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塘、石湖与范成大

发布:2025-09-29 15:22    来源:长三角时讯
文/顾国培
横塘,是苏州城西南的一个小镇。小时候,对横塘既亲切又有点害怕:说亲切,是因为与我的家乡横泾只差一个字,都是横字辈,像极了亲兄弟;说有点害怕,是因为小时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州殡仪馆还没有建在如今的马家场,人去世后火化一般都要到横塘那里的火葬场,因此乡人之间吵架或诅咒的话语,就是要送去横塘或行春桥,幼小的心灵中就有了这样的印象,感觉横塘就是人生归处,内心对横塘一直有种敬畏感。及至九十年代末,到苏州城里读高中,从横泾镇上坐车,经木渎翠坊街转中山路一路往东,横塘就是必经之路。木渎大概算是苏州近郊最繁华的乡镇了,特别是翠坊街、中山路一线更是繁华,商户鳞次栉比、人流摩肩接踵,车到那里必塞车,那时候乘车的机会不多,进城的机会就更少了,所以对一切都很新奇,甚而也不觉得堵车的烦恼,堵车时看着两边各种各样的商户、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你来我往的人群,倒也乐在其中。苏福路,就是苏州到光福的公路,在木渎镇区段就是中山路,出木渎镇区,就到了现在颇具气派的汽车销售展示中心——凯马广场,而九十年代还是连绵的村庄,村庄一过就又到了一个集镇,繁华程度远逊于木渎翠坊街,但比横泾还是要好一点,看路边一些单位的名字,显示这就是横塘了。
苏福路穿横塘镇而过,那时候的集镇都是依路而建,因路而兴,苏福路应该算是横塘的镇区和繁华之地,虽然每次都是匆匆车览,但上世纪末的横塘镇区给人的印象也算比较繁华的,横塘老街就紧靠苏福路东、晋源桥北堍,曾经也是苏州乡镇数一数二的人气商业和灯火辉煌,当年与木渎、甪直、浒关并称苏州郊区四大乡镇,其中横塘是唯一的近郊乡镇。车过晋源桥,就算进了苏州城。所以我的这条上学路线,由横泾起,经木渎,穿横塘,到苏州,在繁华程度上是一段渐次往上的波浪线。打个比方,横泾像是乡下木讷的少年,向往着外面的世界,木渎则是暴富的中产阶级,有着不错的排面和欣欣向荣的气息,出手甚而有种超越城里人的阔气,横塘则像郊区的大男孩,比不上木渎的阔气,却也不似横泾的木讷,有一种紧靠城市的优越感,又有点比不过邻居的小自卑,这样一种特殊地理位置带来的小心思,以及由此引发的矛盾心态,就杂糅出了九十年代横塘的气质:老气横秋,颇有心气,虽暂无发展良方,但相信美好未来就在艰苦奋斗的不远处。
横塘的自信不是毫无来由的,历史上的横塘,因其地理交通的关键而一度显要。公元前515年,雄才大略的公子光成为吴王阖闾后,重用伍子胥做了两件大事,一件就是耳熟能详的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造了阖闾大城,就是今天的姑苏城,历经2500多年至今城址未变,另一件则是开凿胥江运河,将东入太湖的水系和西入长江的水系联通起来,起自胥门的胥河入太湖,即为胥江,长17公里,经宜兴、溧阳、高淳,在芜湖注入长江,全长约225公里,被称为中国最早的运河。当年吴国军队正是经由这条水路,从都城出发,经太湖、入长江绕道突袭,最终以少胜多,大败楚军,为伍子胥报仇雪恨。也正是这条运河,让吴国南服越人,北震齐晋,成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要道,也助力阖闾跻身春秋霸主之一,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吴王,不枉当年刺杀吴王僚的僭越之举。水路利于攻战,水利益于民生,胥江运河的漫漫航道上渡口密布,一年四季里舟楫竞速往来如云,既减轻了太湖流域的水涝灾害,又促进了沿河地区的灌溉和漕运,成了古代江南的黄金水道,开创了天堂苏州的繁华之源。明清时期大运河苏州段又改道胥江,过往船只多经胥江入胥门,造就了胥门的繁华胜景。胥江与大运河交会处,就是横塘。
凭借扼守水路交通要道的优势,横塘一度成为苏州城西南的明星重镇。当年伍子胥从太湖引水入城,使古运河、胥江、越来溪三水交汇,古称“横塘渡”,这是阖闾城西南水源要冲之地,古渡通衢,沿水建街,吴王夫差更是将横塘建为城外的欢娱禁地,大兴土木,建造了宴宫里、鱼城、酒城、拜郊台等,后均在吴越争霸中毁于战火。隋开皇十一年(591),杨素平定苏州后,认为苏州城平原无险可守,而把州治都建在了横山脚下的横塘,横塘由此一度成为苏州城外的文化商业中心。宋元明时,大量中原人口因战乱多次南迁,充满水路风情又兼具世间繁华的横塘,成了那些落寞文人雅士的消闲之地。这其中最有名的是北宋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正是因为横塘处在南来北往的渡口,而成为繁华之地、风情之地,因此常常成为送别之地、断肠之地,愁肠百结正宜勃发诗情,横塘的第一次出场入诗,就成了千古名篇。
