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 构建群众文化生活的多元图景

发布:2025-08-14 07:23    来源:长三角时讯
傍晚的风里,总裹着些稀碎的热闹。音乐渐起,穿着舞蹈服的阿姨们踩着节拍缓缓拉开折扇,巷口茶馆的琵琶就弹出了第一个音符;市民活动中心的窗玻璃上映着羽毛球划出的弧线,泳池里的水花溅起又如碎银般落下;姜黄的灯光下,老艺人正仔细磨打颜料,等待着其散发出艺术的光。这些声音与光影,不是盛大的场面,却像家中藤椅、门口的老槐树一般,带着让人安心的熟悉感。它们凑在一起,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把寻常日子里的欢喜、热闹、静美,都揉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模样。这样的场景,正在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唯亭街道一幕幕上演。
唯亭,是苏州工业园区北部城市的副中心与生态门户区,总面积95平方公里,涵盖37个社区,总人口约31万,户籍人口约8万。
近年来,随着基层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从传统文脉继承到现代运动健身,唯亭街道的群众文化生活在“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良性互动中,呈现出“动静相宜、古今交融”的生动图景。
社区舞蹈队演绎时代风采
着眼苏州唯亭街道第十六届群众文艺“我行我SHOW”展演比赛的现场,两支特别的参赛团队格外引人注目。亭飞燕舞蹈队的阿姨们身着红黑配色式样的中国服饰,以一曲响扇舞《中国龙》惊艳全场;而“苏州老帅哥艺术团”的成员则凭借独特的舞蹈语言演绎群舞《老爸》,赢得阵阵喝彩。这场由普通居民唱主角的文化盛宴,生动展现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蓬勃生机。
“现在社区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了,我们这些退休老人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亭飞燕舞蹈队的赵阿姨说。每周的排练已经成为她和队友们最期待的活动。这不仅锻炼了身体,更让她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姐妹。而苏州老帅哥艺术团的余团长则表示:"跳舞让我们这些老党员和退伍军人找到了新的人生乐趣!"
亭飞燕舞蹈队自2007年成立已有18个年头,从最初的5人,发展到如今多支分队、40余名成员,成为唯亭街道群众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我们经常来排练舞蹈,既要传承传统舞蹈的精髓,又要融入现代审美元素。”赵阿姨介绍道。
目前,像这样的群众文化队伍已发展到36支,涵盖舞蹈、模特、文学志愿等多种形式。唯亭街道群众文艺“我行我SHOW”展演活动是连续开展了16年的一项特色文艺活动,为辖区广大文艺爱好者搭建了展现个人风采的平台,让普通居民从观众变身演员,真正使其展现自我魅力。在这个充满活力的社区里,群众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滋养着每一个居民的精神世界,绘就了一幅生动和谐的社区文化生活新图景。
阅读非遗共筑精神家园
在唯亭街道,群众文化的蓬勃活力不仅存在于舞蹈中,更流淌在书香弥漫的阅读空间和匠心传承的非遗工坊内。在北部市民中心明亮的阅览区,最新一期的《娄江》静静地摆放在展示架上。这本创刊于1991年的文学季刊,已静谧地流淌了三十余载。翻开泛黄的合订本,一篇篇记录着城市变迁、生活感悟的文字跃然纸上。它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载体,更是唯亭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走进阅览区,书香与阳光交织成一幅温馨的画面。老人们专注地翻阅书页,年轻父母轻声为孩子讲解书中故事,学生们埋头知识的海洋;自习区的学生们专注地做着笔记,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这种静谧而温馨的氛围,让市民中心成为社区居民最爱的精神栖息地。
在这里,专设的“读吧SIP阅读分享会”让读者们在品书中收获知识;经典电影展映不仅带来视听享受,更搭建起情感共鸣的桥梁;亲子沉浸式舞台剧通过艺术化的生活叙事营造父母与孩子之间融洽的家庭氛围。
除了北部市民中心内设的图书馆,唯亭街道还设有25个社区阅览室、嵌入式阅读空间等,为辖区居民送去阅读补给包,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内涵。
在唯亭工业坊的姜思序堂内,清脆的敲击声此起彼伏。十余名小学员正手持小锤,专注地敲打着孔雀石矿石块,飞溅的碎屑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蓝光。“要掌握好力道,太重会破坏晶体结构,太轻又无法分离杂质。”非遗传承人张师傅穿梭在小学员之间,耐心指导着每个动作细节。
这个有着三百余年历史的传统颜料制作工坊,如今在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焕发新生。“孩子回家后一直念叨着要再来,还把学到的历史知识讲给爷爷奶奶听。”一位家长感慨道。这种代际交流让非遗传承跨越年龄界限;这种浸润式的文化体验,让传统工艺走进了现代生活。姜思序堂工坊以其独特魅力,滋养着不同年龄段居民的精神世界,让非遗传承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在这里,每一块矿石的打磨都是心灵的沉淀,每一抹颜料的绘制都是精神的绽放。
评弹点单润泽百姓生活
书香滋养精神内涵,评弹装点百姓生活。在唯亭街道的文化服务体系中,评弹艺术的传承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街道充分发挥社区网格作用,通过网格员日常走访和每月社情民意日活动,建立起"居民点单——精准配送——动态优化"的服务闭环,让这项传统艺术真正走进百姓生活。
“以前想看评弹演出得跑老远,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王阿姨边说边翻开手机里的活动照片。她上个月在民意征集表上勾选了《玉蜻蜓》,这个月社区书场就安排了专场演出。”像这样由居民直接“点单”的评弹演出,2025上半年已举办了198场,惠及辖区喜欢评弹的居民们。
演出点位的设置充分体现了问需于民的务实作风。东区以唯亭镇朱慧珍纪念馆为固定场地,西区则以青剑湖社区书场为主阵地。“最初演出都安排在下半月,但很多老人反映时间不合适。根据群众建议,我们调整为朱慧珍纪念馆展演时间为上半月、青剑湖社区书场为下半月,实现全月覆盖。”唯亭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点单,从集中安排到精准配送,唯亭街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实践,让评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生活中找到了新的打开方式。这项“点单式”文化服务不仅让传统艺术更接地气,更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生活,真正实现了文化惠民、文化乐民。
于唯亭,文化不是高悬的明月,而是流淌的溪流——它跃动于舞蹈的翩跹衣袖间,沉淀于墨香书页里,凝结成非遗工坊内的矿物颜料,更化作评弹书场的吴侬软语。当传统融进日常,当艺术走进生活,文化便成了这片地域最温暖的底色。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