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杨枝小学推出特色劳育体系
发布:2025-09-29 14:59 来源:长三角时讯

在苏州这座千年古城,如何让教育既承载深厚的文化底蕴,又焕发新时代的活力?苏州市杨枝小学以一场深刻的育人实践给出了答案。学校将劳动教育作为核心支点,一端深深扎入吴文化的沃土,另一端紧密连接未来的创造者,通过与高校协同、与节气同频、与生活共振,构建了“文化传承、劳动实践、协同育人”三位一体的特色劳育体系。让我们一同走进杨枝小学,看他们如何在一方校园里,实现“指尖造园”的美学启蒙、“舌尖节气”的生活智慧,以及“校校联动”的成长赋能。
文化传承的深度——在指尖与舌尖上唤醒千年吴韵
文化传承,不应是博物馆式的静态陈列,而应是可感、可触、可创造的活态流变。杨枝小学的劳动教育,首先是一场深入吴文化肌理的“寻根之旅”。学校敏锐地捕捉到苏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古典园林与节气生活,并将其转化为学生可参与的劳动美育课程。
当五(3)班的许思齐同学小心翼翼地将卡纸剪成的月洞门立在微缩景观中,并通过它“借”来一片想象中的竹林时,他理解的已不仅是“框景”这一造园技法,更是一种东方美学的空间哲学。这正是杨枝小学“劳动美育社团”的核心所在。学校没有将苏州园林的欣赏停留在书本图片,而是大胆地“请进来”和“走出去”。
一方面,学校邀请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教师走进小学课堂,用孩子们能懂的语言,解构“移步换景”“曲径通幽”的美学密码。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走进大学校园,在真实的园林实训基地、面对精美的微缩模型,感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精髓。从聆听理论到动手实操,学生们化身“园林小匠师”,亭台楼阁、假山水榭在他们指尖一点点成型。这不仅是手工劳动,更是一次立体化的美学论文写作,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孩子们对空间、比例、意境的独特理解,让千年的园林文化在新时代少年的创造中被“活化”传承。
如果说“指尖造园”是对空间艺术的探索,那么“跟着节气去劳动”课程则是对时间智慧的品味。秋分时节,校园里的桂花香成为最生动的教材。低年级的“竖蛋”挑战,是对“阴阳平衡”最直观的触觉体验;中年级绘制“秋牛图”、制作“粘雀子嘴”的汤圆,是将农耕祈福的民俗化为笔尖与指尖的艺术;高年级的“秋日蜜酿师”则完整复刻了从采摘到腌制的桂花蜜制作工艺,当甜蜜的香气弥漫开来,丰收的喜悦与劳动的价值变得具体而真切。
最后,一碗由学校食堂精心熬制的荠菜豆腐“秋汤”,更是将“秋汤灌脏,洗涤肝肠”的养生古语,化为全体师生共享的温暖体验。这场“舌尖上的节气”活动,让二十四节气从抽象的历法知识,变成了可品尝、可制作、可分享的生活劳动,深刻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和生活哲学。
通过“指尖”与“舌尖”的双重路径,杨枝小学实现了文化传承的深化。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文化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体验者和创造者。文化自信,正是在这每一次专注的修剪、每一次成功的竖蛋、每一次甜蜜的分享中,悄然植根于心田。这印证了校长张蕾的期望:“我们希望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文化传承的种子。”这些种子,必将随着他们的成长而枝繁叶茂。
劳动实践的广度——从技能习得走向全人培育
劳动教育的价值,远不止于技能的学习。杨枝小学通过设计多层次、跨学科的劳动课程,将劳动实践从单一的手工活动,拓展为融合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的“全人教育”场域,极大地拓展了劳动实践的广度。
在制作园林微缩模型或苏式盆景时,最考验学生的不是创意,而是耐心。裁剪卡纸的毫厘之差,修剪枝条的恰到好处,都需要极致的专注和一丝不苟的态度。这种对细节的苛求,正是“工匠精神”的雏形。学生们在反复尝试中,不仅完成了作品,更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专注、耐心和追求卓越的品质。这种精神的锤炼,对其未来的学习乃至人格塑造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杨枝小学的劳动教育,始终与美育相伴相生。在“造园”活动中,美是空间的结构与意境的营造;在“节气”课程中,美是“秋牛图”的色彩韵律和桂花蜜的晶莹质感。劳动,成为了美育最生动的载体。当美从书本上的图片变为手中可触摸、可塑造的实体时,学生的审美体验从被动观赏升华为主动创造,其审美素养得到了质的飞跃。这正是“劳动创造美”最直接的诠释。
