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派盆景:境由景生 居然市城

发布:2021-12-15 19:22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基于中国古代园林造景理念,以模仿自然山水景色为基础来营造“盆中山林”,给人以宁静、安逸、儒雅与禅意,这就是中国盆景。在古老文明的影响下,古代文人贵族为寻求“人与自然和谐”,产生“囿、台” (狩猎、游赏、通神场所),发展形成自然山水园;产生绘画,发展形成自然山水画;产生盆栽,发展形成盆景。中国是盆景艺术的发源地。

有据可考的中国盆景起源,是在东汉时期,那时出现了植物、盆盎、几架三位一体的盆栽。而早在公元前1万年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将植物栽入器皿,观赏植物形象美。

中国盆景形成于唐代,发展于宋元。随着中国园林艺术在唐代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盆栽亦升华为具有意境的盆景,超越视觉感受,进入情调感受、移情境界、领悟境界。宋代树木、山石盆景的研究、盆景的布局、盆景的造型都发展到相当水平,除山石与植物组“景”外,还将树木加以艺术处理,发展形成树木盆景。元代则发扬小中见大的特色,这对以后制作盆景和衡量标准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到明清时期,中国盆景艺术来到了全盛时期。继承传统并崇尚树石盆景,更延伸出树木盆景、山水盆景的诸多风格流派,各具特色,扬(扬州)派盆景、苏(苏州)派盆景、川(四川)派盆景、通(南通)派盆景、徽(安徽)派盆景、岭南(广东)派盆景等。还形成了“盆景以几案可置者为佳”标准,以马远、郭熙、刘松年、盛子昭诸画家笔下古树作比的盆景尤为上品。清嘉庆年间(1796—1820)苏灵所著《盆玩偶录》两卷,还把盆景植物名录分成四大家、七贤、十八学士和花草四雅等多达33种树木花草,同时提出除自幼栽培,还到荒山野地挖掘经樵夫“加工”之树桩进行再创作。明、清两代盆景著作尤丰,以明代屠隆《考繫余事·盆玩笺》、文震亨《长物志·盆玩篇》、王象晋《群芳谱》,清代陈溟子《花镜·种盆取景法》、苏灵《盆玩偶录》等名著影响最深,均详述盆景制作的技巧。

以江苏苏州为中心的盆景艺术,历史悠久,成于唐宋,兴于明清,盛于当代。其有着独特的造型结构和艺术风格,是中国盆景的主要流派之一。苏派盆景的布局构思精细入微,取法自然,混同天生,绝少斧凿之痕,富有艺术情趣。在处理虚实、曲直、疏密、开合、明暗等关系上,脉理清晰,卓具匠心。它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往往表现了原始而纯真的自然美,意欲呼唤人类热爱自然、追求和谐,强烈地感染着人们。

“盆景”一词本身,即最早出自苏州人之手。明代大学士王鏊《姑苏志》记:“虎丘人善于盆中植奇花异卉、盘松古梅,置之几案,清雅可爱,谓之盆景。”

清时,“吴下出一种仿云林山树画意”,用长大白石盆或宜兴紫砂盆,将最小松柏和枫树、六月雪或虎刺、黄杨、梅桩等,择取十余株,细察其体态,参差高下,依山靠石而栽之;或用昆山石或用广东英石,随意叠成山林美景,置数盆于高轩书室之前,诚雅人清供也。

苏派盆景也是苏州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苏州城里几乎家家院子里都会种植一些盆景,看似是毫不起眼的小事,苏州人也能做到别出心裁,精致得让人眼前一亮。这是苏州在独特的文化和地域氛围下,滋养出的与众不同的灵性。如果说园林是苏州人哲学观的外现形态之一,那么盆景就是苏州人诗意生活的创意形态,它比时下流行的“慢生活”不知要高几个层次。

苏派盆景风格古雅,灵巧入微,受苏州园林文化的影响,极为讲究意境。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虬干老枝,培植于小盆之中,竟能高不盈尺,自然成态,或悬或垂、或俯或爷,配以古盆和苏式几架,则古趣盎然。

有人称苏派盆景是浓缩了的苏州园林,恰如其分。在历史上早就有不少造园名手,把山林野趣摄于城市的园林艺术之中,因而“咫尺千里,缩龙成寸”的盆景艺术更有了借鉴的范本;加之苏州向为文人荟萃之地,盆景艺术长期受其文化艺术的熏陶,遂逐步形成苏派盆景艺术的区域特性和独特的传统风格。江南的造园名手,明代有张南阳、计成,清代有张涟、石涛等,他们都是既擅长绘画,又以造园闻名。随举一石,颠倒置之,无不苍古成文,迂回人画。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苏州园林便是苏派盆景的模本,反之,苏派盆景也可说是苏州园林的小样。

苏派盆景以树桩盆景为主,所用材料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落叶树种、二类是常绿树种。落叶树种申以观花、果关主的有迎春、海棠、石榴、梅花、紫藤等;观根、枝、叶为主的有榆、三角枫、红枫、雀梅、黄杨等。常绿树伸观花、杲为主的有山茶、杜鹃、虎刺、栀子、南天竹、枸骨、桂花等以及观根、枝、吁的有黑松、五针松、罗汉松、地柚、真柏;桧柏、竹类、米叶冬青等。

苏州地处太湖之滨,山清水秀,风光绮丽,而且气候湿润,雨量充沛,这里可供盆景制作的植物品种极其丰富。苏州也盛产适合于山水盆景的各种山石,如透剔玲珑的太湖石、昆山白百、苏州黄石等等。这就为盆景制作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建城已二千五百年的苏州,又是历史上人文荟萃、文化昌盛,诗、书、画闻名全国的地区。唐代的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曾做过苏州刺史。宋、元之后,出自苏州或曾居住在苏州的骚人墨客为数更多,他们给苏州留下了许多诗文和画卷。盆景既是饱含诗情画意的艺术品,这些诗篇、文章、画卷,就成了供盆景艺术家创作构思的源泉。

因此可以说,是苏州这片丰沃的土地催生了苏派盆景的艺术。太湖石玲珑透剔,山崖溪边嘉树随手可得。

对苏州盆景风格影响较大的,是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的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吴门四家。而苏州历代文人自制盆景的,宋有范成大,明有文震亨,清有胡焕章,现代则有周瘦鹃等。

周痩鹃说:“我的盆景,一方面是自出心裁的创作,一方面是仿照古人的名画来做。”他曾仿明代唐伯虎《蕉石图》、夏仲昭《竹趣图》和《半窗晴翠图》、清代王烟客的《新蒲寿石图》等制作盆景。当今,苏派盆景后继有人,作品更为丰富多姿,它将以新时代的风貌,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满足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焕发出绚丽夺目的光彩。广大园艺工作者正在为创造苏派盆景艺术新风格而努力。

周瘦鹃、朱子安、张世锦诸当代名家,主张盆景应以自然美为主,反对矫揉造作,他们在初春树木末萌动之前,从近郊山林中搜集老树桩,栽人盆中,放置向阳背风处或温室内,保持一定湿度,待发芽成枝后,随剪随扎,入秋即成形。这是他们创造的当年挖掘、当年栽培、当年剪扎成形、当年欣赏的快速培育法,使盆景因形而异,更富自然美。同时,在技法上开创了以剪为主以扎为辅的先例,改变了过去以扎为主以剪为辅的办法。

 

参考文献:《盆景造型创意与艺术欣赏》史佩元编著

 

本文部分图片由史佩元先生提供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