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日记: 西行战记

发布:2020-04-30 10:51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此刻,眼底是岁月静好,心中是云淡风轻。

读高一的儿子长了一米八的大个子,内敛的性格让他很少把情绪写在脸上,他也不会刻意去表达对父亲的崇拜或是骄傲。他安静地坐在爸爸和妈妈中间,爸爸抓着他的左手,妈妈抓着他的右手。他被爸妈“绑架”在沙发上,往向镜头的眼光也不显得羞涩。他成绩优秀,宠而不骄。

他有足够的安全感。他有足够的在日常里不被觉察的安全感,乃至于在漫长的成长岁月里顺着有阳光的道路恣意地生长。

“这种感觉棒极了!”抓着儿子的手摩挲着,情形一如他十年多前,年不及垂髫之时。

4月20日,刘日记再一次回忆起,刚刚过去的英雄的两个月。真正的英雄从不是自己想当英雄。

你之所以挺身战斗,是因为有人在遭受苦难。

你之所以出手拯救,是因为有人正身陷黑暗。

西行

1998年特大洪水。

2008年汶川地震。

2013年玉树地震。

刘日记全部参加了救灾抢险。“英雄”是一种惯性,“英雄”也是一种瘾。98年的时候,他跟随部队在长江大堤上奋战了40天。玉树地震,他当时在卫生部挂职,负责物资调配。

作为一名军人,即便是退役之后,每当国家和民族碰到大灾难时,刘日记的心里都很敏感,时刻关注着国家的需求,随时都可以立刻冲上去。“这种时候,一定要有人冲上去的。”他向苏州市卫健委主任谭伟良微信请战:“如果需要有人上去,我希望是我。”武汉抗疫,熟悉国家层面的物资调配工作,刚好为他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凭借这条理由,和过去“骄人”的经验,他的请战书获得了领导的批准。

2月8日晚11点之后,260个电话先后响起,苏州市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组建,一夜成军,260个递交了请战书的白衣战士没有一个人临阵改变主意。9日下午,启程;晚上,落地武汉。

刘日记,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综合监督处处长,担任苏州援鄂领队。此次援鄂的有:孙亦晖,苏大附二院副院长,院感专家,担任援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一队队长;郭强,苏大附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担任援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二队队长;李锐,苏大附一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导,担任援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二队书记;曾元英,苏州市立医院副院长,重症医学专家,担任援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一队书记;刘国华,苏州市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担任援武汉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苏州队队长;施晓松,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感处处长,担任援武汉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医路先锋党支部书记;柏振江,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儿科专家,担任黄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病房业务主任;穆传勇,苏大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担任黄石市中心医院呼吸科业务主任;王俊,苏大附一院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担任苏州援武汉同济中法新城院区队长。

瞒。爱人知道他去了湖北,但不知道他去的是武汉,以为他去的是黄石,心里稍踏实些。等他到了武汉两三天,爱人才在视频里发现他人是在武汉,顿时失声,无语凝噎。因为武汉是“风暴”中心,面对那些无影无形、却无孔不入的敌人,每个人都面临着看不见的危险。但是战士已经在前线了,她无法给予更多,唯有叮咛,再叮咛。

瞒。妈妈每天都打电话给他。他的回答都是一样的:“我在苏州呢,我很好的。”父母们一直不知道儿子去了武汉。直到他凯旋归来的那天,他打电话给父母报平安。

唯一和过去的打仗不同的是,他有强大的后方支援,心里无比踏实、稳固,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妻儿在家,政府有极好的照顾、暖心的关爱。苏州市委、市政府实施激励关爱驰援湖北医务人员八条举措,好着呢:“一对一”关爱等多种形式为援鄂医务人员家庭送温暖、献爱心;配送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品,每周两次送上粮油、蔬菜、水果、蛋类等生活必需品;此外还有心理、健康关爱,享受住房公积金优惠政策、商业保险和异地就医等服务、保障;最重要的,享受这座城市给予的英雄和家属的特别礼遇与殊荣。

战斗

飞机在武汉天河国际机场降落。没有人欢迎他们。因为机场空空荡荡,只有寥寥几位工作人员,没有人力为他们运送行李。行李是第二天才送到的。但是他们已经无暇顾及这些,他们需要立刻奔赴病区。战斗从他们下飞机那一刻,就打响了。

整个援鄂医疗队队员被分到同济医院两个分院及其他若干医院,多线作战,但又有所侧重。同济医院的光谷院区是他们整建制接管了光谷院区的两个病区,260人的医疗队被分配在这两个病区,分别组建了援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一队和二队,每队130人。

