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竹韵”返川 14年熊猫情缘温暖苏州
发布:2025-08-30 06:31 来源:长三角时讯

2011年秋天,当两只毛茸茸的“黑白团子”“竹韵”“新月”第一次踏上苏州的土地时,它们已成为极受宠物的特殊居民。2025年8月24日,“新月”“竹韵”离开苏州顺利返回四川。十四年间,来看熊猫的游客换了一拨又一拨,园外的地铁从无到有,城市的天际线不断刷新,唯有熊猫馆里的身影始终如一。它们慵懒吃竹子的模样,成了无数苏州人共同的温暖记忆。
双生花:苏州人捧在手心的“女儿们”
正是在这摇曳了十四年的竹影下,“竹韵”和“新月”这对性格迥异的“女儿”,被苏州人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23岁的“竹韵”,早已是苏州人眼中的“大家闺秀”。她总爱慵懒地横卧在栖架高处,任清风梳理腹部的软毛,偶尔抬起前爪轻拍肚皮的神态,像极了平江路上摇扇纳凉的苏州老太太。“猫粉”们翻出几个月前竹韵的视频,“竹韵”听到粉丝询问:“你是不是想金虎了?”随后不断点着头,眼底好似流露对“金虎”的思念,那份母性柔情至今动人。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如今步入暮年的她吃笋总要慢嚼才咽下,粉丝们每每看见“牙口不比当年”的“竹韵”都会心疼不已。
而22岁的“新月”,仿佛凝固了时光,是这座古城永远的“少女”。她见饲养员挥动竹子,会就地翻滚讨食,露出她柔软的肚子;听见熟悉的脚步声,立刻扒着铁门直立起身,标志性的黑眼圈笑成弯弯的月牙。以往的生日会上,她捧住竹筒蛋糕猛啃、奶油沾满脸颊的模样被制成表情包,在“猫粉”共同的微信群里疯传不息。大学生陈同学的童年相册里,总有一张与“新月”同框的照片——6岁的她踮脚隔着玻璃幕墙伸出手指,熊猫好奇的鼻尖离那小小的指尖仅一寸之遥。“新月”用她的活泼,让钢筋水泥的城市有了真实的体温。
“新月”的天真烂漫并非偶然,背后是饲养团队科学细致的照料与尊重天性的环境设计。湿地公园工作人员精心设计的“环境丰容”——模拟山势坡度的栖架促进攀爬,竹筒玩具激发觅食本能,甚至夏季喷雾系统模仿竹林的晨露——为她们提供了身心舒展的空间。“新月”的活泼、好互动,得益于饲养员长期正向强化训练和鼓励她;而“竹韵”那份“大家闺秀”般的沉静,则与她的年龄和作为母亲的繁殖经历息息相关,母性本能让她更显稳重。饲养员表示,“新月”始终保留幼年时期的游戏行为,在圈养环境中恰恰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盛夏午后热浪蒸腾,室外温度计直线飙升。“竹韵”刚慵懒地打个哈欠,馆内顶棚便适时落下细雨般清凉的水雾。在空调低沉的嗡鸣声中,“新月”正欢快地推着冰球满场跑——这是饲养员为消解暑气独创的玩具。这份视如己出的深情,则是深深烙印在十四年如一日的点滴呵护中。饲养员通过厚厚的日记本,事无巨细地记录着两只熊猫每一次体重波动、每一根竹子的进食偏好,甚至粪便形态的细微变化。“竹韵”年纪大牙口弱,饲养员就把竹笋耐心剥成丝;“新月”贪玩好动,饲养员就把苹果藏在冰球里,让她在追逐嬉戏中增加运动量。梅雨季潮湿,“新月”食欲稍减,工作人员立刻调整空调除湿;“竹韵”那份特供的紫皮竹分量精准控制,只为给它营造更好的生活条件。“竹韵”和“新月”优于同龄野生个体的象征——毛发油亮、肌肉饱满、极少牙结石,都是这份极致专业与深沉爱意最有力的证明。
温暖记忆:苏州人与大熊猫的双向奔赴
这份由专业与深情织就的守护,悄然在苏州城与熊猫之间架起了一座温暖的桥梁,流淌着无数动人的“双向奔赴”。记忆的闸门,首先被2011年9月7日开园首日的盛况冲开。
