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乌桕树
发布:2025-04-15 19:45 来源:长三角时讯

文/汪传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都有一片生养于斯的故土,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总是那么让人魂牵梦萦、牵肠挂肚,这也是那些长期漂泊在外、为事业奋斗打拼的游子们寄托离愁别绪的精神家园。
我的家乡坐落在秀水泱泱的华阳河畔,受益于温和湿润的季风气候和优渥水肥条件的滋养,家乡的房前屋后生长着柳树、杉树、香樟树、桂花树等各类树木,葳蕤繁茂、郁郁葱葱,将老家的四周庭院装扮得分外美丽、充满生机。
在家乡众多树木中,我对门前的乌桕树情有独钟,一则树龄长,在我幼时记忆中它就长得巍峨挺拔、高高大大、木秀于林,再则它见证了我求学、工作乃至成长的所有经历,一路相伴相随、一路风雨兼程,以至我每次返乡都习惯性地在乌桕树下逗留片刻,仿佛是一种约定、一种内心驱使,时光如梭、光影如昨,情不自禁勾起我对陈年往事的回忆。
每当报春鸟来临,草木萌发、万物复苏,大地仿佛一夜之间披上了墨绿色的盛装,历经了一个寒冬考验的乌桕树开始褪去冬装,粗粝的树皮开始泛青,鹅黄色的嫩叶点缀枝头,就连千里迢迢远道而来的小燕子也忙着衔泥筑巢、安置新家,处处彰显着生命的律动。乌桕树下的溪流再也按捺不住一冬的寂寞,唱着欢快动听的歌曲,汩汩流淌、汇入江河。每当这个时候,我总喜欢蹲坐在乌桕树下,听小河流水的哗哗声,听老牛耕田的哞哞声,听蜜蜂飞舞的嗡嗡声,听池塘里青蛙此起彼伏的鸣叫声,乡村的“变奏曲”连同田野里金黄色的油菜花、姹紫嫣红的紫云英花,以及绿油油麦苗所构成的巨大“调色板”,总是那么让人陶醉不已、让人回味无穷、让人心驰神往。
相对于夏天而言,春天总是显得那么短暂。在烈日当空照、知了唱不休的炎炎夏季,隔壁三婶家的大黄狗吐着长长的舌头趴在树荫下纳凉,我和村上小伙伴除了在门前河塘里捕鱼逮虾、尽情戏水玩耍外,一大乐趣就是借助乌桕树枝干,在用两根绳索和一块木板制成的简易秋千架上荡秋千,收获属于我们童年的快乐。随着秋千高高荡起又倏然落下,顿时凉风四起、暑气渐消、惬意加倍。乐极生悲的是,有时小伙伴推力过猛,加上拴绳不够牢固,结果连人带木板“飞”到门前的水田里,弄得满身是泥,狼狈不堪,免不了受到大人一阵责备。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金灿灿的稻谷绽放出灿烂的笑容,黄澄澄的玉米静待着农人收割,雪白的棉花团宛如洁白的云朵漂浮在蔚蓝色的天空。此刻,乌桕树的叶子已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红,色彩绚烂、煞是美丽,当秋风吹尽最后一片落叶,乌桕树上早已挂满了白晶晶、亮盈盈形同珍珠玛瑙般的沉甸甸果实。为了抢在鸟儿啄食之前收获满树果实,我们哥仨发挥身手敏捷、身轻如燕的优势,攀缘而上采摘乌桕树果实,有的实在够不着就把镰刀绑在竹篙上采摘,不到一袋烟工夫,就采摘大半袋子,这些果实拿到集镇上售卖挣个“块儿八角”,虽然这点钱少得可怜,但集腋成裘、积少成多,一定程度上也能补贴哥仨学杂费,在当时农村经济普遍拮据的情况下,可以说乌桕树为我们上学助了“一臂之力”。
四季有轮回,转眼到冬季。冬天的乌桕树显得很孤寂落寞,甚至连鸟儿也很少停留在树冠与之呢喃,当落叶繁华褪尽、奉献果实精华的乌桕树,积蓄着一生的力量抵御着严寒侵袭,纵然寒冰霜雪也毫不畏惧、坚强执着,既有一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强大气魄,又有一种“活在当下,不念过往,不畏将来,不负余生”的淡然自若,怎不让人心生敬意和为之礼赞呢?!