没有修整的时间,疫情太紧迫了,队员们当天进病房,当天就收治病人。在接下来的49天里,面临物资紧张、力量不足、患者病情严重等实际困难,苏州医疗队队员勇上火线,和死神赛跑、与病毒作战,完成了一批批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医疗队利用队内成员来自多学科的优势,对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进行分类管理,制订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使患者康复速度、愈后效果明显改善。

苏州医疗队员将每日的工作心得、实践经验总结完善,形成战“疫”前线的“苏州方案”,获得了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的高度肯定。

3月上旬,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武汉市开始分期分批把全市50多家定点医院重症患者向医疗资源丰富的10家医院集中。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作为3家专门接收重症患者的医院之一,在完成原有患者后续治疗的同时,也开始接收其他医院转来的患者。

3月22日,因患者总数减少,光谷院区在完成现有患者救治后也将腾空。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星期,符合出院标准的患者陆续出院,仅剩下一些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他们新冠病毒相关检测结果已转阴,但仍需继续住院治理,也已陆续转到其他定点医院继续治疗。

真正的好消息自3月30日传出。下午3点28分,苏州一队所在E3-8病区清零;3点57分,苏州二队所在E3-7病区也清零了。送别最后一位患者,苏州医疗队队员们继续站好“最后一班岗”,完善病历等医疗文书,整理物资仪器,打包病区被服,做好扫尾消杀工作。

这一天,太不容易,苦楚、心酸、喜悦交织在每一位队员的心里。这是苏州支援武汉同济医院医疗队大致的时间线。被分配到其他10余所医院的医疗队过程也大致相同,最晚的是武汉市肺科医院7名队员于4月12日回来。

完胜

“武汉会战”,结束了。英雄,凯旋了。“成绩”,出来了。去时,349人,回来,349人。这还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回来的349人,经过两次核酸检测,结果全部阴性。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没有任何一个人,受到病毒的侵袭感染。

完美完成“零感染、打胜仗、平安回”的战疫任务。这是多大的难度?对刘日记而言,字字千钧。作为领队,作为一名曾经的军人,他深深知道任务意味着什么——那是全苏州人们对他们的牵挂和嘱托,那是349名队员家人对他们的担心和希冀。前线作战,不确定的因素实在太多,没有任何人能够担保万无一失。

但是,他们做到了。刘日记制定了苏州援鄂医疗队的“战时八项纪律”,包括严格监测监测是否发热、咳嗽等新冠病毒感染症状,以及是否存在皮肤损伤、腹泻等其他导致感染的情形;严格规范个人防护,按照新型冠病毒感染防控相关规章制度,全面落实标准预防措施,加强防护,正确选择和佩戴口罩、防护服等防护装备,实施手卫生,每名医务人员要熟知医用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穿脱流程,知晓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置流程;严格执行聚会管理,疫情防控期间禁止擅自组织或参与群体性聚餐、聚会,禁止任何时间、任何场合以任何理由饮酒及含酒精饮料;严格执行内部管理,严格落实驻地内部防范、消毒、体温检测、公共场合佩戴口罩等管理规定,规范驻地进出宾馆通道的消毒及感染防控流程,有条件的合理设置衣物专用消毒间,规范个人防护措施,定期开展防控措施和室内酒精、电源使用等安全检查或自查,严防病毒感染和安全事故发生。

在之后的执行层面中,刘日记不断地和队员沟通交流,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完善具体的操作细节。

还要帮助年轻的队员战胜心理关。尽管他们都是医护人员,甚至还有疾控、院感方面的专家,但在真正的抗疫实战中,他们都是“小白”,绝大多数人包括传染病防治方面的专家都从来没有穿过防护服,“进舱”就是进入医院的感染病区,和感染病人们长时间相处,空气中可能随处飘散着新冠病毒。不害怕?不可能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党员、专家、骨干带头先进。万无一失?真的不敢说。但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才是真正的勇士。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把自己保护得密不透风,不留一丝缝隙让“敌军”有机可乘。

在苏州“光谷队”二队中,有一位大家公认的“守护者”,她就是苏大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苏州市护理学会呼吸内科护理专委会的主任委员钱红英。在他们到达院区的第一天,第一次进舱的时候,她要求每一个队员,防护服不要有任何漏风,她为每一个人检查面罩与护目镜结合处是否有缝隙,如果结合得不够紧密,她会特别用胶带沿着缝隙粘一圈。

作为领队,刘日记在病区的工作本不需要进入污染区(进一次就会消耗一套昂贵的防护套件),但他还是进了,那是在江夏第一人民医院,因为病房改造的条件、硬件设施是他们进驻的所有医院当中相对较差的,在医护人员出舱更衣的缓冲区,甚至连门都关不严实,刘日记很不放心,这才进舱亲自查看。

