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长达96公里的“姑苏繁华图” 十景新生

发布:2021-01-29 11:27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江南都市

一幅长达96公里的“姑苏繁华图”

十景新生

苏州是运河沿线城市中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城市之一,苏州大运河串联9个古典园林、6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7个遗产点段。集中打造“运河十景”,即吴门望亭、浒墅关、枫桥夜泊、平江古巷、虎丘塔、水陆盘门、横塘驿站、石湖五堤、宝带桥、平望四河汇集,就是立足大运河苏州段沿线文化文物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区位特点和群众需求,把运河物质文化、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统一起来,把各点位现有的文化资源、历史建筑、园林非遗等“串”起来、“活”起来,充分发挥运河产业带在苏州市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中的重要作用,全力打响“江南文化”品牌。

“运河十景”与苏州“水韵古城”和“水乡古镇”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四个主体功能区高度契合,既是大运河展示体系的重点区域,又是遗迹星列、人文荟萃的运河核心点段,加快建设运河十景,对于推动建设国家文化公园、保护好运河遗存、传播好苏州运河故事、建设大运河“最精彩一段”具有重要意义。

去年以来,苏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和运河沿线各区,组织推荐了一批与运河高度关联、文化标识显著、遗产价值较高、文旅资源丰富的标志性景点景观。

苏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文博专家、社科学者、群众代表等进行遴选、论证并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开展专题调研,初步形成了《苏州“运河十景”建设工作方案(讨论稿)》,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审议,提出以吴门望亭、浒墅关、枫桥夜泊、平江古巷、虎丘塔、水陆盘门、横塘驿站、宝带桥、石湖五堤、平望四河汇集等10个名称面向社会启动苏州“运河十景”建设。

上述“运河十景”大部分为比较成熟,具备游览条件的景点景观(比如枫桥夜泊、虎丘塔、水陆盘门、平江古巷宝带桥、石湖五堤等),也有少部分还不具备游览条件,需要加强建设的点位(比如浒墅关、横塘驿站)。

按照《苏州“运河十景”建设工作方案》,苏州市委、市政府将推进建设一批“运河十景”主体工程项目、配套工程项目,并明确了建设目标、区域范围、时序进度和责任单位。同时,也将开展系列运河品牌宣推活动。

“运河十景”主体工程项目将坚持保护优先、分类建设,成熟的景点景区围绕运河文化内涵挖掘、旅游价值提升、周边环境整治等开展,既有文物本体保护修缮(比如宝带桥、盘门城墙东段修复),也有运河夜游项目开发(比如枫桥、虎丘夜游项目),还有周边旅游、交通设施提升等。

针对少数需要深度建设的景点景观,相关建设主体和所在地将加快推进规划设计,按照时序进度落实建设任务。比如横塘驿站,苏州城投公司将围绕“古驿站”这一核心元素,恢复古驿站、水码头等文化遗存,还原历史风貌、彰显传统特色。

 

河道工程技术完美呈现

河道工程技术是实现大运河功能的基础。大运河苏州段(护城河段)水道最早开挖于春秋后期,隋代开始成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段水道河面宽阔,水量充沛,雨季水流湍急,加上与其他河道纵横交汇,需要兼顾漕运、人行、泄洪、储水等各方面因素,工程技术难度很高。

历代劳动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复杂问题,让大运河苏州段成为完美呈现河道工程技术的突出范例,也是长期以来崇文睿智的苏州精神的一种体现。苏州运河十景中,最能体现河道工程技术的包括宝带桥、水陆盘门、吴门望亭、平望四河汇集等。

宝带桥位于吴中区澹台湖与大运河交汇处,南北走向,全长316.8米,面宽4.1米,为53孔联拱石桥,是我国现存最长的古代联拱石桥。全桥工程技术有多个高明之处:一是采用“柔性墩”技术,二是设置了单向推力墩(制动墩),三是砌拱方法结合赵州安济桥“单拱拼合”和卢沟桥“条石弧砌”的优点而采用“多铰拱”形式,四是通过边墙、填料增加宝带桥桥身的刚度,解决了此类拱桥受力易摇晃的问题。

 

驿亭行旅生活的文学承载

行旅畅通是大运河的最基本职能。为此,历史上,苏州大运河边曾建有部分驿站,如姑苏驿、望亭驿、横塘驿、松陵驿、平望驿等。

当时的驿站有两个基本职能,一是为朝廷各级各地机构传递往来公文信函;二是为出差官员提供食宿和车马。由于借宿官员大多人生地不熟,满腔愁苦无处诉说,所以这些地方很能引发他们的离愁别绪。他们将这些情愫和自己的经历诉诸笔端,驿站由此成为行旅生活的文学承载之所。通过文学承载,人们在实现空间位移之际追求行旅生活中内心的和谐致远,也是苏州精神的一种体现。

平望驿因平望镇而得名,唐代设,始为水马驿,明洪武元年(1368)革马驿,存水驿,并建驿舍,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古代诗文中经常提到平望驿,如唐代张祜五言律诗《题平望驿》、明代饶与龄《平望驿阻雨二十句》、清代朱彝尊五言律诗《舟次平望驿》等。

 

