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越千年 古城向未来

发布:2022-02-15 11:11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农历大年初九(2月9日),苏州召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咨询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着眼未来40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共商苏州古城保护大计。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住建部总经济师杨保军,江苏省住建厅厅长周岚出席会议并讲话。苏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吴庆文主持会议。会上,曹路宝、杨保军共同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规院苏州中心揭牌。

今年是苏州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自春秋时期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阖闾大城,2500年来,苏州古城就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是全国唯一一个2500多年城址未变的古城,其格局与宋代《平江图》基本相符。

1982年,苏州成为国家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86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苏州成为全国唯一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历史文化名城。2012年,苏州成为住建部批准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同年10月26日,经中央编办批复,苏州原平江、沧浪、金阊三城区合并设立姑苏区,成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保护区党工委、管委会是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派出机构。

纵观近40年的发展历程,苏州古城保护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苏州获得中国首个“李光耀世界城市奖”,成为运河沿线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被授予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称号。古城内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和风貌色彩,平江路、山塘街入选全国首批历史文化街区,平江历史街区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保护区、姑苏区名列“中国文化建设百佳县市”榜单首位,成功创建“国家古城旅游示范区”“中国商旅文产业发展示范区”等。中央电视台曾这样评价苏州,“一座东方水城,让世界读了2500年。她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她用双面刺绣的绝活,实现了东方与西方的对接。”

 

大咖云集 “头脑风暴”

 

出席会议的专家,都是来自全国城市规划、古城保护或文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包括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阮仪三,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主席、新加坡大学建筑系咨询委员会主席刘太格,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伍江,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常青,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段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原院长李晓江,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张泉,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韩冬青,贝氏建筑事务所总裁贝建中,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叶斌、杨新海,同济大学教授张松,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苏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吴永发等。

苏州古城保护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离不开各领域专家的关心和支持。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住建部总经济师杨保军积极促成中规院与苏州规划系统的深度合作;

江苏省住建厅厅长周岚充分利用全国两会平台,为苏州历史城区保护的经验和作法点赞发声;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更是饱含桑梓之情,倡导苏州古城原真性保护,领衔推动了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作;

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伍江教授,亲自推动古城细胞解剖工程相关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古城保护和城市更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常青积极参与苏州历史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方面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段进,在古城多项关键性工程中实现了“江南文化”与现代城市的结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凯和李晓江两任院长,从人才和技术上为古城保护规划先行提供智力支撑;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张泉,亲自领衔编制了苏州名城保护规划,全程指导苏州古城保护更新发展策划方案;

此外还有韩冬青、叶斌、张松、贺云翱等专家充分运用各自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时刻关心和支持苏州古城保护更新,针对名城保护提出了高质量建议。杨新海、吴永发两位本地专家也是亲自见证并参与了苏州古城的发展。

 

苏州古城保护的“绣花”功夫

 

会上,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党工委书记、姑苏区委书记方文浜汇报了苏州古城保护工作的有关情况。他表示,保护区将围绕苏州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和保护区、姑苏区成立10周年,大力弘扬“主动担当、奋勇争先、高效务实”的精神内核,扎实开展古城保护更新工作,让本地人深刻感到幸福生活在苏州,让来打拼的新苏州人深刻感到创业希望在苏州,让来旅游的客人深刻感到休闲惬意在苏州。

苏州在古城保护工作中总结形成了一些特色经验做法。一是坚持保护优先、保护第一。“全面保护”的理念始终贯穿于古城保护工作之中,深深根植于历任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思想之中。二是坚持规划引领、依法保护。5个历史街区和54个街坊控规修编有序开展,《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相继出台,规划和法规体系逐渐完善。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保护惠民。以重点民生工程为抓手,合理完善配套设施,积极改善人居环境,切实增强古城宜居性。四是坚持活化利用、动态保护。通过名人故居、古建老宅、老字号等空间载体,推动“非遗”文化利用开发,实施生产性保护和“活态”保护。