劳动实践也是生动的生态课。在辨识园林植物时,学生懂得了桂花、竹子背后的文化寓意和生态功能;在制作桂花蜜时,他们体会到应时而作、珍惜自然馈赠的智慧;在品尝“秋汤”时,他们感受到顺应节气的养生之道。这些活动将绿色的种子播撒进心田,培养了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
由此可见,杨枝小学的劳动实践,已超越了简单的劳动技能学习。它成为了德育的实践场(培养品格)、智育的延伸线(应用知识)、美育的创作室(创造美感)和体育的锻炼所(动手协调),真正实现了“五育并举”,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办公室范老师对此深有体会:“这是一次劳动教育,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认同与生命教育。”
协同育人的高度——打破壁垒构建成长共同体
优质的教育从来不是学校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汇聚各方力量的“协奏曲”。杨枝小学劳动教育体系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主动打破校园围墙,构建了“高校——小学”深度协同、“家庭——学校”积极互动的育人新格局,提升了协同育人的高度。
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成功合作,是“校校合作”的典范。对于小学生而言,走进大学校园,聆听专家讲解,观摩大学生作品,本身就是一次视野的极大开拓。高校的优质资源——专业的师资、先进的实训基地、深厚的学术底蕴——如同一条高效的“赋能管道”,让小学劳动教育的起点更高、内容更专业、内涵更深厚。姚岚教授表示:“让中小学生了解苏州园林文化,培养兴趣,是我们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责任。”这种合作,实现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埋下了伏笔。
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学长学姐)的指导作用尤为关键。他们比老师更贴近小学生的心理,他们的耐心讲解和亲手示范,构成了“大手拉小手”的温馨画面。这种朋辈教育,不仅降低了小学生的学习焦虑,更在他们心中树立了可亲、可学的榜样,激发了他们对知识和技能的向往。
劳动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生活。杨枝小学的课程设计巧妙地连接了学校与家庭。当学生骄傲地将自己制作的桂花蜜带回家与父母分享,当“竖蛋”的趣事成为晚餐桌上的话题,劳动教育的成果便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家庭生活。这不仅能赢得家长对学校特色课程的理解与支持,更能鼓励劳动习惯和感恩之心在家庭场景中延续,形成育人合力。
通过构建这种开放、协同的育人共同体,杨枝小学的劳动教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校本课程,而是成为一个汇聚社会资源、连接现在与未来的开放平台。它告诉我们,新时代的教育,需要学校以更开放的姿态,主动链接社会优质资源,为每一个孩子的出彩创造更多可能。
结语:
从“指尖造园”的美学创造,到“舌尖节气”的生活智慧,再到“校校协同”的格局提升,苏州市杨枝小学的劳动教育实践,生动诠释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它根植于吴地文化的深厚土壤,以劳动为犁,以美育为雨,以协同为风,精心培育着既有文化自信、又有劳动热情,既具审美情趣、又拥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少年。这片教育的实验田,不仅收获了学生的成长与欢笑,更为我们展示了一条可借鉴的素质教育之路——当教育真正与生活、与文化、与未来相连接时,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劳动的创造中发现美、体验爱,成为更好的自己。
(苏州市杨枝小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