他“何多”,我不想问为什么,我有我的理解:为什么这么多呢?预示着“少”的珍贵。何老师要的不多,他要看持续两周仍在天上的彗星,要“人在春山外”于欧洲时间的清晨起来,闲散而严肃地一笔笔画出丰盈后的醇度。
吴洪亮                                  
2025年6月16日晨于南京丁山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