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义:再回周庄,回到那艺术的原乡
发布:2023-11-15 09:57 来源:长三角时讯

2023年10月29日,80岁的国画大师杨明义“再回周庄”——《再回周庄——杨明义先生周庄艺术现场》在古镇周庄开幕。
清晨的江南水乡,朝霞初起,黑瓦白墙的小镇,几座小桥安静伫立。辽远的天水,水渚微茫,袅袅炊烟,流露着恬淡、娴静气息,如歌般的田园意味。
这般景象,发生在古镇周庄的秋日,与40多年前并无太多区别。40多年后的杨明义,当他在周庄再次回忆起乘坐“小火轮”与陈逸飞一同前往周庄写生的场景,依然如陈逸飞的“故乡”油画般生动鲜活,情愫依然如自己的江南水墨般朦胧氤氲。
10月29日,80岁的国画大师杨明义“再回周庄”——《再回周庄——杨明义先生周庄艺术现场》在古镇周庄开幕。
20世纪70年代末,一个夏日,天刚蒙蒙亮。
两个年轻人,从苏州南门的轮船码头搭上小火轮,前往离苏州四十公里远的周庄。大概的路线,是从苏州古城西南角蛇门向南走老运河进入苏申外港,穿过白蚬湖到了急水港,便是周庄的码头。如果再向东走8公里,就是淀山湖了,与苏州相距大约100里。他们不用向东走。
这两个人,一个是苏州人杨明义,一个是上海人陈逸飞。后来,他们都成了拥有世界影响力的著名画家。
除了画家身份之外,他们还各有一个标签被世人铭记,杨明义是“发现周庄第一人”,陈逸飞则是“把周庄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他们和周庄的名字一同享誉全球。
那个夏天,已经多次前去周庄写生的杨明义告诉陈逸飞:“我知道有一个叫周庄的好地方,就是比较远,坐普通船很久才能到。”陈逸飞一听,便决定包一条机帆船去。于是,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两人便坐了快船飞奔周庄,即便如此,还是花了他们差不多5个小时,到周庄时已经是下午1点多。
那时的周庄,只是一个朴素落后、闭塞到无人听闻的旮旯小镇,镇上空空荡荡,只有规模不大的一爿旅馆和两家饭店,满街巷一字排开着木质马桶。
但是这并不重要。陈逸飞说,“这么脱俗的地方,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间烟火之地啊! ”
周庄,像一位古典的美人,神秘、倩丽,一颦一笑,都是说不出的绝妙味道。玩东转西跑了一圈,景色实在是宜人古朴,那幽静的气氛是别的水乡小镇体会不到的, 淳朴憨实的乡村民风、完美保存的水乡格局更令杨明义和陈逸飞惬意非凡。
他们为了创作一幅构图、角度独特的画作,索性爬到了当时周庄唯一的新建筑邮局顶上,俯瞰下去。清澈的银子浜和南北市河在此交汇成十字,河上的石桥便联袂而筑,显得十分别致。
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古时候使用的一把钥匙,故称“钥匙桥”。 这就是双桥。碧水泱泱,绿树掩映,小船在桥洞中穿梭,老人在桥上小憩,农妇在桥畔浣纱,其情融融,其景美妙,其韵若神。两人顿时醉了。
当一条小船缓缓向双桥驶来时候,陈逸飞便捕捉到了这一瞬间,创作出了那张脍炙人口的《故乡的回忆》。
今天的周庄,早被拂去历史的尘埃,引无数风流探寻遥远的回音,感悟着人生的历程;引无数丹青挥毫泼彩,表达不尽的诗情和憧憬;引无数旅者浸润其间,感受着现实的天上人间。
我们自古将这片地方称之为江南,称之为水乡,誉为“鱼米之乡”,有对富足生活的向往,亦有对地脉人文的仰慕,也有对“只此青绿”的憧憬。四十多年后,当我们站在周庄的双桥,是否沉醉于昔日逸飞先生的画意中是否体会到昔日杨、陈二位先生一叶轻舟直下周庄的诗意?