横塘在历史上的最高光时刻,还是作为驿馆的身份。唐代以降,江南日益繁盛,历代官府都十分重视对江南运河的整治和管理,“凡遇通衢,必筑陆驿;凡涉峡口,必凿水驿”,作为官方设立的接待往来官员、传递公文政令的专门机构,驿站应运而生。苏州运河作为黄金水道,拥有不少上规模的名驿,如姑苏驿、望亭驿、横塘驿、松陵驿、平望驿、枫桥驿等,元代诗人方回有《姑苏驿记》记载:“姑苏驿递,南接行省,北抵大江,东南贡赋并两浙闽海之供,悉由兹道,是以送往迎来,岁无虚日。”由此可见驿站的一度繁荣,横塘驿忝列其间,自不难想见当年盛况,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驿站高邮盂城驿尚有厅房100余间,据《苏州府志》所载,横塘驿当年也是“北有延实馆,后有楼日昭赐,右有皇华亭,左有月洲亭,相去有布最北为丞厢”,如今虽荡然无存,但横塘驿亭却是苏州唯一现存的驿站建筑,这座修筑于同治十三年(1874)的驿馆,镌刻于左、右石柱上的对联,貌似谦虚的用词其实吐纳风云:“客到烹茶,旅社权当东道;灯悬待月,邮亭远映胥江。”——透着一股近悦远来的横塘气象。
横是横山风,塘是运河水,横山绵延,水路交汇,联合托起横塘的精神意。也正是从唐代以来,“横塘”常出现在诗词歌赋之中,既承载地理实指功能,又兼具情感寄托的象征意义。贺铸《青玉案》中的横塘,确是苏州西南小镇的实指,他太爱横塘了,甚至一度想把词牌名改为“横塘路”,而无论是陆游的 “横塘日暖听啼鸠” ,还是蔡松年的“秀樾横塘十里香”,都把横塘比作了寄托闲适情怀、指代秀美风景的精神家园,还有文人在诗词中专以横塘代指女子住处。“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的这首著名的《长干里》,恐怕不是姑苏横塘,而是在金陵的某处吧?这个崔颢真是与李白杠上了,先是在黄鹤楼上以一阕“白云千载空悠悠”,让诗仙掷笔叹服,李白为南京写下20多首诗歌,第一首《长干行》“同居长干里,两小无闲猜”,因为横塘的加入,也只与崔颢的这首诗打个平手。本世纪初我在南京读大学之后又客居金陵多年,读到崔颢的这首诗,为长干里也有横塘而激动不已,感觉客居的城市与远方的家乡有了某种隐秘的联系,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说起来,金陵的横塘,有着桨声灯影里的秦淮风情和六朝烟水气,姑苏的横塘,有着与生俱来的水乡风情和浪漫基因,两者是相通的。这时候的横塘,在诗人的笔下,成了多情的象征。
浩瀚的诗词卷轶为横塘的大放异彩做了诸多铺垫,真正让横塘名声鹊起而又实至名归的,还要一个重要人物的出场,这个人就是南宋政治家、田园诗人范成大。范成大是苏州人,幼年随父迁居昆山,十八岁时其父亲死于杭州任上,他带着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回到昆山,照顾弟妹之余闭门十年苦读,于1154年二十九岁时候中进士,先后在徽州、处州、明州、成都、金陵等地做地方官,他人生的最高光时刻是出使金国,当时南宋与金国是叔侄关系,范出使金国的目的有二:明面上是要求金国归还宋皇陵寝地,私信是要求宋朝皇帝接受金国使节国书时不起立。这样的出使任务在军事实力悬殊的两国之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但范成大视死如归,凛然不惧,竟然让金国皇帝无奈接受了私书,且全身而退,其气魄胆量得到了南宋朝野的赞扬,也得到了金国皇室的尊重,《宋史》为此盛赞:“成大致书北庭,几于见杀,卒不辱命。有古大臣风烈,孔子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者欤?”正因为这样的表现,让范任中书舍人,拜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迎来了个人仕途生涯的最高峰。
