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停而行 看见大山
发布:2019-09-04 16:15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当我们听到这个关于人类聚集场所的形容词的时候,在脑海中能够反映出来的概念
是什么? 繁荣、忙碌、奢华、便利……
这些与生活功能便捷性高相关的概念想必会最快速地浮现在我们的心智中。 然而,
在人类学的研究中发现,当人们的生活越是便利的时候,我们反而越难发现或感受到生
活中的美好。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2006 年-2012 年的 6 年时间里,为了搞清楚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我在中国 22 个城
市征集了年龄分布在 15-65 岁的 15 万名志愿者, 开展了一场关于生活方式与心理发展
和情绪状况变化相关的垂直观察研究。
6 年时间的观察研究与生活反馈信息结果发现,都市人群普遍存在一种心智选择与
接受能力和过度丰富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内容适应不良的身心状态。
这种状态表现为都市人经常体验到“焦虑、抑郁、恐惧、强迫”四类情绪的困扰。 这种
困扰如果不加以有效的干预,最终有很大几率将发展成“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强迫
症”患者。
我将这种都市生活与都市人心智间的冲突所导致的情绪困扰反应定义为“都市情绪
症候群”。
用一个逻辑关系来描述一下都市情绪症候群发生的原因,都市化发展让我们的生活
节奏变快,于是都市人寻求更加便利的生活方式来对治快节奏,当便利性的生活内容出
现之后人们反而拥有了更多时间用于处理更多的事件,这就导致生活节奏更快。
归根结底一个字“忙”! 人们因为忙,而让心智陷入了一种麻木的状态,这便无法捕捉
到关于生活中的美好。 美好失去了,快乐也就自然远离了内心的体验。
在一味强调“知行合一”的当下,也许“知停而行”才是对抗都会生活中的这个“忙”字
更为需要的一种心境和意识。
2016 年我与苏州大学的范炜焱老师相识, 看见他将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缂丝与当代
设计融合,发展出极具精致优雅生活时尚的一系列生活物件。 当年他的一句“唯有设计才
能够复兴民族工艺”深深地感动了我。
时隔四年,在范老师的引荐下我与苏州大学艺术史论专家郑丽虹老师结识。 郑老师
关于通过人文生活与设计拯救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点和行动再一次震撼到我的思
绪。 在这样的一种机缘下,我邂逅了“看见大山”这个充满美好的非遗拯救与精准扶贫项
目。
这个项目让人们走出都市,走进大山,去发现那些深藏在山水之中的中华文化瑰宝
与传统工艺财富, 用设计的眼光去探求如何将这些瑰宝与财富转化为治愈当下生活之
“忙”的一剂良药。
世界这么大,谁不想去看一看?
但我们在去观看世界的时候如果只在不同国度的都会间穿梭,在一个个人工打磨过
度的度假胜地摆拍,在一处处奢华酒店被无数人洗劫过的房间中体验,在一间间名品店
和餐厅酒吧里肆意消费的话,我们是否把世界定义的过于狭隘了。
在范老师和郑老师的“看见大山”项目里,我在大山的深处看到了人与人的赤诚,看
到了人与自然共生的欢愉,看到了中华文化的来龙去脉,看到了令人惊叹的民族工艺,看
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与人文信仰源。 这些赤诚,这些欢愉,这些文脉,这些工艺,这些源泉
不正是一颗都市繁忙之心的最好疗愈吗?!
“忙”这个字,就是“心死”的投射。
知停而行,就是要我们拥有一份主动的停下来等一等心灵的意识。 让心保持活着的
敏锐,用这份敏锐去捕捉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美好,而这份知停而行的意识似乎在当下
越来越便利的都会中越发地难以实现了。
也许远离城市,深入山水之间,当我们的眼中不再只有繁华,当我们也能够“看见大
山”的时候,那份知停而行的关乎美好的内心觉察之力就能够再一次觉醒,并让我们更加
确信的清晰脚下行走之路的去处。
这一段时光,我想邀你带上那份都会人关于生活应该怎样美好的问询,逃离都市之
“忙”,一起“看见大山”……
作者:黄信景,应用心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布雷拉美术学院艺术心理学教
授,米兰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中意“EXPERIENCE DESIGN”项目中方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