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 一个世纪的现代主义大师
发布:2019-06-04 13:18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享 誉 世 界 的 ·
华裔建筑大师 2019 年 5
月 16 日辞世,享年 102 岁。 作为最早
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对于我
们来说是最为亲切、熟悉和崇拜的。 他的作品之丰富令人惊叹,
从弯曲的小教堂到高耸的玻璃幕墙摩天大楼, 其中还有世界各地的博物
馆、图书馆和公民中心。
贝聿铭曾坦言:“我对中国最大的贡献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进言政府尽
量不要在故宫附近建设高楼”。 一直被对照的“东方”与“西方”,似乎在他
的艺术世界中,对立又和解:“我在文化缝隙中活得自在自得,在学习西方
新观念的同时,不放弃本身丰富的传统。 ”因此,人们称他为“文化缝隙中
优雅的摆渡者”:从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汲取精华,又游刃有余地在两
个世界穿梭。
贝聿铭于 1917 年 4 月 26 日出生于中国广州。他移居美国,在宾夕法
尼亚大学学习建筑,最后在哈佛设计研究生院。 1955 年,他创办了自己位
于纽约的建筑公司。 1983 年获得普利兹克奖。 他的两个儿子——贝建中、
贝礼中子承父亲业于 1992 年创立“贝式建筑事务所”。
贝聿铭曾说过,“我生平遇到的最大挑战,也是最大的骄傲,那就是卢
浮宫新馆的创作。 ”贝聿铭亦曾说过,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他
最疼爱的小女儿。 另一件对他有着特殊意义的作
品,则是香港的中银大厦。 本文便来回顾, 贝大师的三大经典之作。
苏州博物馆 苏州·中国(2006)
苏州是贝聿铭的故乡,他从苏州贝氏家族走出,博物馆周边的忠王府、拙政
园、狮子林就是他从小熟悉的生长的环境,尽管此后浪迹天涯,但他对故乡的眷恋
却始终萦绕心头。
刚步入职业生涯暮年、80 多岁的贝聿铭回到祖籍地, 从事他迄今为止一生最
具私人情感的项目。 他被委托在这个城市最古老的街区建造一座现代博物馆,那
里居住着明清时期的古典建筑。 对于这个项目最大的任务是在不损害遗产的前提
下推进中国建筑。 大师努力将现代主义情感和苏州建筑结合起来。
博物馆坐落在苏州历史街区的东北部,毗邻地标性建筑中有王府、一个 19 世
纪历史民居的综合体和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 16 世纪园林“谦
政园”。 作为曾居住狮子林的贝聿铭确实是最合适的设计师,但他也不可避免地进
入苏州的冲突。 对于那些担心失去传统建筑身份的人来说,他太现代了。 对于那些
简单地推翻中国过去的人来说,他太传统了。 他始终坚持他 “不可能的梦想”,将现
代性和传统的、地域性的影响(包括自然)结合在他的作品中。 如何将新旧结合在
一起,在不诋毁过去的前提下前进。
“在年逾九十的贝聿铭,证明了一个人也许可以实现年轻时的梦想,而仍保有
割舍不断的根。 ”
在整个场地设计中,总平面的特点是矩形布局,围绕一个中央水池。 对称中心
轴组织中最终要的就是这中央水池中的凉亭。 苏州博物馆不同于贝聿铭许多其他
标志性项目的显著和鲜明的特点,它谦逊地融入城市的脉络。 此外,根据考据的历
史环境,博物馆建筑群保持相当低的建筑高度。
与传统的苏州建筑一样,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围绕一系列的花园和庭院展开,
在建筑物和周边环境之间进行协调。 水上凉亭与扩展的建筑相结合,形成完整的
构图。 展览大厅围绕着回廊,形成一个封闭的网络,在调节景观的同时为内部庭院
创造隐私和亲密感。
运用宋代山水画中的“换景”手法,促使游人积极探索园林。 带有水池的庭院
是由一组围绕中心凉亭的砖石桥来组织和连接的,这与中国传统花园的情况很相 似。 这座新建筑受到了古城的乡土建筑的影响。 传统房屋的黑色轮廓、白色墙面与角
形玻璃屋顶部分相结合,而这些也倒映在它们所环绕的花园的大池塘中。
对称性、几何学和注重线条,在中国运用了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 外墙用灰色线
条强调,突出了建筑物的形状,很像传统书法。 这种设计手法被要求“综合成一种新的
语言和秩序,一种具有现代性和前瞻性的设计,并希望它是中国现代建筑未来的可能
方向”。 中央大厅具有一系列的几何图形动态渐变,从一个八角形的图形开始,逐渐上
升到屋顶的顶峰,三角形、菱形和矩形之间的转换,在传统建筑中回荡折叠的屋顶,同
时引入充足的安装自然光进入建筑。
贝聿铭为苏州博物馆新馆屋顶上设计了立体几何形体的玻璃天窗, 窗户开在屋
顶正中,与斜坡屋顶形成折角,使自然光以折射的方式更好地进入博物馆。 同时,为了
保护展品在展览过程中免受光线伤害, 他还在玻璃下面加以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进
行调节和过滤,充分体现了他“让光线来做设计”的精髓。
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之初, 贝聿铭就仔细翻阅过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分类
资料,他希望为每一件展品的陈列量体裁衣,做出真正符合苏州、符合苏州博物馆的
设计。
苏作玉器、文房用品、象牙制品等艺术品因精细闻名,体积普遍偏小,因而人们更
希望在较小的空间内欣赏它们。 为此,贝聿铭设计了多宝阁式的展柜,将不同大小的