运河经济繁忙的原样写照

通过大运河实现货畅其流,是大运河的经济职能。千百年来,大运河不仅是一条水上交通要道,也是一条黄金水道,经济活动繁忙。货来货往,人随货移,苏州开放包容的精神逐渐在繁忙的经济活动中得到涵养。

体现繁忙经济活动的苏州“运河十景”,主要包括浒墅关和枫桥夜泊。清雍正十二年(1734),由川鄂湘运至枫桥米市的大米,经此地转销闽浙、辽东、两广的达近1000万石,约占当时全国远距离运销商品粮数的1/3。1890年由苏州府的长洲、元和、吴县三县运粮进京的米数为12.68万余石,枫桥市河一带埠头成为苏州府所规定回空漕船停泊的集散地。

大运河苏州段的运输功能在当代也得到了保留和发展。目前,这一段水域是大运河船流密度最高、运量最大、运输效益最好的河段之一,2017年断面船只通过量为34.4万艘,货物运量达1.79亿吨,相当于8条沪宁铁路的年货运量,承担着苏州近一半的货运量,是江浙沪地区大宗建材等物资的主要运输通道。

 

稻作蚕桑文化的古今传承

大运河两岸的经济基础是大运河功能发挥的前提。农业文明在苏州大运河两岸有良好的基础,稻作蚕桑文化古今传承,绵延不绝。苏州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乡。草鞋山遗址考古证明,早在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苏州的先民已经种植水稻。

随着治水技术、农耕技术、生产工具的发展,苏州逐渐成为富庶之地,被南宋诗人陆游称为“苏常(州)熟,天下足”。明清时期,苏州水稻亩产可达三石左右。清乾隆四十年(1775),苏州府产米约2000万石。

近代望亭米业与上海保持密切的联系,较有影响的是裕和米行、恒升米行,所产白粳、破粳、新粳、白破、羊尖、阴元、白元等品种在沪北米市行销。2017年6月,江苏省农委发布105个农业特色小镇名录,望亭镇成功入围稻香小镇。苏州很早就开始栽桑养蚕。

位于浒墅关的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旧址等建筑,延续着苏州的蚕桑文化。这所学校的落户,曾促使浒墅关兴起一股种桑、制造蚕种的热潮,成为优质蚕种“铁种”的发源地和全国蚕种制造业重镇,先后出现过大小蚕种场23家,占苏州全市总量的一半以上。年产蚕种原种最多时超过100亿粒。目前,浒墅关还留存有原大有蚕种场、原永新蚕种场、原天远蚕种场等多处蚕种场建筑。

 

现代工业文明的史迹留存

对运输时间要求并不高的货物而言,水运具有运载量大、运费便宜的优势,因此,清末以来,不少现代工业企业纷纷落户于大运河畔,现代工业文明的史迹得以留存,诸如水陆盘门景观旁的苏纶纱厂、吴门望亭景观内的望亭电厂等。

1897年投产的苏纶纱厂是苏州最早的机器纺织企业,与南通大生纱厂、无锡业勤纱厂等,被称为“中国纱业之先进”,投产时间比状元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还早了两年,因此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位于苏纶纱厂西侧的苏经丝厂,是江苏省第一家使用机械动力的机器缫丝的工厂,产品曾在1915年的“巴拿马赛会”上获一等奖。虽然如今这两家工厂均已不再经营,但为苏州工业发展史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样本”。

望亭电厂位于大运河旁,1956年开工建设,1958年正式建制,现为华电江苏能源有限公司下属电厂,装机总容量274万千瓦,是苏南地区重要的电源支撑点,企业先后获得全国企业管理“金马奖”等30多项全国性荣誉和80多项省部级荣誉,在全国电力系统久负盛名。

大运河沿线各镇(街道),还兴办或曾兴办、入驻其他一大批现当代企业,诸如苏钢集团、鸿生火柴厂、苏化集团、林通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等。

 

姑苏繁华市井的历史印记

要致富,先修路。这种“路”,不但包括陆路,也包括水路。大运河开通后,苏州的交通运输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争先创优,成就了人间天堂、东方水城的兴盛景象。

大运河之于苏州,就像泰晤士河之于伦敦、塞纳河之于巴黎。大运河功能的发挥与两岸经济条件的趋强,相互作用,造就了姑苏繁华。清代乾隆年间的名画《姑苏繁华图》(《盛世滋生图》)表现了当时阊门一带万商云集的盛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新的住宅区、商业区在苏州大地不断崛起,虎丘塔景观旁的山塘、阊门、平江古巷所在区域,无不留下了大运河催生的繁华市井的历史印记。

 

风景旅游名城的动人景观

大运河也是一条景观带,将散落在两岸的一系列风景名胜“珍宝”串成“项链”,形成风景旅游名城苏州的动人景观,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旅游中实现人与人和谐、开放的理念,景观具体包括浒墅关景观的文昌阁、董公堤、枫桥夜泊、虎丘塔、水路盘门、宝带桥、石湖五堤等。

大运河像一条波光粼粼的美丽飘带,镶嵌在古老的苏州大地。苏州运河十景可能还包涵着更丰富的历史内涵与文化价值,有待更多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去挖掘和传播。苏州运河十景所蕴含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既是苏州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铸就苏州精神的重要历史文化因素。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