10月29日,“再回周庄:杨明义先生周庄艺术现场”,艺术与真实融合,历史与当下相遇,传统与未来碰撞,艺术家再回他的“艺术原乡”,开启一场“艺术与古镇”的深情对话。
周庄改变了他对水乡的看法,成为他创作灵感的来源,也是他坚持一辈子画水乡的初心所在,同时也让周庄为全世界范围更多的人所知晓。“对于周庄,我有着深深的感恩,因为是她让我画出了真正的、原汁原味的水乡。周庄的美对于江南文化,甚至是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价值。”杨明义说。
45年来,杨明义不遗余力地宣传、推广周庄,以水墨意蕴将周庄动人心魄的美呈现给世人。他在全世界举办了40多个个展,每一次都不乏周庄的影子,这也使得这个江南小镇成为无数艺术家们偏爱的梦里水乡。
杨明义在艺术界是出了名的“老好人”,性格豪放洒脱,爱交朋友,半个艺术界都是他的好朋友,与吴冠中、黄永玉、陈逸飞、华君武等皆为至交,吴冠中称之为“创新派中国画家”,黄永玉说他是“在森林中发现金鹿的人”,他同时也毫无保留地把他的“艺术原乡”介绍给他们,甚至亲自陪同他们前往。
如今,杨明义将他多年来对周庄的偏爱浓缩在一件件水墨作品中,带着他的爱恋与乡愁,回到梦开始的地方。以展陈的方式,借助人工智能、互动投影等技术,让文化与科技相遇,使周庄以一种更加鲜活的方式与当下和未来接轨,营造不一样的观展体验。
杨明义说,在周庄办艺术展是圆梦,也是筑梦,他从未改变的希望是能让更多人看到周庄,了解周庄,感受这份质朴的水乡之美。此次展陈的影像作品及文献资料是他几十年的创作中记录周庄、写生周庄,以及他与文化艺术界名人往来的文献资料和部分描绘江南水乡风物的绘画作品,“周庄就是那个有特点、有历史沉淀、能够勾起人们回忆的水乡,我希望通过画作勾起大家对水乡的美好回忆。”
此次“再回周庄”的主题展,开创了展览空间呈现上的先河,以“分布式”展示“把整个周庄都变成了展览现场”:100余位到场嘉宾在杨明义的陪同下,从古戏台“杨明义影像文献展”开始,沿着双桥、太平桥、福洪街、蚬园弄、(凌听)声音的记忆博物馆、源丰顺·小镇艺术客厅、普庆桥、穿竹石栏、富安桥、莼鲈之思酒店,既有作品或历史文献的展现,又有艺术意象的现场“还原”,风格之鲜明、特征之多元、艺术形式之新,当代传统兼容并蓄,向世界一展江南文化的建瓴之意。
古戏台广场,作为周庄最大的一个公共空间,此次被打造成了一个“艺术和历史”的融合现场。以影像和文献资料展出为主,集中梳理和展现了杨明义在几十年的创作中,记录周庄、写生周庄,以及同名人朋友往来的文献资料。同时配合展出的还有其中一部分描绘江南水乡风物的绘画作品。
源丰顺·小镇艺术客厅:在艺术展之前,源丰顺还只是“源丰顺”。然而现在,这处前店后坊的建筑,已经重生成了一个开放式的、极具未来感、不同主题的水乡陈展空间。3 个空间分别为“开放的盒子”“沉浸式影像馆”“江南的客厅”。在光影中对话,倾听场景的叙事,跟随流动的艺术,从个体经验走向彼此激发。在这里,“你”可以和“杨明义先生”多聊一会儿。
没有一个角落是可以脱离“场”存在的。周庄希望创造的,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公共空间,而是一个个具体丰盈的片段,有相对完整的、聚集的、可连接的文化功能。在(凌听)声音的记忆博物馆,一部部关于在地的声音记忆作品,成为了人与过去、人与当下、人与未来发生关系的一个途径。身处其中,与自己、与周庄独处一段时间。
谈及对这次观展的感受,很多到场嘉宾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精神共振”,他们认为这不仅是一次关于美的、艺术的感召,周庄独特的“场所精神”也给所有人带来了极大的情感慰藉。
应该说,周庄能作为江南文旅小镇、江南文化的大名牌,本身也是有“先天优势”的。莫论旧时的唐风宋水,还是现今的粉墙黛瓦,周庄在千百年来,凭借其灵秀的水乡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质朴的民俗风情,吸引了无数个“杨明义”,以陈逸飞、吴冠中为代表的丹青妙手不计其数。大到历史叙事,小到一草一木,都是他们灵感的土壤。而周庄也在他们的描绘下得以尽显风情,真正建立了作品和本地文化的联系。
对周庄来说,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受益者。
而现在,通过全域实践,分区、散点布局,周庄让一个项目在横纵向上尽可能延展开,让艺术触及到更多的地方,与不同地域特征进行更深度的结合,最大程度回应了文化细节。能容纳先锋、传统,也能并行古韵、新潮,可以自始至终走自己的路。这是它在人、文化、空间发展上永远不能被替代的。
未来,周庄也将在一个良善的文化循环、可持续的生态关系、可持续的人文经济中,还原艺术是如何在小镇里逐渐自由生长出来的。“诗意的河流”一旦起风了,它的持续引力就是不可估量的,也许在下一秒就能催动文旅融合的暗流、打开更大的艺术风口:发现周庄,回到周庄,再回周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