展品各自放入初步制定的展柜中,整体考量,反复调整展柜的黑色框架线的粗细,以
实现最佳的展陈效果。
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中, 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是让贝聿铭最为煞费
苦心。 他以“宋四家”之一的一幅山水作品为蓝本,“借以粉墙为纸,以石为绘也”,将岩
石劈切成片,通过燃烧,制造出阴影,做出立体的效果,进而调整每一块石头的位置,
使石片颜色由深入浅、高低错落地排砌于墙前,形成了一幅别具一格的山水画。 在朦
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因这些岩石的层叠布置,在白色的后壁上形成一组微妙的影子
和轮廓,营造出水墨山水画的意境。
苏州博物馆将贝聿铭年积累的建筑智慧结合东方的传统美学以及对家乡的情感
全部融汇在这座建筑里,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视觉感受。 苏州博物馆也不再因为其中
的藏品珍惜程度而吸引人, 这座博物馆的艺术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游客去观赏的
艺术大作。
卢浮宫新馆 巴黎·法国(1989)
1981 年,新当选的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发起了一场整修法国文化机构的运
动,在参观了欧洲和美国之后,密特朗总统委托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其中最重
要的卢浮宫改造。 这是第一次外国建筑师报名参加卢浮宫博物馆的工作。
卢浮宫深深扎根于巴黎人民的历史和文化之中,面对历史迷恋的法国人而言,他
们认为贝聿铭的现代设计美学会与卢浮宫的古典建筑会发生冲突。 卢浮宫改造项目
的整个过程中,贝聿铭做了很多建筑设计以外的事情。 面对法国的悠久文化传统、行
政体系和社会舆论,他始终知道自己应该站在历史与现代、艺术与政治的平衡点。
1989 年,卢浮宫改造项目一期工程完工,包括金字塔、周边的广场和地下空间。 为
了让卢浮宫的新入口与原址建筑和谐统一, 贝聿铭在原本的中轴线上放置了同样对
称的金字塔。 参观者可以通过开放式电梯从庭院下行至新的主入口,可以从四、五个
方向任意选择一个开始参观。 金字塔实际上是为整个卢浮宫提供了一个入口,让几个
独立的宫殿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建筑群,成为这栋建筑的主要入口,也分担了大
量的人流。
1989 年 3 月 29 日剪彩的时候,人们为贝聿铭鼓掌,全世界的媒体都为他的作品
叫好。 第二天,公众蜂拥而至,以前的争议和羞辱被人遗忘了。
玻璃和钢构建成的金字塔被设计用于建筑群的中心庭院, 以便让光线进入新的
地下通道。 它雄伟的外观,还具有历史和图形的象征意义。 ?
除了为卢浮宫提供一个新的入口外,他的设计还采用了一个新的地下系统,包括
画廊、仓库和保存实验室,以及博物馆两翼之间的连接。 增加和搬迁博物馆的储备空
间允许卢浮宫扩大其收藏和放置更多的作品展出。
“从形式上讲,它最符合卢浮宫的建筑,也是结构上最稳定的形式之一,这保证了
它的透明度,因为它是由玻璃和钢构成的,它标志着对过去建筑传统的突破。 这是我
们时代的一部作品。 ”
大型金字塔的规模与著名的吉萨金字塔比例相同, 但并不影响博物馆的历史性
质,而是将现代结构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并列在一起,从而形成了
一个互补的结构。 增强了每一个设计细节和美感,使得金字塔的斜玻璃墙开始向博物
馆的尖顶表示敬意,而卢浮宫外立面的不透明、厚重的质感更体现了贝聿铭设计的金
字塔的透明度。
随着几十年的过去和巴黎的现代化,贝聿铭的设计已经融入巴黎文化之中。 它被
认为具有与埃菲尔铁塔相似的意义,成为巴黎人民乃至全世界的标志。 他的设计已经
成为卢浮宫形象的同义词。
中银大厦 香港·中国(1989)
1980 年代,有着许多出色作品陆续建成的贝聿铭,此时早已被建筑圈认可。 1983
年时,普利兹克建筑评审团将奖项颁给了这一位华人建筑师。 这一时期的贝聿铭,开
始有了在阔别已久的中国故土上实践设计的机会。 当时香港第一高楼的中银大厦的
设计,更是成为维多利亚港边的经典地标。
移交香山饭店之后,贝聿铭搬到香港,他即将在这里为维多利亚港的天际线增添
一座超高层建筑——中国银行香港分行。 这又是一项他无法拒绝的项目,无论是出于
建筑上的挑战,还是情感上的衡量。 对于这个项目贝聿铭颇有渊源,他的父亲曾任中
国银行的行长。
新的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与汇丰银行毗邻, 而随着 1997 年香港即将回归中国,这
座新大厦所担负的使命不言而喻,它必须使作为殖民统治标志的汇丰银行相形见绌。
这座 367.5 米的摩天大楼无疑是香港地平线上最引人注目的建筑。
它看似复杂的几何形状是由建筑物的正方形平面内向的三角形象限形成的,随
着高度的增加,这些象限被逐个移除。 每一角有一个三角形的三角帽,同样的形状在
塔楼的玻璃幕墙上形成一个镶嵌图案。
该方案设计了一个不对称的建筑,同时兼顾天际线和周围的街道。 中银大厦高达
70 层,高达 1209 英尺。 在 1990 年 5 月开幕的时候,它是亚洲最高的建筑。 目前是香港
第四高楼。
该建筑由四个竖直的轴组成,从 52 米的立方体上伸出,一个象限一个象限地减
小它的质量,直到出现一个三角棱镜。Low-E 玻璃像饰面棱镜般的被覆盖在反射玻璃
中,反射着不断变化的天空以及广阔的商业区,并为香港高耸的天际线提供了一条垂
直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