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名校“学生”古城研学 感受昆曲独特魅力
发布:2025-05-14 19:11 来源:长三角时讯

春日暖暖,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四年级的银杏娃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苏州昆曲博物馆,揭开昆曲艺术的神秘面纱,感受它的独特魅力,体味昆曲这一古老艺术的悠悠韵味。
走进中国昆曲博物馆,孩子们的目光瞬间被清代全晋会馆的精美建筑吸引。门楼上的《三国》戏文木雕、仪门内的“曲圣”魏良辅塑像,无声讲述着昆曲六百年的发展历程。当老师讲解古戏台穹顶的324只蝙蝠藻井时,科学课学过的声学原理跃然眼前,建筑在古人的巧思下,化作了传递声音的天然音响。欣赏着“生旦净末丑”的华美戏服,学生们模仿着杜丽娘的兰花指、柳梦梅的折扇步,在角色体验中感受戏曲魅力。戏曲数字馆的体验点燃全场热情。戴上VR眼镜,孩子们瞬间穿越至《牡丹亭》的牡丹花丛;AI换装系统前,稚嫩脸庞与钟馗面具的奇妙组合引发阵阵欢笑。工尺谱打卡墙前,古老的“上尺工凡”音律符号化作可触摸的电子音符,童声吟唱的《游园惊梦》选段与智能笛声交织,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璀璨火花。互动屏点播的《十五贯》选段,更让同学们惊叹:“昆曲台词里藏着这么多成语故事!”“戏台的天圆地方,原来是古人的宇宙观!”研学尾声,学生争相表达感悟。离馆时,许多同学自发哼起研学途中学会的昆腔小调,清亮童声与博物馆的百年砖雕共鸣。
这场沉浸式文化之旅,让课本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化作可听、可触、可感的鲜活记忆,传统文化的种子已悄然生根。姑苏城的流水依旧,昆曲的青春新章正由少年续写!
学校六年级师生循着姑苏文脉,赴大儒巷古昭庆寺开展研学活动。这座始建于唐、2005年修缮为平江文化中心的古建筑群,成为少年触摸历史肌理、对话传统创新的鲜活课堂。晨光初照,师生驻足于古昭庆寺门前。新立的“古昭庆寺”石碑,见证着从唐代古刹到范仲淹学堂、再到当代文化地标的沧桑变迁。研学单上有关古昭庆寺的历史问答,引导学子以时间轴梳理建筑沿革……一笔一画间,历史在少年们的笔尖流淌。曲廊蜿蜒处,学生们以研学单为纸,以脚步为尺,绘制“移步换景”导览图。窗明几净的图书馆里、院落婆娑的树影下,学生们在方寸之间解读“咫尺乾坤”的园林美学。当研学之旅进入文创设计环节,课堂所学与生活灵感激烈碰撞。平江学子们纷纷展开奇思妙想,为古寺设计了一款款精美的文创:书签、笔记本、冰箱贴……一件件略带稚嫩却满是灵气的作品,是少年对传统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大胆创想。
此次研学活动,平江少年们书写了一页精彩的江南春日研学手册,用实地研访的形式,对古城保护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相信古城与少年,终将在岁月长河中共同谱写生生不息的诗行。(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