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太湖东西山

发布:2025-11-15 08:17    来源:长三角时讯
文/顾国培 
刘禹锡说,有山则名,有水则灵,万顷太湖碧波环绕的太湖东西山,就是一个既闻名遐迩又风物灵秀的地方。从地图上看,太湖像一颗巨大的蓝宝石,嵌于江浙之间。西岸平滑直顺,可一览太湖无限风光,而东岸则颇多蜿蜒曲折,尽得太湖幽深之趣,像极了一个在母体中惓曲的胎儿,西面平滑的是他的背,东北则是他的手脚和头部。太湖东西山,就在太湖的东岸,其中西山是居于太湖之中的一个全岛,东山则是伸楔于太湖的一个半岛,两者合称洞庭山。太湖七十二峰,总体均属于天目山延伸至太湖的余脉,甚是平缓,与五岳相比,只能算是小土丘,但胜在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既能览观太湖的烟波浩渺,又有江南四季的花果飘香,不啻为人间天堂的世外桃源。
太湖东西山,又称洞庭东西山,我先前一直觉得奇怪,为啥会把远在千里之外的洞庭湖的名字放到了太湖,两者虽然同为中国四大淡水湖泊,但不至于关系好到把名字互用吧。后来想想,可能是“洞庭”两字自有一股仙风道骨在里面,所以奇山异水都争以之冠名,《西游记》里有“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之联句。作为太湖第一大岛,西山四面环水,岛上有林屋洞,里面钟乳奇石,美轮美奂,几为神仙居住之府,“金庭玉柱,故号洞庭”。西山被水包围,所以称包山,范成大《吴郡志》云:“洞庭包山,即洞庭山也。”西山最古老的名字叫夫椒山,吴王夫差打败越国的“夫椒之战”就在这里。包山既然叫洞庭西山,那东边的自然叫洞庭东山了。
所谓日出东山、日薄西山,紫气东来,驾鹤西归,所以西山人有时对自己的名字一直不甚满意,认为应该有个更吉利的名字,终于在上世纪把西山改成了金庭,但在外的西山游子却不太认同,因为西山是原来金庭、石公、堂里三个乡合并而来,这样做相当于把长兄上升到了“父辈”的位置,多少有点“僭越”的味道。其实这么改还是有道理和渊源的,历史上的金庭也是声名赫赫,早在明朝时,金庭就与林屋山、洞庭山互用,明嘉靖八年蔡羽《林屋集》刻本就有“维金庭之钟萃兮”之说,民国时期旅居外地的西山人开办的会馆亦都称金庭会馆,洞庭西山旅沪同乡会在上海办了一张报纸也就叫《金庭》,民国元老李根源西山访古,随行人员把缥缈峰这座太湖第一峰题写为“金庭第一峰”,由此可见金庭的地位。长兄如父,这样的改名也是值得理解的。
洞庭东西山与大陆的连接历史也很有意思。如今的东山,像一个木楔插入了太湖,是太湖的一座半岛,其实2500年前的,东山也和今天的西山一样,是太湖之中的一座孤岛。《太湖备考》载,吴王夫差在此开挖运河,后来隋炀帝又把运河拓宽,其间为了抵御来自太湖的风浪,又在运河西侧建筑大堤,这个大堤的东边是吴淞江,西边就是太湖。大堤在漫长的修整和巩固的过程中,太湖的泥沙不断冲击大堤并不断沉淀,东山岛北侧和太湖北岸之间不断接近,开始的时候这个距离有1000多米,到了乾隆年间变为170米左右,到了清朝道光年间变成20米左右,慢慢地东山北就和苏州南岸联接在一起了,最终形成了东山半岛。
西山与东山的境遇正好相反,作为中国内湖第一大岛,西山一直像个遗世独立的老者,任凭世间纷纷扰扰,我自在太湖山水间逍遥。可毕竟这样的闲适与潇洒只属于农耕时代,工业文明和时代大潮涌来,西山人民觉得不方便了,别说物品的获取,就连看个病都千难万难,因难产去世这样的悲剧在医学发达的现代还频繁发生。吴县和西山人民痛定思痛,于1992年集资建设太湖大桥,历经两年时间,大桥于1994年10月25日建成通车,全长4348米,共187孔,成为内湖第一大桥,桥分三段,从渔洋山上桥,分别通过长沙岛、叶山岛到达西山本岛。太湖大桥让“天堑变通途”,那个时候我还才十几岁,黑白电视放出来的大桥开通的新闻,喜气洋洋,人们载歌载舞,欢庆大桥的开通,爸妈说我们也捐了钱的呢,由此可见是全县人民都在为西山加油。
