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守艺人任敏华:咫尺纳风雅,方寸觅知音

发布:2023-10-14 10:40    来源:长三角时讯
 
 
核雕,本是江浙一带文人的心头之物。“凡文人必手持折扇,有折扇必有核雕扇坠。”文人墨者执扇赋诗的风雅,让坠于扇尾的核雕,也有了雅趣。长不盈寸,却饱含手艺与文化之精华。“中国核雕看苏州,苏州核雕看舟山”,苏州舟山,一群守艺人,用自己独特的坚守,持续成就着核雕的灵趣。五十一岁的任敏华,当之无愧是其中的中坚力量。
 
也是香山匠人一脉:择一事,终一生
“香山梓人,巧者居十之五六。”学艺傍身,是苏州香山人的传统。十六岁,任敏华也在家人的影响下,师从核雕艺人须培金学艺。舟山的核雕匠人,学艺第一课,肯定是雕罗汉头。这与其说是传统,不妨说是一种致敬。因为要追溯舟山核雕的兴起,一定会说到民国时期,舟山艺人殷根福在上海老城隍庙开设“永兴斋”艺铺,其雕刻的橄榄核雕罗汉,风靡上海滩,从而带动家乡舟山核雕业的兴盛。第一次拿起刻雕,任敏华刻的也是罗汉头。期间参军3年中断学艺,却未中断对核雕发自内心的喜爱。部队是最能磨砺人意志的所在,退役后再次从艺,带着军人的坚毅,任敏华一头扎进了与小小橄榄核的锉锉磨磨中。
三年可入门,十年方有成。核雕是一门化腐朽为神奇,从不可能中求可能的功夫。学核雕,浮雕、圆雕、透雕等雕刻基本功,一样不能少,“没有一定的功夫花下去,不可能在方寸之间游刃有余。”一张板凳,一个水杯,一盏灯、十几把浸透岁月的刻刀,还有一众自制零碎小“工具”,加上一个个“灰头土脸”的橄榄核,这就是核雕的全部基础了。要成就核雕咫尺乾坤的巧夺天工,全靠艺人的巧思与精技。冯骥才在《俗世奇人》中曾说,“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的十余年,任敏华从“依样画葫芦”照着师傅的成品罗汉头开始练手,扎扎实实锻炼出了手艺人的“根本”——精技。
手艺人就是要与时间相对抗,择一事,终一生。三十年过去了,选料、构图、铣胚、初雕、打磨,任敏华依然坚持每一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因为热爱,任敏华非但不觉得枯燥无味,反而沉醉其中,“每天都会有新的体会,时不时就会发现需要进一步学习的地方。”属于香山一脉的匠人精神,任敏华用坚持践行着。
 
共担非遗传世责任:守得住,走得远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父辈依着这千年的古训,坚持让子辈修一技以傍身。但手艺人要过上好日子,却只能是得益于时代的馈赠。2000年前后,随着经济的腾飞,文玩行当迎来了一个市场高峰。老一辈苏州工匠攒下的好口碑,为苏州吸引来了全国各地的文玩客商。小小核雕,因其独一份的精巧雅趣,颇受玩家的青睐,由此也迎来了一个创作高峰。也是在这一年,任敏华成立了自己的核雕工作室,并一路见证了舟山核雕的复兴。
2006年以后,舟山村在原来的小学校址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核雕交易市场。慢慢地从事核雕雕刻的匠人也多起来了,手艺得到了社会认可,收入自然也可观。2008年,以舟山核雕为代表的光福核雕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有荣焉,幸甚至哉。日子越过越好的任敏华却多了几分忧思:“时代给了手艺人好机遇,我们又能给时代留下点什么好作品呢?”市场越来越好,但市面上的题材却还是绕着传统那几样打转。“只有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才能更好的传承。”可是核雕材料咫尺之间,颜色又单一如斯,应该从哪里入手呢?得益于家庭的熏染,任敏华很快找到了方向。想到不易,做到更不易。任敏华出身书香门第,童年记忆中,家里长辈,似乎都喜欢在纸上画画写写,小时候玩得最多的地方是爷爷铺满稿纸的工作室。爷爷曾是建筑公司的工程师,外公设计的礼服,曾被作为外事礼品。耳濡目染,任敏华自小也修习了一些绘画、书法技能,但这还远远达不到精的程度。为了将书法,有机融入核雕的盈寸之间,为此任敏华重新开始练书法,习国画。核雕源头本就自带文人气韵,雕刻,做减法以显形,但要养成一份独一无二的雅趣,必要叠加匠人的灵感、审美、文化,创新也不能失了这份文气。一捆一捆的书被搬回家,罗汉的服饰、发型分类,名人典故的出处背景。看似不相关,实则是毫厘之差,就是成品与艺术品的天壤之别。
随后的几年,任敏华的《羲之喜鹅》《米芾拜石》《陶渊明爱菊》《虎溪三笑》等一系列作品一经推出,深受好评,细如蚁迹的文字能雕刻出书法的意韵,曾不盈寸的果核能聚集绘画的景致与留白,由此任敏华的人文核雕风格渐成。
“好的核雕作品,应该像隽永的诗一般,虽是方寸之境,但应耐人寻味,面面成趣,从有限的静止形象中,感受变化的过程和想象的空间。” 
 
是为知音作,手艺,守不易
东依穹窿,西临太湖,卧霞枕水,2500多年前,舟山村因为吴王阖闾所置“造舟之所”而得名。如今,舟山成为全国核雕最知名的地方。“中国核雕看苏州,苏州核雕看舟山”,美誉是招牌,也是责任。
作为中生代的非遗传承人,任敏华认为,除了将老一辈艺人的佳技守住,他这一辈还需要纳新,既为核雕留下市场,也要用好作品,为核雕留下知音。
传承需要人。任敏华说,是吴地得天独厚的文化养分以及无数老师的帮助与提携,才成就了他的核雕成长之路,因此,传播核雕文化,培养新生代,他,义不容辞。进高校、走社区,任敏华随叫随到。“哪怕只是让年轻一辈,知道一下核雕,也是为传统手艺埋下一粒种子。机缘到时,自会发芽。”
“橄榄核硬度高,需要不断盘捏,约半年后,核雕内在的肉质充分氧化,表面相互作用,核雕才呈现出红黑色,并透出亮光,届时才到核雕作品的最佳欣赏期。”核雕需要在岁月摩挲中沉淀韵味,手艺人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与时间相对抗,知音需要时间涵养,任敏华一直乐于与时间作伴。
久久为功,必要回想。且仿佛这份回响清新喜人。一位初中生藏家,用第一个月打工的收入,来觅一个核雕小件;十年后,特意邮来了自销的茶叶。一位外省的核雕爱好者,因为在友人处看到了取材于《三酸图》的作品,数月与其一同讨论作品中的醋缸、服饰的样式,人物表情中儒释道的蕴意……
传统碰撞现代,传承手工基因,每一个负有使命感的手艺人,当下必然要思考的是手艺,与“守不易”。任敏华说,世界可能是浮躁的,但手艺人要善于安静。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