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并举,五育融合 叶圣陶小学的课程融合探索

发布:2024-04-29 10:15    来源:长三角时讯
100年前,叶圣陶来到甪直执教,教育教学实践中,为了给孩子们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同事们创办了“生生农场”。“生生”两字指的是先生和学生,师生共同开荒种地,让学生在学农的过程中锻炼筋骨,磨练意志,懂得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百年后的今天,校园里的生生农场依然忙碌。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躬耕劳作,体验绿色生命之绚烂;观察记录,畅享种植表达之乐趣;对比种植,培养科学探究之意识;网络播种,收获网上种植之创新;品味果实,激发创造美丽之慧眼。
苏州叶圣陶实验小学传承叶圣陶教育思想,借助生生农场、运动场,以劳动、运动“双动”促“双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创新的教育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彰显学校特色办学理念。
 
 
基于“生生农场”的跨学科教学与创新实践
苏州叶圣陶实验小学 杨迎哲
 
我校“生生农场”的初衷在于创造一个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将美术、科学和劳动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自然和谐的背景下,亲身体验和实践,同时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责任感。学生在照顾动物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劳动的价值,还学会了通过艺术和科学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生活。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好奇心,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实践与学习的结合
“生生农场”融合教学中,融合劳动课是一个关键环节。
首先,学生被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农场内的特定区域、特定种类的动物。学生需要制定合理的喂养计划,确保动物获得足够的食物和水;需要定期清理动物的生活区域,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学生不仅学习到了关于动物护理的知识,也实际体验了劳动的辛苦和意义。过程中,学生被鼓励记录下他们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如兔子在不同时间段的活动模式、山羊的进食特点、孔雀展示羽毛的特定场合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开始从中收获更深层次的知识,例如,动物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饮食习惯,某些动物表现出的社交行为。这些发现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也为他们后续的科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融合劳动课的结尾阶段,学生会有一个分享会,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观察和所学。这不仅是对他们劳动成果的展示,也是一次思维和知识的交流。学生通过互相分享,能够学习到其他小组的独特发现和经验,从而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这种以劳动为基础的学习方式,不仅使他们在知识上获得了成长,更在心理和情感上得到了发展。他们学会了责任、同情和团队合作,这些软技能在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艺术与科学的融合
通过将美术与科学结合,学生得以在观察与实践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并将这些知识以创造性的方式表达出来。
(一)观察与创意的结合
首先,学生在劳动课中对农场中的小动物进行日常观察。他们的好奇心将被动物世界的各种奇妙现象所吸引,在美术课上,这些观察也会被转化为绘画和制作项目,开启了一扇探索自然界奥秘的窗口。学生被鼓励运用他们的创造力,将自然观察与艺术表达相结合。例如,他们可以通过绘画来描绘兔子长耳朵的功能,探讨耳朵的大小和形状如何帮助兔子更好地调节体温、感知环境中的声音。通过这样的艺术创作,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观察和理解自然界的现象,还学会了如何将这些观察转化为具有教育意义的艺术作品。
(二)科学知识的艺术表达
学生将在科学课上学到的关于动物适应和生物学原理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艺术作品。这种科学知识的艺术表达方式,远远超出了传统学科的界限,它不仅是对学生记忆力的考验,更是对他们创造力和理解力的挑战。例如,学生制作一个以动物冬眠为主题的画册。在这个画册中,他们绘制不同动物在冬季的生存状态,如蛇的冬眠、熊的蛰伏、鸟类的迁徙等。此外,学生还创作关于动物适应寒冷环境的短剧,展现动物们如何构建庇护所、寻找食物、准备冬季等生存策略。通过短剧的形式,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还能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将科学知识融入故事叙述。
(三)创意解决问题
在融合美术与科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解决问题方式转变为以创意为核心的问题解决方法。当面对设计动物姓名牌这样的项目时,他们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创作一件艺术作品,而是如何在美观与实用性之间找到平衡点。例如,如果姓名牌是为一只特别活泼的兔子设计,学生可能会选择更加生动、动态的图案和色彩来反映兔子的特性。同样,对于一只需要特别照顾的老年动物,姓名牌的设计可能会更加简约,配以温和的色调,同时突出其喂养和照顾的特别说明。
(四)结合社会实践
在融合学科的教学项目中,学生的作品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部,而是扩展到了更广阔的社会实践领域。设计参观券的活动便是一个典型例子。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运用美术技巧,还融入了对动物知识的了解,冰学习项目管理与团队合作,这些学生都是日后走入社会所必需的重要技能。更重要的是,这些参观券一旦被用于学校组织的开放日或者“生生农场”参观、义卖活动,便将学生的努力与成果展示给更广泛的公众。
 
