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记忆
发布:2025-04-30 07:00 来源:长三角时讯

文 / 吴晓健
梅渚,在郎溪以北,和江苏溧阳一衣带水,据记载有1400余年的历史。童年的记忆既清晰又模糊,那些石板铺就的路面和斑驳的青砖,仿佛述说着古镇悠久的历史与沧桑。和大多数江南古镇一样,老街属徽派建筑,两层木楼,青砖黛瓦。那时候的老街,是整个古镇的标志性建筑,热闹非凡。老街店铺的门是用若干块木板,嵌在门框的上下槽道里连接而成。街道两旁的巷子很窄,而巷口向里面延伸过去,又住着一户户人家,靠近地面的墙上长满青苔。杂货店、布店、茶馆、豆腐店、旅馆等大大小小的店铺,便分布在老街的两旁。晨曦微露的时候,卖柴人的独轮车碾压在青石路面上,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长年累月青石上便留下车辙的痕迹。上午八九点钟的光景,街上人头攒动,显得十分拥挤,一般都是来街上采购生活用品的人,老人便在茶馆里喝茶聊天,度过一天中幸福悠闲的时光。“汪德园”(谐音)是一家店铺,卖的是酱油、盐、醋等调味品,青石门框和黑漆厚重的木门,宽大的柜台,在当时显得气派、精致与别样,店铺内时时散发出醋与酱的混合气味,阴暗潮湿,唯一可以采光的除了来自门外的光线便是屋顶上的亮瓦。老街上有一药铺,经过药铺便能闻到草药的香味,药柜占据了三面墙的位置,密密麻麻的抽屉上贴满了标签,柜台和药柜上面摆放着囍字的瓷罐。午后时光,老街的十字路口处,孩童围着卖糖人的摊子,那是一种染着红绿两色的糖坨,经过加温后变得柔软,卖糖的匠人边吹边捏,便立刻呈现一只栩栩如生的‘老鼠偷油’,孩童接过来便撒欢地跑了。
最难忘的还是童年的味道,记忆尤其深刻的是,一种散发着幽香的糖糕,卖糖糕的人,在一个盆里舀上一勺类似于稀释了的面粉,倒在铁板上面一个个圆形凹面里,撒些用桂花搅拌好的红绿两色的丝,然后用另一块铁板盖上,在火炉子上烘烤,不一会打开铁盖,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扑面而来,那糖糕不仅香甜,还有嚼劲。那时候,老街上的早市还有松脆的烧饼、柔软的汤面饺……
冬季,小镇四周寂静而萧瑟,空旷的田野上,劲风摇曳着树枝,觅食的麻雀在空中飞翔,偶见远处农舍上空的炊烟,像是一幅古画中的风景。一条由南向北的河,名“构思河”,春夏时节,岸边灌木葱茏,远远望去像两条绿色的长带,北面河的浅滩处,水清见底,在阳光下波光粼粼,流水处还有鱼儿戏水。王家桥是这条河上的石拱桥,建于清代,桥面为青石铺就,是镇东村落居民上街的重要通道。在靠近古桥的河边,有一座祠堂,散发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祠堂里有天井,里面木质的结构,外面的青砖经过时间的风吹雨淋,有的已经斑驳。老街南面的“有斐堂”是一座建于清代的古民居,据说是一徽州吴姓商人从事河运生意发家而建,二进三开间二层木楼,设有厢房,粉墙黛瓦,木雕和花窗,显示着那时主人的富足,由天井向上望去,可见瓦檐下的水潦,水潦承接着屋面流下的雨水,寓意“四水归堂”,微风拂过,天井的文竹随风摇曳。
那时的河道能直通苏南内河,还可达京杭大运河,岸边码头上堆积着陶罐、黄沙、竹木等货物,这些都是当时本地的土特产,码头在当时是县内货物吞吐量最大的码头,繁忙的时候,狭窄的河道里几乎是船挨着船,搬运的工人用板车,或者是人工挑、扛、抬,来回在岸边和船只之间装运货物,黄沙装船的时候,是工人用板车,在一个搭建的木质平台上,向停泊的船上倾倒黄沙,装好货物的船,马达轰鸣,穿行在一段狭窄的河道中,驶向江苏殷桥远方。那时候还有客船,能通达溧阳殷桥,或许更远的地方,坐在客船上,河岸边的浅滩处,顽童在水里追逐行船,和着起伏的波浪嬉戏玩耍。河边的跃进桥,便是通往溧阳殷桥的必经之路。
梅渚中学建于50年代,门楣上书“梅渚中学”四字楷书,古朴端庄,挺拔俊秀,不知出于何家之手?那时候教室的墙是用红砖砌墙,走廊用土夯实而成。食堂边有一条羊肠小道伸向远处的村庄,傍晚的夕阳中,村落升起袅袅炊烟,宁静的田野,晚归的农人和骑牛的童子构成了一幅情景交融的水墨画。校园内有一棵古老的银杏树,正午的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叶洒在那近乎青色的草坪上,犹如片片金箔,使人恍如梦境,深秋时节银杏落叶,一片金黄。树下的古井边缘布满青苔和尖齿状的植物,俯身下看,古井深不可测,只可见一盘子大小的光亮,相传古井里有一部金摇车,无论多旱的年景,未曾干涸。
时光走过了几十年,老街已完全没了那时的韵味,现代商业氛围和古老的房屋形成强烈的反差,一些曾经熟悉的景象消失得无影无踪,走在故乡的土地上突然觉得一切都是那样陌生,像是一个从未来过游客。
故乡是人生旅途一段难忘的记忆,挥之不去,乡愁有时在记忆里疯长。时光荏苒,那些青葱岁月里明媚的阳光,清澈的流水,树上的知了,桂花糖糕的幽香已飘散在时光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