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未来睁大好奇的眼睛 写出每一个生命的华章

发布:2022-01-15 20:28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最顶级的成长,是拥有好奇心

时光如梭。转眼间一年又过去了。人生就是这样,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不经意之间,可能皱纹就爬上了你的眉梢,白发就出现在你的鬓角。我们的心智,我们的精神,是否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持续地成长呢?

父母在帮助孩子成长,老师在帮助他人成长。但是,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自身,又该如何成长?面对新冠疫情的反复无常,我们对明天是充满了好奇与期待,还是充斥着焦虑和烦躁呢?

前不久,读了一本钱颖一先生的对话录,记录了他在担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期间,与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企业家等知名人士进行的对话。

我注意到,这本书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就是:好奇心。

当问及什么是科学家发明最重要的要素时,他们几乎都没有选择勤奋、努力、数学基础等,而是不约而同地说到了“好奇心”。好奇心是驱动人类发现和发明的原始动力。不仅仅是科学家,许多创业者、政治家、艺术家也几乎无一例外地把好奇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苹果公司的CEO库克说,他认识的所有成功人士中,几乎全部是好奇心非常旺盛的人,而乔布斯是他认识的所有人之间最具好奇心的人,“他对所有事情充满了好奇。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个性,它能够让你的生活充满着色彩,它能够改变你的思维方式,这也是乔布斯教给我的一点”。

被认为是离诺奖最近的华人科学家张首晟说:“在教育方面,最最重要的是,要激发一种好奇心,并不仅仅是老师要教授多少知识,有了好奇心之后,学生一定会继续追求和学习。”

从某种意义上讲,好奇心不是培养出来的。儿童诞生之际,就充满着好奇心。有人统计过,儿童10分钟提出的问题几乎比成年人10天的问题还要多。心理学家乔治.兰德的研究表明,儿童5岁时的创造力平均是98分,10岁时30分,15岁时12分,成人平均只有2分。我们几乎可以说,儿童就是好奇心的化身。

好奇心或者通过教育、呵护得到保存并成长,或者通过教育加以摧残并消灭。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我们的教育慢慢地泯灭了他们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教育的一个大问题。

作为父母或老师,呵护、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无疑是我们最重要的使命之一。保护儿童、保护童年,首先就是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就是要认真地对待童年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异想天开的念头、每一个探索未知的行动。

我们更要深知,只有好奇心才能呵护、激发好奇心。我们自己的好奇心,不仅能够让儿童保有好奇心,同时也是成年人处理复杂世界的“终极武器”。因为,好奇心会发起我们身心的“总动员”,驱动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只有好奇心,才能让我们走出“舒适区”,去重新思考我们的日常,挑战各种各样的“不可能”。

有人说:最顶级的成长,是拥有好奇心。好奇心是成长的代名词。

我们需要睁大好奇的眼睛,重新审视我们的角色。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孩子每天都是新的。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好奇心就在重复之中消弭了。我们需要学会在自己已经习以为常的教育生活中,提出问题,发现精彩。好奇心会引领着我们,拓展对世界的认知,探索对教育的变革。

我们需要睁大好奇的眼睛,保持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我们身处信息时代的新背景下,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新生事物,是对自己已有认知结构和行为习惯的挑战和重构。面对困难,好奇心强的人不会轻易被失败击退,在探索新概念、新世界时,他们会表现出更好的适应力,甚至在持续的好奇下产生顽强的毅力。

 

开窗放入大江来

今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追问“当我们展望2050年,我们应该继续做什么?我们应该抛弃什么?我们需要创新什么?”我们应对这三个追问保持高度的敏感。借用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回答:我们应该继续推进写作,我们应该抛弃对写作的懈怠,我们需要创新写作教育教学的新方法。

新教育实验从诞生之日开始,就特别重视写作。我们推出的“新教育十大行动”,二十多年来,一直以“营造书香校园”为首,这是阅读,强调输入的方法,以“师生共写随笔”紧随其后,这是写作,强调输出的智慧。

通过写作,能够更深刻地记录自己的思考,反思每一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更深入地进行心灵交流,不断相互编织,彼此滋养,真正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成长的共同体、生命的共同体,让我们每一个人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勤表达的人,善沟通的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更好的自己。

我还记得,在2002年6月,新教育实验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平台——教育在线网站。网站一开通即成为师生发布随笔、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因而被誉为“中国教师的精神家园”。

就在那一年的6月22日,我在教育在线发布了“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启事,提出:教师每天写千字文一篇,十年后,如果不成功,可以持3650篇千字文来向我索赔。转眼20年过去了,不仅从来没有人找我索赔,反而我听到成百上千的老师直接给我留言,汇报自己的好消息:他们因为长期坚持专业写作,全都取得了成功。

我们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写作,新教育鼓舞了无数同行者,汇聚了无数同路人。

我们在十大行动中强调写作,开展“师生共写随笔”的行动,推动心灵之间的沟通交流。

我们在教师成长中强调写作,号召老师们:“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

我们在新教育儿童生活方式中强调写作,“晨诵午读暮省”中的“暮省”,核心正是写作,鼓励孩子们每天晚上以写作“三省吾身”。

我们在新科学教育中强调写作,提出以“做中学、读中悟、写中思”作为实施路径。

我们在新人文教育中当然也在强调写作,指出写作是新人文教育第三大重要方法。

我们在低幼学龄段的孩子中同样强调写作,推出了新教育“听读绘说”项目,也就是原来的“读写绘”项目,研究以绘画和口述为特点的5-8岁儿童的输出。

我们还用“以说为写”的新探索强调写作,推出的新教育童喜喜说写课程,通过以说为写的科学训练,实现“听说读写”的系统性迅速提升,以增效减负。

我们希望人人写作。所以,我们推崇生命叙事,希望每个人能够书写自己的生命华章。

我们郑重研究写作,从2002年3月,我们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课题时,为写作成立项目研究组,到2019年元旦,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成立了新教育写作研究中心,继续深化新教育写作研究,一直在前行。

尽管一路走来的脚印,已经踩出了道路,但我们深知,面对不确定的教育未来,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过去,那么,过去的认知和能力,就会成为我们的天花板。

开窗放入大江来。作为探路者,我们要始终以敏锐的触角,对话世界,连接未来。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