彼时,近万名市民涌入太湖湿地公园熊猫馆,玻璃幕墙外的人潮涌动。初来乍到的“新月”还带着竹林的野性,面对陌生的景象,一个紧张的后空翻撞上栖架,引得全场惊呼;而“竹韵”则展现出与生俱来的淡定,自顾自地啃着竹子,偶尔抬眼一瞥汹涌的人潮,那份从容仿佛在说:“这点场面算什么?”这份狂热并未随时间冷却,反而沉淀为一种持续的城市心跳。上海游客李女士回忆道:“排队3小时才能看到大熊猫10分钟,但值!看到‘竹韵’啃竹子时耳朵会跟着节奏抖动,像在打拍子的模样,心里就满足了!”由于人潮汹涌公园不得不限流,推出“熊猫预约制”,却意外催生了更执着的“凌晨四点排队党”。保安老张见证了最疯狂的场景:“有人一大早就排队等号,就为了能近距离看到‘新月’和‘竹韵’。”
两只熊猫则用她们独特的方式,热烈回应着这座城市的厚爱。“新月”坐在专属的木架旁,前爪捧着一根鲜嫩的竹笋,慢条斯理地品尝着内芯,那专注地模样仿佛在进行某种神圣的仪式。“竹韵”则半靠在石头旁,时不时抬头望望逐渐聚集的游客,黑眼圈中的小眼睛闪烁着顽皮的光芒。
她们的一举一动都被粉丝们细心捕捉,化作生活中温暖的慰藉。忠实粉丝王阿姨每周必到:“别的熊猫吃完就睡,“竹韵”不一样,她会先坐在地上,再慢条斯理地咀嚼竹子——那讲究劲儿,活脱脱像我们苏州老太太嗑瓜子。”
她们带来的不仅是欢笑,更有直抵人心的治愈力量。在熊猫馆静谧的晨光里,竹叶筛下斑驳的光影。“竹韵”坐拥其中,前掌轻柔地拨弄一截嫩竹,缓慢而规律的咀嚼声,竹纤维在齿间断开的细微脆响,交织成一段安抚灵魂的声音。玻璃墙外,一个懵懂的孩子将小手贴上冰凉的屏障,发出含糊的“咿呀”声。“竹韵”仿佛感知到了这份纯真,停下进食,抬起黑曜石般的眼睛静静望向声音的来源,鼻翼微微翕动,仿佛在辨认一种无声的默契。
而雪地里的“新月”,则是另一剂纯粹的快乐良方。2023年那场大雪中,她像个初次见到糖果的孩子,先是好奇地用鼻尖轻触积雪,继而整个身子忘情地滚进雪堆,黑白分明的毛发瞬间沾满晶莹剔透的冰屑。游客们开怀的笑声惊飞了树梢的麻雀,漫天飞雪中,“新月”兀自用后腿欢快地蹬起雪浪,仿佛要将积攒了一生的欢脱在此刻尽情挥洒。“看她那无忧无虑打滚的样子,”一名游客轻声感叹,“好像我的烦恼也被这白雪‘洗白’了。”
这份双向的情感积累,在一年一度的生日会上达到沸点。去年为“新月”举办的“21岁生日”,饲养员用水果制成串插在特制的竹笋蛋糕上。“新月”大口地吃着竹笋蛋糕,调皮地用头碰着蛋糕,不小心被蛋糕上的“竹笋塔”砸了脑袋,逗得围观的孩子们笑声连连。而给“竹韵”的生日蛋糕则暗藏“心机”——挖空的竹筒里塞满了她最爱的胡萝卜和苹果。她歪着头,困惑又专注地掏食的模样,被粉丝们定格下来,制成了“猫粉”们彼此传递交换的纪念徽章。蛋糕、贺卡、相片……这些精心准备的礼物,早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祝福,而成为苏州人与他们“毛孩子”共享喜悦、珍藏时光的年度“盛典”。
最后的生日宴:一场跨越物种的温情告别
8月14日,熊猫馆外蜿蜒的队伍从门口蔓延至馆内。有人拖着行李箱从机场直奔而来,有人带着孩子载兴而至——他们都是为赴一场深情的的告别。
清晨,工作人员就开始布置场地。他们用粉丝朋友送来的五颜六色的彩带进行装饰,悬挂了市民送来的祝福卡片与印有“欢送‘新月、竹韵’的横幅”。在熊猫馆的长廊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面横跨整面墙壁的“记忆墙”,上面贴满了14年来游客与熊猫的“回忆”。
正午的阳光洒在公园内,一场简单而温馨的告别仪式在熊猫馆前举行。饲养员们精心准备的“生日盛宴”,每一道都承载着深情:带着晨露清香的嫩竹笋、甜蜜的胡萝卜、酸甜的苹果,都是两只大熊猫最爱的味道。馆内,“新月”懵懂地走向工作人员精心搭建起的“欢送台”。三层特制蛋糕缀满翠竹,“22”的字样立在蛋糕正中。“竹韵”安静地咀嚼竹子,忽抬头望向人潮,湿漉漉的鼻尖翕动着。现场聚集了数百名依依不舍的粉丝。有人举着“新月竹韵常回家看看”的手作徽章,有人抱着精心制作的熊猫玩偶。“竹韵”依旧优雅地品尝着美食,而平日里活泼的“新月”却显得格外安静,它时不时抬头环顾四周,湿润的眼眸中倒映着朝夕相处的人们,那目光里分明流淌着说不尽的不舍与眷恋。快门声霎时如雨,镜头后是无数双游客含泪的笑眼。