这是一次“绝对”意义上的完胜。不止是苏州,是整个江苏省,都是零感染,零阳性。在对新冠感染病人的治疗上,“苏大强”还创下了一项光谷院区绝无仅有的记录,在该院区的17支各地援武汉医疗队中,江苏医疗队是唯一零死亡纪录的创造者。

这个记录可圈可点,江苏各地医疗队各有绝活,比如无锡医疗队成功实施光谷院区的首例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经皮气管切开术,凭借熟练的操作技术和过硬的心理素质,这一系列精准操作全程只花了1分39秒;南京二队是院区唯一在普通病房开展人工肺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的队伍,并保持病人零死亡纪录;苏州队则另辟蹊径,充分挖掘吴门医派温病学说的养分,坚持中西医结合疗法,在实战中总结经验,精准把握重症治疗的关键,取得了良好效果。

苏州医疗队还特别注重对病患的人文关怀,将浓郁的吴文化融入到病区的管理之中,治病治心,以温情融化着病人内心的恐惧,以温馨给予病人心里的慰藉,以细心和贴心替代着家属在病人治疗中的角色(因为家属是无法进入病区与病人见面的)。

经验

当我们回顾这一次疫情,我们应该记住什么?

记住这个最冷的冬天?必须。但还有更重要的。

记住一次荡气回肠史诗级别的进击?必须。但还有更重要的。

如何在诊疗过程中融入更多的心理上慰藉,这个在传染病的管理中特别重要,对今后的医患关系的影响,让医患双方共同面对疾病,都是一个非常好的经验。所以,一场“完美”的胜仗不仅仅是战斗和凯旋,更有对战斗经验的总结,为以后留下足够多的一线资料。对此,苏州援鄂医疗队做了非常精细的总结,形成了一套全面、完善、立体的防控“攻略”,也就是后来的“苏州方案”。该方案被新华日报整版报道,并翻译成了海外版,为海外各国的疫情防控做出了苏州的贡献。

“苏州方案”包括感染防控、医疗救治、人文关怀三个方面。比如医疗救治方面,医疗队要定期开展科级、积极参与院级疑难危重病例与死亡病例讨论,提高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实施“另辟蹊径,保护肺外,早期预警,精打细算”的NCP治疗方案;实施医疗质量PDCA,从医疗核心制度管理、把握重症患者治疗关键、优化护理资源方面,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与安全。而感染防控方面,“苏州方案”甚至对驻地(宾馆)分区要求、公共区域要求、医护人员个人及其房间要求等都坐了极为精细的规定。

人文关怀方面,则把吴文化的精髓溶入了进去。苏州医疗队把制作苏式出院卡、设置心愿墙等纳入病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细而有声”地滋润着患者的心。苏州医疗队为出院患者建立“苏武沐阳”微信群,寓意苏州武汉共同沐浴阳光,医患共处,追踪患者愈后情况并开展延伸医疗服务。自2月18日“苏武沐阳”微信群建立以来,已经累计收到并解答了几百条咨询。二十四小时全方位,每个问题有问必答,让康复人员也有安全感。

还有对医护人员的关怀。对医务人员进行风险和压力评估,加强医务人员心理咨询和疏导;添置简单的运动及健身器材,鼓励队员积极开展因地制宜的身体锻炼;密切关注医护人员身体健康状态,建立每日报告及抽查制度……在苏州市支援湖北医疗队《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人文关怀工作的通知》中,医疗队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轮休、调休,采取更为灵活的排班方式,保证医疗队员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患者的救治工作当中,避免过度劳累。

在武汉的时候,刘日记惯常是夜里一两点才睡觉,以至于回苏之后,花了好几天的时间“倒时差”。队员也一样,经常夜里一两点还会给刘日记打电话,把心里的想法全都告诉他,有时候是一种交流,有时候是一种倾诉,有时候是一种压力的释放。这种心理状况,只在每个人自己心里,只在当时情境之中,时过境迁,别人别时是完全体会不出的。在武汉的时候,很多队员每天要依靠吃安眠药才能入睡。

“这很正常。”刘日记说。“我们都是普通人,只是因为命运和国家、城市关联在一起,才有了家国情怀。”

最后,再讲一个段子吧。援鄂医疗队很多男同胞都损失惨重,因为他们临行之前,把所有的私房钱全都上交了……

讲的时候,刘日记的表情,正是他自己形容的,含着泪,带着笑的感觉。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