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小记
发布:2025-10-29 06:55 来源:长三角时讯

文/李四云
田舍青葱,草木葳蕤。微雨中的川藏线,岚雾缥缈处,我见青山多妩媚。撞入眼帘的浓绿,舒适、滋润、层层色泽,风从远方来,尤其生动。
还未到目的地,我们都被沿途云水烟岚的飘逸吸住了目光。谁提议停车?不记得,也许是一致达成的。周老师、刘姐和小汪老师迫不及待地下车,踩得马路上的水花飞溅。
我和周老师的弟弟老三未下车,老三是开车疲劳,我是怕皮鞋湿了水。想来我爱惜鞋子胜过美景。你看,我是多么无趣的人。
他们几个找角度,拍山、拍水,拍水墨画卷般的云雾。我就扒在车窗内,拍山、拍水,拍他们得意忘情的背影。
催促着,又呼啦啦上车,个个嘴里啧啧有声,无不夸天公作美。感叹这雨后山景,亦幻亦真,恍若仙境。山峦蜿蜒,被雨水洗过的翠竹益发苍翠欲滴,欲拂人面,真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提及到诗,在这节外生枝,闲荡一笔:在青龙湖时,不知谁说,当年李太白闲游敬亭山,不知可到过宁国青龙湖?想来交通不便,不然又会写下怎样的千古绝唱?我孤陋寡闻,不知诗仙是否来次一游?其实,相对于李太白式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夸张豪迈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浪漫,我更喜欢杜拾遗的“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的苍凉沉郁和“霭霭花蕊乱,飞飞蜂蝶多”常用叠字式的唯美;纯属个人喜好,嗯,扯远了,打住。
山路弯弯,远远的,时有居民小楼散落在半山腰,是在这滚滚红尘里足以让人艳羡的山里人家。
到储家滩时,已近中午。基本是分两景,一边是大自然的青山绿水,一边是人间烟火的各色饭馆。尤其是一酒家“半山居”招牌,名字不俗,字体也美。有书法心得的小汪老师也说不错。
见车多,人多,我们以为是目的地,下车。适逢江南梅子黄时雨,几天来的暴雨,让港口湾东风坝的西津河浊浪滚滚,河水奔腾倾泻,颇为壮观。有时候,诗和风景不一定在远方。
我们能够私自拥有美景的方式,除了以心灵感受,目光饱览之外,还有一种保鲜的方式就是——拍照,全民热衷。拍完西津河,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多走走这碧水天光的山城,西津河的短暂一瞥, 多少有点意犹未尽,下一站,寻找青龙湾。
一路导航,兜兜转转,总不是我印象中的样子。刘姐笑我路痴,其实我想说,让一个堪称极品路痴的人一次就能熟记路程,那岂不是奇迹?连问带导航,山路十八弯,终于相遇青龙湾。只是不见几年前与宁国的友人同去时码头处的一座牌坊。牌坊上三个大字“青龙湾”仿佛有股傲然的江湖剑气。问湖边的摆摊人,热情回应,湖自然是青龙湖,横看侧看不过是位置不同而已,终释然。
顺着山丘密林的小径,寻幽而入,眼前豁然开朗。依偎着青山的青龙湖碧波荡漾。远处游船马达声遥遥可闻,近处闲人垂钓怡然自得。不经意间,脚边“哗”的一声涌来一排浪花,小汪老师手快,抓住镜头,其成果却被我们公然盗用,好在不担心小汪老师追究版权。老三劳苦功高,一直做我们的专职司机和御用摄影师,毫无怨言。
几经周折,时已过午,青龙湾纵然秀色可餐,难耐实实在在的饥肠辘辘。记得那年和宁国的友人来青龙湖湾,正是秋高气爽的十月天气。秋风过耳,芦花摇曳。仁立船头,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坐船绕湖一周至对岸的长寿谷,密林深处,鸡犬相闻,散散的几户人家,恰是王建的“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的意境。尤其是拾级缓缓而上,一家饭店,几间平房,桌椅拙朴。因为游客人满,就在外面一溜排开桌面。大盆小碟,都是色香俱全的时令小菜,实在是青丝爽口。游客或坐或蹲,卸下矜持,免去桌面上令人生厌起起落落的虚礼。手持海碗,吃得风卷残云,畅快淋漓。比起大酒店中看不中吃的花式菜系,长寿谷的小菜,吃得自在随性,尤念念不忘。
小汪老师听我渲染,也想去一尝为快。只是周老师下午要赶回马鞍山,说好的缆舟游湖,倚船听雨,只得草草收兵。
返程时,找了一家颇安静的饭店,三五个菜,围桌而谈,无外乎天气,美景、文章……只是小汪老师和周老师兄弟都开车,不能饮酒。客至无酒,对于几位男同胞而言,大概有些遗憾和不尽兴。期间,我们一直在感叹,老三外貌生的颇有几分粗犷,却最是敦厚细心。俩弟兄一路温言细语,兄弟之间难得这样的融洽和睦,我想,这源于他们骨子里的教养。
饭后,沿着饭店门前的河流闲逛,流水清清,竹影疏疏,时有白鹭翩翩低飞。饭店旁有一大片黄色小花自在盛放,尽管刘姐告诉过我花名,只是我转眼又忘。忘了就忘了吧,无所谓。这世间有多少花我们不知道她们的芳名。亦如她们也不识这世间来来往往的闲人。你走你的,她开她的。
云层晃开,太阳虽然是轻描淡写,到底是入夏时节,还是火辣辣的。山城一日,来去匆匆,还有多处景点未及打卡。巍巍青山在,悠悠绿水长,人生旅途,且缓缓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