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本到自然 姑苏春韵“我的童年时光”

发布:2025-03-29 09:59    来源:长三角时讯
“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当仲春时节的暖阳将姑苏城浸润在温润的晨光中,苏州市沧浪新城第四实验小学校内,一场以“我的童年小时光”为主题的春分项目化学习活动正如火如荼展开。旨在传承千年的节气智慧化作生动的教育实践,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童心田悄然萌芽。
【春之韵:二十四节气长廊里的美学启蒙】
特色教室楼道里的“文化长廊”成为流动的美育课堂。绘画社团的孩子们在美术教师的指导下,正以青绿山水为底色创作“春分三候”主题墙绘。木质日晷模型前,教师结合多媒体设备讲解着节气知识:“古人通过观察玄鸟北归、春雷始鸣等物候现象,总结出指导农耕的智慧。”孩子们手持彩铅,专注勾勒着春燕剪水的动态,有个小画家兴奋地说:“我想画出燕子从古画里飞进我们校园的感觉!”孩子们以工笔、水彩、水墨等多种形式,将“青梅如豆柳如眉”的物候之美定格于纸间。
【春之味:田间课堂上的自然教育】
“荠菜马兰头,春笋正当时。”劳动老师带领着“小小农学家"团队走进学校”节气农园",展开别开生面的“春味寻踪”。孩子们手持自制的“江南春蔬图鉴”,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辨识野菜。有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女生举着刚挖到的荠菜向同伴展示:“老师教我们看叶片的锯齿形状,原来野菜也有身份证!”校园东南角的“移动厨房”里,食堂的叔叔阿姨们正指导孩子们包传统春卷。当混合着荠菜、春笋、香干的清香弥漫开来,劳动教育自然地融入生活场景,孩子们在揉面、拌馅的过程中,真切体会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深意。当蒸汽氤氲中飘来阵阵清香,劳动教育自然融入生活场景,正如《齐民要术》所言:“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春之嬉:一颦一笑间的释放天性之旅】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同学们带着自己精心挑选的风筝,奔向大自然。形态各异的风筝中,既有传统“七十二灶”样式,也有融入现代元素的“航天风筝”,古老智慧与当代创意在春日晴空中交相辉映。一只只五彩斑斓的风筝乘风而起,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春日图景。这不仅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释放天性、享受自由的美好时光。
【春之思:跨学科融合的深度探究】
“春分竖蛋”习俗被转化为生动的STEAM课程。科学实验室里,孩子们分组探究蛋壳的曲面结构,通过反复试验寻找重心平衡点。当第一枚鸡蛋在课桌上稳稳立起时,欢呼声几乎掀翻屋顶。语文教研组推出的“春分诗会”上,学生们身着传统服饰吟诵节气诗文,童声演绎的《春分谣》将现代童趣注入古典韵律。班主任老师们特别设置的“春分天平”装置艺术前,学生们通过等量谷物称量实践,直观理解“昼夜均分”的天文意义,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古人是用这种方式感知自然规律!”
暮色渐临,夕阳为校园镀上金边。图书馆前的“春分祈愿树”挂满孩子们手写的木牌,稚嫩的字迹记录着纯真愿望:“希望我的向日葵快快长大”“愿世界永远和平”。这些承载着童心的祈愿与摇曳的柳枝共舞,编织成这个春天最动人的风景。当传统文化的清泉浸润现代教育的土壤,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节气文化的赓续传承,更是一所现代化学校对育人本质的深刻理解——让教育回归生活,让成长拥抱自然。
此刻,教学楼的灯光次第亮起,照见走廊里孩子们为清明节气准备的青团模具。春分的帷幕虽将落下,但文化传承的薪火永不熄灭。苏州市沧浪新城第四实验小学的师生们,正以二十四节气为经,以童年记忆为纬,在项目化学习的实践中,编织着属于新时代的文化传承图卷。这所位于江南文化腹地的学校,用其独特的教育智慧证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既需要守住根本的精髓,更要创造符合儿童认知的鲜活载体。(苏州市沧浪新城第四实验小学供稿)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