家乡的乌桕树,让我想起了老家年迈的母亲。母亲一生勤劳俭朴,为人低调谦和,从不与人争长论短,一直与人为善、真诚待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子女教育好、把家庭经营好、把邻里关系处理好。三十年前,父亲因常年积劳成疾不幸离世,面对家庭突然发生的重大变故,母亲顿感“五雷轰顶”,似乎“天快要塌下来了”。困厄面前,母亲没有向命运低头,她一边以泪洗面,一边苦心经营,她说自己就是家里的“顶梁柱”“桶篾”,如果“柱子”坍塌了“篾”不在了,也就意味着家散了,至今想来仍令人动容。
彼时,哥哥刚在外务工所得收入十分微薄,弟弟跟在表哥后面当学徒前景不明,而我在省城上学将来就业难测。在当时风雨飘摇、压力山大的艰难处境下,是母亲拼尽一己之力,用她那柔弱且刚强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用辛劳和汗水点燃起一家人的希望。平日里,她种田、喂猪、卖菜“连轴转”,积攒有限收入维持家庭运转,遇到犁、耙、耖等农耕活计,她通过和左邻右舍调工方式解决。母亲的坚韧和顽强给全家人传递了乐观向上、无坚不摧的力量,让我们哥仨没有因为父亲的早逝而变得茫然无措、消极沉沦,而是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冲劲,沿着父亲生前为我们规划好的人生方向继续前行。
有一句话说得好,你努力的样子藏着父母的期许和幸福。正是得益于母亲的言传身教和无声激励,哥哥和弟弟为生活打拼、为梦想起航,水电事业干得风生水起,在大城市买了房安了家,生活大有起色。而我从省城学校毕业后,先入乡再进镇,后调入区直单位,历练磨砺、几经辗转、多有收获,工作上也算顺风顺水。母亲在为我们发展感到欣慰的同时,总不忘叮嘱我们哥仨把子女悉心培养教育好,让老汪家的孩子成长成才,最好能出人头地!
值得一提的是,前几年因为疫情的缘故,弟弟在外的工地大多停工了,他倾尽大半年时间和精力在老家盖起了一幢耗资上百万元的小洋楼,再把周边的环境进行了硬化、绿化和亮化,让母亲居住其间、安享晚年。歇不住的母亲除了保持门窗通风、室内清洁卫生外,她还在房前屋后的边角地块种上了新鲜的时令蔬菜,虽然自己吃不完,但总以赠人为荣、助人为乐,在母亲的生活哲学里大概有“赠人蔬菜,手留余香”吧。
母亲独自一人在老家居住,每逢休息日或节假日,我总要抽出至少半天时间或携妻带女或单独一人开车回老家探望。年过七旬的母亲一年比一年衰老了,佝偻的后背更加弯曲了,手脚行动大不如从前利索了,唯一不变的是她对子女的疼爱之心和舐犊之情。在母亲的眼里,我们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我们的一日三餐和衣食冷暖她都无时无刻不在操持与牵挂。
人间百态,冷暖自知。父母对子女的爱从来都是不计条件、不求回报、不讲代价的,扪心自问,身为子女的我们又为父母付出过多少呢?作家毕淑敏在短文《孝心无价》中有一语戳中泪点: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作为子女的我们,唯有珍惜当下,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力所能及做一些尊长尽孝的事情,才能尽可能地减少日后的遗憾,最大程度地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情况的发生而追悔莫及!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不经意间,我抬头望见门前的乌桕树,在冬阳的照耀下显得有些苍老荒凉,后期栽植的柳树、水杉树、香樟树等早已盖过它的风华,时光匆匆而过,“朝看青丝暮成雪”,乌桕树曾经的辉煌和荣耀早已淹没在岁月的尘埃里,唯独我对它的眷恋与牵挂却从未改变,它无时无刻不在唤起我浓浓的思乡之情。
汪传明简介:
笔名:拂晓,安徽宣城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协会会员,宣城市作家协会理事,现为宣州区文联主席。有散文、随笔作品发表于《中华文学》《中国散文家》《新民晚报》《江淮》《安徽交通运输》《开屏》《渤海风》《皖南文学》《宣城散文》等刊物,曾获第三届“羡林杯”散文奖、安徽省作协“金穗奖”和宣城原创散文作品大赛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