时代在变化,随着车流量的增加,特别是每年的茶叶季、枇杷季,大桥总是被车挤得水泄不通。上岛的车进不去,岛上的车出不来,有时候在桥上都能从日出堵到日落。这个时候我在区委办工作,区里领导把治堵工程提上了日程。当时有几套方案备选,其中之一是建一座新桥,将西山与东山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圆环,不得不说这个方案是非常有想象力的,估计真要实施这个方案的话,决策者一定能青史留名。大家群情激奋地想要推动实施这一方案,后来是因为对太湖生态的破坏,以及航线的原因,还有造价成本将非常之大等因素而作罢,有人抛出的理由是如果建立东西山之间的大桥,就会留不住上岛的客源,岛上的民宿生意会不好,我觉得这个理由是有点牵强附会的,毕竟便捷的交通只会有利于游客的游览,真实的原因应该是前面的那些。
后来采取的方案是既没有在东西山之间建设新桥,也没有另外选地方建设太湖二桥,而是在原来老桥的基础上建设了复桥,相当于将桥面拓宽了。不得不说这个应该是对生态破坏最小、对成本控制最好的方案,决策冲动还是让位于现实理性,江浙主政决策者不喜欢好大喜功,而更喜欢务实主义,低调务实不张扬的特性在大桥的决策和建设上展现无疑。作为太湖大桥复线建设的见证者,我见识到了地方政府对太湖保护的重视,也感受到了这样的民本思维在苏南政府中的与生俱来。
太湖有七十二峰,这里有很多美丽的传说,有的说是孙悟空打翻了王母蟠桃盛会的银盘,七十二峰是七十二颗翡翠,也有说是秦始皇“赶山”之说,这位千古一帝还有赶山下海的本事,还有说是大神用七十二座山峰镇住湖底的恶龙,无论哪种说法,都让太湖七十二峰充满了神奇的色彩。缥缈峰是太湖七十二峰之首,因山顶常年云雾缭绕而得名,海拔336米,被誉为“太湖第一峰”,登临山顶,可将三万六千顷太湖尽收眼底,是最佳的登高游览胜地。多年来一直有商人趋之若鹜,想开发缥缈峰,其实我主张是保留这里的原生态。我曾在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在缥缈峰顶喝茶,感受这座山的静谧和仙气,很多年过去,细节已然忘记,那种仙雾缭绕氤氲出的内心纯净感却恍若昨日。还有一次是在堂里的那座雕花大宅里,这坐徐氏宅院建构得很恢宏,大概主人最得意之处在于,其中一间就能推窗望见缥缈峰。我伫立窗前,看远处缥缈峰顶云蒸霞蔚,有若仙境一般。能望缥缈则为贵,西山人对于缥缈的情感,于此可见一斑。
近年西山的大事件,就是山南建成了与背靠缥缈,又与缥缈主峰相望的观音大如意圣境。山环水绕的太湖西山本来就是一座灵山,南北朝时期就有“三庵十八寺”之说。三庵指的是甪庵、草庵和柴庵,十八寺则称作“法际文双王,东西上下方,花罗包水石,资福报忠长”,大多仍能寻到踪迹。位于西山绮里坞的花山寺,就是十八寺中的第十座寺庙,三面环山,南面朝水,正是地理意义上的风水宝地,也是中国内地最古老的观音道场。这座始建于南朝元嘉二年的寺庙,比普陀观音早了400多年。历经多年损毁严重,但古迹仍在,诗文永存。宋代葛胜仲“弱水无风到海山,慈容亲礼紫旃檀。藕花不是南朝梦,真有残香透画栏”,描绘了当年的盛况;明文征明《游花山寺题记》“长松夹道,万杏明香,怳然如涉异境”则记录了花山寺之幽;苏舜钦《题花山寺壁》“花易凋零草易生”让人生发人生无常的感慨。所以新世纪重建观音寺,特别是建成了66.99米高、重达1000多吨的金铜观音像,屹立在缥缈太湖之间,成为西山和佛教界的一大盛事。因为工作的缘故,我在建设期间多有参访,亲身见证了寺庙营建的恢弘气象,以及观音像起面朝太湖的法相庄严,大如意圣境值得一看。
西山最高峰是缥缈峰,东山则是莫厘峰,海拔293.13米,也是太湖第二高峰,与缥缈峰一道,成为洞庭西山、东山的标志性山峰,也可称为各自的精神原乡。莫厘峰山脉呈鱼龙脊背状,绵延起伏,气势雄伟,其上可眺太湖全景。缥缈峰与莫厘峰一样,都是充满野趣,人工开发的痕迹较少。许是苏州的经济增长点较多,感觉对旅游这种投入大又投资又长线的不大关注,或者景点也多,光是苏州园林就够好好经营了,所以对散落太湖的山水景点有点不上心。驴友自己开发的徒步线路倒成为体验太湖山水的最好路线。而这些徒步线路最有名的,除了灵白线(灵岩山——白马涧),大概就要算莫厘峰的二十四弯了。这条线路就是从雨花圣境或者双湾村上山,到达莫厘主峰远眺太湖,然后在陆巷古村下山,可以把整个莫厘峰的精华都走一遍,如果再加上进东山的启园、雕花楼,再拐一下紫金庵,差不多就是东山的品质游了。末了,最好是以镇上洞庭饭店的一碗莼菜汤为主的太湖水产,或者莘子园的一碗太湖虾为浇头的面作尾,那就更妙不可言了。