方文浜表示,未来,保护区将加大有效投入,完善体制机制,形成市域整体合力。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产业园楼宇的“腾笼换凤”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创新经济,推动产业倍增升级、反哺古城,增强自我造血能力,让历史欠账在发展中真正解决。同时,要加强活化利用,准确把握更新试点机遇。下足“绣花功夫”,深入实施古城细胞解剖工程,统筹推进保护修缮工作。坚持“使用是最好的保护”,完善古建老宅活化利用白皮书和蓝皮书,充分发挥上市公司董事长古城保护说明会等活动效应,唤醒更多“沉睡资源”。此外,还要加速文创发展,真正做强“江南文化”核心。坚持“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充分挖掘古城文化资源,全力做优文商旅中心。

 

中规院苏州中心揭牌:打造本土智库

 

会上,曹路宝、杨保军共同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规院苏州中心揭牌。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直属科研机构,是全国城市规划研究、设计和学术信息中心。中规院苏州中心是中规院在苏州设立的分中心,旨在进一步加强与苏州在城市研究和规划建设等领域的全面合作,实现中规院高端智库和在地服务优势的充分结合。

该中心也是中规院在苏州的基地和平台,依托全院的科研和创新资源,服务全院在苏州开展的各项研究和实践工作,探索伴随城市、共同成长的智库建设新模式。该中心还是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将充分发挥中规院行业品牌优势,集聚优秀专业人才,吸引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共同参与苏州城市研究和规划建设实践工作。

该中心以苏州为研究和实践基地,传导国家相关政策落地,在苏州开展各类试点示范工作,探索解决城市问题的集成技术,系统谋划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总结、上报和推广苏州经验。

中心还将充分发挥中规院高端智库优势,集聚各类专家学者和专业人才,共同参与苏州城市研究和规划建设,积极探索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曹路宝:绵绵发力、久久为功、慢慢见效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对各位专家长期以来给予苏州古城保护工作的关心支持表达了衷心的感谢,他表示,各位专家的发言充分表露出对这座2500多年的古城的深厚感情,大家作为重要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多年来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市委市政府将认真研究吸收专家们的宝贵意见,充分融入到下一步工作中,他希望各位专家一如既往关心支持苏州发展,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出谋划策,为苏州古城保护工作提供更多指导和帮助。

曹路宝指出,40年前的2月8日,苏州和全国其他23个城市一起获批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40年的实践中,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市民满怀敬畏之心、珍爱之心,探索出了具有苏州特色的保护路径,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率先在规划中提出“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城市,保持了古城“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的城市风貌,得到了专家和群众的一致认可。

曹路宝指出,面向下一个40年乃至更长时期的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始终坚持保护优先。苏州古城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承载着苏州历史文脉,也是无法复制、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苏州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独一无二的资源。要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切实扛起使命担当,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创新保护模式,在古城率先推动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继续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古城有机更新和活化利用等方面为全省全国探路,面向世界贡献古城保护的苏州方案、提供展现中国文化自信的苏州样本;

要始终坚持整体保护。把古城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研究保护,永葆敬畏之心,像对待老人一样对待古城,下足绣花功夫,小心翼翼对待,从老城建筑,到街巷肌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到原住民生活和方言,要把传统民俗都保护下来。未来的40年,我们不仅要保护好面积19.2平方公里的古城,还要保护好苏州全市域的江南水乡风貌,用“大苏州”的理念呵护好“水乡基底、四角山水”的山水格局系统,着力抓好太湖生态保护、长江大保护、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及古镇古村落等与苏州山水资源密切相关的大事要事;

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深刻认识到古城保护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作为古城保护的重要标准,既尊重“古人”也理解“今人”,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受益者,让生活和工作在古城的人们得到更大获得感,让游客的脚步和思绪能够停留在古城的常态生活空间中,让更多人因为苏州这个城市的美好而“慢”下来、“停”下来、“留”下来;

要始终坚持系统观念。以更高的站位、更开阔的视野、面向更广泛领域来研究和推进,从经济、文化、社会各角度入手,引导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要坚持绵绵发力、久久为功、慢慢见效,统筹“保护更新老城、开发建设新城、新城反哺老城”,不断理顺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强化服务保障,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和总部经济等,唤醒古城活力,始终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把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阮仪三:

加大运河沿岸遗产开发

 

苏州历史城市保护卓有成效,是全国的佼佼者,应该继续坚持良好运作。苏州较早提出了古城保护规划,在此过程中历届政府都提出并执行了“保护古城、开发新区”的理念。

苏州古城保护更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苏州园林进一步保护完善,城市绿地明显增加。在传统的历史街区保护过程中,传统居住区得到了很好保护。古城内新建基础设施增加,居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在古城保护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护和改善居住条件,在不违反规划的前提下实现城市发展。

当前,古城改造机制要进一步研究和调整。要设立专项基金,按照保护的要求合理规划使用。目前,古城保护仍要依靠技术手段,要继续提高重视,并及时进行相关调整。

苏州有很多重要的、优秀的历史建筑,现在利用得非常好,已经做了长期规划,要继续做好。下一步,苏州要加大大运河沿岸遗产开发,例如水上游,要和周围的湖州、无锡等城市联手,将沿河风光景色这一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王凯:

协调好历史文化保护的几个关系

 

历史文化保护对苏州来讲,有几个关系要协调好。

第一是协调好魅力、动力、活力之间的关系。对苏州未来发展来讲,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可能要通过老城一系列城市场景的营造,形成一些动力和活力,这样才可以把历史文化保护这件事做好。苏州的发展,如何从魅力转化为动力,注入更多活力,这可能是需要系统性思考的一个问题。

第二是协调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地段、历史建筑的整体性保护和利用的关系问题。其本质是文脉的系统传承、空间结构的系统认识、老百姓生活圈层的系统谋划。要把一些学术性的分析和研究,与老百姓的生活结合起来。

第三是要协调好传统建筑空间的保护修复。很多街区、建筑的保护,要和市政基础设施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手段结合起来,还可以和绿色交通结合,这应该是一个新的发力点。

第四是城里的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与城外的传统村落、山水环境、农耕文化的保护、利用要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系统地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形成互补的新的消费场景。

此外,政府、企业和民众的互动,也是做好工作的一个很重要方面。苏州的发展,特别是历史街区的复兴和新生,要把苏州2500多年历史文化的魅力、现代城市生活发展的动力、老百姓需要的活力结合起来,才可以把这个工作做好。

 

李晓江:

让创新进入传统

 

如果要讲苏州的历史文化保护,我认为它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很早就提出了整体保护的原则。不仅仅是地面建筑的保护,也包括水系的保护,更包括在保护的过程当中不断地提升城市的功能,不断地解决城市发展当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们用了40年的时间精心地保护了一座古城,但是今天又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发展考量,就是在历史文化保护的同时,怎么实现古城居民的美好生活?在完成保护的前提下,怎么去创造新一代的城市建筑作品?苏州有很多在改造过程当中新建的建筑作品,但是大多数建筑作品严格地讲评价并不高,偶尔有一两个非常好的,比如贝聿铭先生做的苏州博物馆,就非常好的和古城的环境融为了一体。苏州作为一个2500年历史的古城,既要保护住它传统的建筑风貌,又去开拓一个既符合历史传承,又符合未来需要及美的当代建筑,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的建筑大师、规划大师精心勾画,去为古城的未来创造新的精神。

 

贺云翱:

古城保护的世界性意义

 

如果我们把苏州的古城保护问题,放在整个国家的体系里面看,你就会认识到这是一个非常的了不起的城市。

具体来讲,苏州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首先它始终坚持保护第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建立后不久,就开始它的古城文化保护行动。

其次,它坚持了保护与发展协同的原则,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三方面,苏州的古城保护坚持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步保护。苏州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都完美地融入到了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它们是活态的遗产,活态的保护。

第四方面,苏州在不断地发掘古城遗产的世界性意义,向世界呈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我们不仅仅前人有这样的智慧,而且今天我们还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间把它保护好,把它展现给世界。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