“看着它们从小不点长到现在,就像自己的孩子要远行一样。”一个跟拍了多年的“老猫粉”红着眼眶说。人群中不时传来抽泣声,几位阿姨情不自禁地抹泪。一个小女孩更是在留言墙上表达心声,稚嫩的字迹写着:“‘新月’‘竹韵’我会想你们的”。
对于朝夕相伴14年的饲养团队而言,“新月”与“竹韵”的离开更是一场五味杂陈的别离。从日常的喂食照料,到生病时的精心护理,14年来,饲养员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着这对熊猫姐妹。如今的馆长杨杰从两只熊猫初到苏州时就负责它们的饮食起居,他说:“‘新月’特别调皮,每次喂食都要逗它半天才肯吃;‘竹韵’就稳重多了,但偶尔也会撒娇要零食。”另一名饲养员回忆,有一次“新月”生病,我们轮流悉心照顾呵护,直到它康复我们才放心。它们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如今分别在即,这些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都化作难舍的情愫,让每位饲养员都红了眼眶。
永恒印迹:一座城与两只熊猫的生命年轮
如今,熊猫馆的玻璃幕墙依然光洁如新,却不再有那两个朝夕相伴的身影。清晨的阳光穿过熟悉的竹叶缝隙,在空荡的活动场地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饲养员们如常走过通道,行至拐角处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那里曾是“新月”最爱的“专属餐厅”,仿佛还能听见她大快朵颐时满足的哼唧声。这份触目可及的空旷,是告别最直观的注脚。
然而,属于“竹韵”和“新月”的“城市记忆”并未消散,它以更细腻的方式融入苏州的肌理,成为永恒。漫步在太湖湿地公园的林荫道上,当微风拂过竹林,沙沙作响的叶片间,似乎仍能捕捉到往昔“新月”欢快的嬉闹和“竹韵”沉稳的咀嚼声。熊猫馆里持续垂挂的相片,将14载温暖的岁月浓缩、定格;纪念品商店的熊猫玩偶依然被游客珍视,柔软的黑白绒毛仿佛还带着苏州阳光的暖意;就连熊猫馆门口那对憨态可掬的剪影标识,也在无声诉说着这座城市与这对黑白精灵血脉相连的深情。
这份深刻的印记,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游客记录,沉淀为一代苏州人共同的成长背景。据统计,在“竹韵”和“新月”居住的14年间,熊猫馆累计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长期稳居公园最受欢迎景点榜首。
“很多孩子真的是看着它们长大的。”公园相关负责人感慨道。着眼那块载满厚厚思念与祝福的留言墙,从稚嫩歪扭的拼音到工整有力的汉字,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流淌着的是对“新月”和“竹韵”的纯真喜爱与牵挂,清晰地记录着一代代人的情感轨迹和城市记忆的传承。
当夕阳最后一次将金鸡湖染成琥珀色,晚风轻送着评弹的袅袅余音。苏州城静静地伫立在江南的烟水间,如同一个温婉的母亲,将一段关于黑白精灵的14年光阴,细细密密地缝进了她锦绣的衣襟。“竹韵”的优雅,“新月”的灵动,连同那万千市民驻足凝望时微红的眼眶、孩子们指尖触碰玻璃的温热、以及饲养员日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叮咛,都已汇入古城的血脉,成为运河不息的流水、园林叠翠的山石、街巷深处一声吴侬软语的问候。从此,太湖的风吹过竹林,每一片摇曳的竹叶,都在低语着同一个名字;古城的晨曦暮霭里,每一次不经意的回眸,都可能唤醒一段关于“女儿们”的、永远鲜活的记忆。这,便是苏州,以一座城的温柔与长情,为她的“毛囡囡”铸就的、永不褪色的丰碑。陆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