洞庭东西山靠山有四季瓜果,靠水有太湖鱼鲜,可谓物产丰饶。区里分管农业的领导总结出了顺口溜,叫做:“季季有花,月月有果,天天有鱼虾。”有点打油,却颇见水平。东西山最漫山遍野的就是中国四大名茶之一的碧螺春了。碧螺春在这里是茶果间作,顾名思义,就是茶树中有果树,果树中有茶树,所以碧螺春泡出来的茶,有着果树的香味。当地人原来就叫“吓煞人香”,作为贡品晋献给康熙品饮后,皇帝大加赞赏之余独认为名字不雅,因颜色生青碧绿,形状卷曲如螺,又生长采摘在春天,故御赐名为碧螺春。从此,碧螺春茶名满天下。这个关于碧螺春的传说已是耳熟能详了,最值得一提的是东西山所属的吴中区针对之前茶叶均有农户散种、品牌价值不彰的现状,近年来连年会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举办中国绿茶大会,碧螺春从此走上了品牌运营的快车道,成为吴中物产的一张金名片,倒也不枉当年贡茶之名。真正作为贡茶的那几株茶树,就在西山的天王坞,我有幸尝过,当真是纤毫毕现、香气扑鼻,皇帝老儿的口福是真的好。因为碧螺春名气实在太大,又以风前(春风前)、雨前(雨水前)、明前(清明前)为贵,清明之后就是炒青了,所以有些浙江的早熟品种来鱼目混珠,导致碧螺春市场有点混乱。个人品赏下来,顶级的贡茶在西山,但东山碧螺春的整体品质较好,特别是东山茶厂,这是一个民营的牌子,是一个外地老板在经营,碧螺牌也为东山茶厂所有,其茶叶品质精挑细选,分门别类,值得选购和品饮。
春天的碧螺春茶是我的最爱,而初夏的枇杷和杨梅,则是我两个女儿的心头好。都两种水果,其实江浙地带都有种植,比如浙江仙居也有杨梅,各地山区也有枇杷,但就是洞庭东西山的枇杷和杨梅,可能是有着丰沛的太湖水哺育,而特别鲜甜多汁,可口非常,而成为这两种珍品水果的最佳出产地。古往今来好多文人墨客写了锦绣文章,来赞美这两水果。陆游就说:“杨梅空有树团团,却是枇杷解满盘。”这两种水果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保存不易,极易腐坏,所以大抵是本地生长,本地就能消化。随着这些你啊你快递保鲜科技的成熟,全国各地都能保鲜快递。但是保鲜过后的口感,毕竟还是差了一点味道。在苏州吃的枇杷杨梅,是专属于季节的味道。枇杷杨梅也是我的“莼鲈之思”。我在南京读了四年大学,又工作了四年多,因为吃不到家乡的枇杷和杨梅,而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工作。从此,家乡的杨梅枇杷,便成为了我们全家这个季节的最大守望,这样的幸福感,触手可及,虽平凡却温暖。
原来的东西山,因离城较远,出行多有不便,而随着上世纪太湖大桥的开通,东山大道的建设,以及本世纪中环西线延伸、东山沿湖大道的建设,通达东西山已经不成为问题。在内部交通的建设上,东西山也分别建设了环山公路,让岛内通达也很方便。东山环山公路全长26.2公里,环绕了整个东山半岛,既串联了东山大部分景点,又把沿途的村落、桥梁、太湖山水相连接,成为一条景观大道。记得东山环山公路刚开通的时候,我经常参与来吴人员的参观游览工作,有时候一周都要接待好几批客人,虽然很辛苦,但是当听到大家对太湖山水的美丽啧啧称赞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忘却了疲惫感。特别是车行过岱山湾,一面是太湖万顷碧波扑面而来,一面是粉墙黛瓦的东山民居错落有致岁月静好,自己也被太湖之美所震撼,而深深陶醉其间,后来又有自驾游客发现了堪比日本的“小镰仓”,沿路的杨湾村又开发了青蛙主题村,我还参与写了调研文章,提供素材给记者,后来人民日报头版发出了《这里的蛙声能卖钱》的报道,名噪一时。东山环岛公路的精彩一直在继续。
西山的环岛公路是紧跟东山之后开发建设的,西山岛面积比东山大,所以建设的里程更长,遇到的困难也比东山多。给我记忆最深的是建设方为了不移一棵古树,而将路分叉开来,成为最少影响生态的典范,也成为西山环岛公路的一道别样风景。西山环岛路将散落岛上的寺庙、村庄、景点一路相连,成为观山、看水、体验人文的一条绝佳路线。近年来,吴中区又又提出了“环太湖1号公路”的概念,就是把东西山的环岛公路,以及通达东西山的环太湖公路整体打包,连成一体,全长要286公里,集湖山风光、吴地人文和乡村旅游于一体,当时我在宣传部门工作,乍一听到这个概念的时候感觉气势雄浑,决策者的眼光和战略远见非同一般,后来还配套了一场马拉松赛事,建设了太湖驿站等配套设施,如今这个IP已深入人心,成为国内环太湖旅游的一大热点。东西山旅游,终被这一条线路所串联和激活。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