纵观范成大的仕途,其实一直是失意的,可以说是空有一身抱负而不能施展。在地方官时,也有治国之策的奏折奉上,但大多杳无音信,出使金国也是人家不愿意去送死才轮到他,在参知政事任上才两个月就因为与皇帝政见不和而黯然去职告老还乡。许是多年的宦海沉浮早已让他看透人情冷暖,又或许是家乡的田园风光让他魂牵梦萦,在淳熙九年(1182),范成大终于回到故里,在石湖之畔度过了长达十年的闲适生活。两首诗透露了他雀跃的心思,一是《将至石湖道中书事》:“水绿鸥边涨,天青雁外晴。柳堤随草远,麦陇带桑平。白道吴新郭,苍烟越故城。稍闻鸡犬闹,童仆想来迎。”二是《初归石湖》:“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当时手种斜桥柳,无限呜蜩翠扫空。”其实早在乾道三年(1167),范成大就已经在经营石湖了,乾道八年(1172),石湖别墅建成。《横塘镇志》记载:“范成大晚年归隐石湖筑别墅,在越城遗址南,沿越来溪之故基,随地势高下而为亭榭,有北山堂、千岩观、天镜阁、玉雪坡、锦绣坡、说虎轩、梦渔轩、绮川亭、盟鸥亭、寿栎堂等,而以天镜阁为第一,植以名花,梅树尤盛。”宋孝宗赐字“石湖”,宋光宗也赐“寿栎堂”,可以说极尽恩宠了。
范成大对石湖的爱是显而易见的。他自号“石湖居士”,说:“石湖者,具区东汇,自为一壑,号称佳山水。”他还在《重修行春桥记》里不无自豪地写道:“凡游吴中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则与未始游无异。”这句话与苏东坡的“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异曲同工,他堪称石湖的最佳代言人。《东皋录》云:“吴郡山水近治可游者,惟石湖为最,山自西群奔而来,遇石湖而止。”又云:“石湖山水为吴中伟观,昔范文穆公乐而居之,因自号石湖居士,至今钓游之迹犹约略可考。士大夫之过吴者必一至焉。”龚明之《中吴纪闻》云:“范公文章政事震耀一世,其地为人爱重,石湖西南一带尽佳山水,作圃于其间颇众,往往极侈丽之观。春时士大夫游赏者,独以不到此为恨,犹洛中诸圃必以独乐为重耳。按:石湖之名前此未曾著,实自范文穆公始,由是绘图以传。”所以,石湖之得名、出名皆因范成大。当然,后来乾隆六下江南、四游石湖,作行春桥诗五首,第一首就是《石湖霁雨》:“吴中多雨难逢霁,霁则江山益佳丽。佳丽江山到处同,惟有石湖乃称最。”这位喜好游山乐水的皇帝将石湖之名推波助澜了。
刚回到苏州的范成大住在桃花坞,每次到石湖,总是先骑马到盘门,然后乘船到横塘古渡,再步行到石湖别墅。立秋后二日,诗人驾一叶扁舟,经过横塘,江面初秋的景色令他诗意大发,提笔写下一首诗:“一川新涨熨秋光,挂起蓬窗受晚凉。杨柳无穷蝉不尽,好风将梦过横塘。”(《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三绝》)横塘是他到石湖的必经之路,横塘渡也是他迎来送往的渡口。范成大隐居石湖之后,其好友杨万里、陆游、姜夔等人纷纷来访,来者复又去,范成大经常于横塘驿站送别好友,因此才有了“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的咏叹。范成大不光身体力行,自己写横塘的诗,还与诗友相应和,成就了关于横塘的诗坛佳话。他在横塘接待诗人杨万里,心情大好,写就《自横塘桥过黄山》:“阵阵轻寒细马骄,竹林茅店小帘招。东风已绿南溪水,更染溪南万柳条。”诗中的横塘桥又名彩云桥,原跨运河两岸,因运河拓宽移建胥江,与横塘驿站相连成就“桥驿”景观。诗人杨万里则回赠小诗《晨炊横塘桥酒家小窗》:“饥望炊烟眼欲穿,可人最是一青帘。双渠走水穿三店,独树欹流荫两檐。窗扇透明仍挂上,炉香未烬更多添。山村秪苦无良酝,嫌杀芳醪似蜜甜。”除了杨万里,陆游也有《横塘》诗作:“横塘南北埭西东,拄杖飘然乐未穷。农事渐兴人满野,霜寒初重雁横空。参差楼阁高城上,寂历村墟细雨中。新买一蓑苔样绿,此生端欲伴渔翁。”
石湖的风光,横塘的风情,抚慰了范成大的仕途之殇,也可能横塘的人间繁华和石湖的山水伟观,才是范成大追求的岁月静好。在这里,他创作了《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内容丰富,表现田园风光、农耕生活,是王维山水诗和白居易现实主义流派的集合,钱锺书就说范成大是中国古代田园诗集大成者。在这里,他为家乡撰写了《吴郡志》,其体例堪称后世地方志书范本,为吴地风土人情留下了非常珍贵的记录,文脉悠长,泽被后世。在这里,他实现了作为政治家的最理想归宿,死后被赠少师,追封崇国公,谥号文穆,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对范成大有十六字评价:“达于政体,使不辱命,晚归石湖,怡神养性。”可谓恰如其分,实至名归。漫步今天的石湖,走到横塘,驻足晋源桥上,看运河两岸高楼林立,运河之上舟楫往来,范成大的《三登乐 路转横塘》浮现脑海:“路转横塘,风卷地、水肥帆饱。眼双明、旷怀浩渺。问菟裘、无恙否,天教重到。木落雾收,故山更好。过溪门、休荡桨,恐惊鱼鸟。算年来、识翁者少。喜山林、踪迹在,何曾如扫。归鬓任霜,醉红未老。”真是太应景了!
妙哉,横塘!美哉,石湖!壮哉,范成大!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