“生生农场”不一样的劳动课
——学科跨界整合:劳动教育再提质
苏州叶圣陶实验小学   张臻
 
从“双减政策”落地之后,我校教学安排上做了多项调整,学校充分利用“生生农场”这一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在五年级中率先开展了实践劳动课程,完成了“生生农场”校本课程的初步建设。
融合学科,让劳动实践教育浸润童心。
在2023年春季的课程结构,确定了以劳动实践教育为主线,各学科整合一起的“生生农场”校本课程方案。
 
 
 
在种植油菜花与小麦中,我们就与美术老师商量,因为油菜花开花时,正好是小麦绿油油的时候,这时候就会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我们平时在节日庆典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用不同的色彩搭配各种节日祝福语,所以由此产生灵感,用油菜花和小麦搭配,种植出不同的字,等春暖花开时,各种不同的字,让我们的种植更加富有诗情画意。这样通过与美术课的整合,让孩子对油菜花开花时,多了一份期待;而且油菜花和小麦都属于过冬作物,同学们在观察时,可以尝试对比观察,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有了更多的兴趣点。
课程的跨界整合,有效地缓解了学生“U”型活动热情,在植物缓慢生长的过程中,有了数学的测量与计算,有了语文课的诗情画意,有了科学的探索应用,让同学们在等待植物丰收时,多了一份快乐。
融入家庭、社会,从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实践中,我们发现,除了课程内容的丰富,还有许多地方可以拓展丰富。
比如,在种完萝卜,获得丰收后如何处理萝卜呢?当然首先可以把它做成一道美味佳肴,那我们就可以把课程带回家,把家庭也融入课程中来,让父母也参与其中,指导孩子做一道以萝卜为主材料的菜肴,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也提升了孩子的生活能力。甪直萝卜干是本地非遗产品,那如何把一个萝卜,通过传统工艺制作成为远近闻名的甪直萝卜干呢?我们想到了要带领孩子实地参观甪直酱品厂,这样,我们的课程又与社会结合起来了。
融入育人种子,使爱劳动从口号到深入人心。
劳动教育从来不是学生成长过程的绊脚石,相反,劳动教育是能促进孩子全方位发展的。在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中,我们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开展“劳动最光荣”系列活动,通过对衣食住行的分析,让孩子们知道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劳动——窗明几净的教室,是大家辛勤劳动的结果,吃的粮食菜肴是农民伯伯辛勤劳动的结晶……而“生生农场”的劳动实践活动是最好的平台,孩子们播下一颗种子,到最终的收获,付出无数汗水,这样的劳动体验教育,远比一句口号来得更加具有教育意义。
 
 
 
 
“生生农场”里的英语课:我与动物做朋友
苏州叶圣陶实验小学 华天宇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英语课程内容的选取遵循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原则,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聚焦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范畴。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孩子们与动物有着天然之缘,他们都很喜欢动物。
“生生农场”里的英语课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以“Animals on the Farm!(农场上的动物)”为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带领学生走近动物、亲近自然,在与动物的接触中体悟生活。
在我们传统的学习教育中,尤其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对于“Animals on the Farm”这一主题学生多从知识方面进行理解,对于怎样爱护动物、和谐相处、团结互助,思考较少。通过绘制美丽动物农场、小讲解员视频讲解展示活动,形成爱护动物、互帮互助的思想观念。
学生通过看视频、图片对小动物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都很乐意回家去搜集小动物的资料,为去农场上与小动物接触做准备。在与小动物们的实际接触中,学生都表现得很兴奋,都很愿意去和小动物做朋友。学生都很积极地去喂食、喂水,与小动物互动。在接触过后可以用英语完成关于小动物的作文。
学生跟动物玩耍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动物的温暖和亲密。这种亲密关系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更有爱心和同情心。学生需要照顾动物,这样的经历能够让学生学会责任和关爱,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学生跟动物玩耍的时候,需要按照动物的性格和喜好来与它们互动。这样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学会协调和沟通,提高他们的协调能力。最后学生可以用手抄报、作文等形式呈现结果。
 
 
“生生农场”里的数学课:“尺的故事”
苏州叶圣陶实验小学 孙婷莉
 
在农场中,学生在农民及老师的指导下,以“农场测量”为切入点,借助学校“生生农场”中不同的地块,指导学生结合数学知识对地块的周长和面积进行测量,让学生自己探究测量所需要的工具,自己动手操作,收集测量数据,体会统一“度量衡”在测量过程中的重要性,最终用统一的单位对农场的地块进行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项目开始之初,学生被划分多个小组,每个小组自主选择不同测量工具,有绳子、米尺、扁担和脚步等。接着,学生利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对农场地块展开测量。测量过程中,学生讨论各个测量工具在测量时的优缺点,并在得到数据后,分析如何进行数据处理。最终讨论得出:需要各类工具所得量数,都转化为统一的单位进行计算。最终,学生利用获取的农场各个地块的数据,绘制成了农场的平面图。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撰写了数学小论文。
整个项目,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对于测量有了更深入地理解,深刻体会到了“尺”的发明以及统一度量衡,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性。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