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在苏州开幕 全球能源领袖共商绿色转型大计
发布:2025-10-29 18:01 来源:长三角时讯


2025年10月24日,由国家能源局、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在苏州开幕。来自全球36个国家和地区的能源部长、驻华大使、15个国际能源组织负责人以及中外能源企业、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代表等20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十年来全球能源变革的辉煌成就,展望未来能源发展的新蓝图。
十年前,首届国际能源变革论坛同样在苏州举办,开启了一场持续十年的能源变革对话。十年间,全球能源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可再生能源技术突飞猛进,能源转型理念深入人心。如今,这场国际性的能源盛会再次回到起点,既是对过去十年成就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十年耕耘铸就辉煌成就
开幕式上,中国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通过致辞,回顾了这十年不平凡的历程。他表示,十年来中国能源领域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坚持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指引,坚定推动绿色发展,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坚定推动创新发展,构建起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坚定推动开放合作,构建起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共赢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顺应全球发展大势、适应时代要求的能源转型之路。他强调,全球能源变革之路需凝聚共识、加强国际合作,共筑能源供给保障体系,推动更加安全的转型变革;共破技术发展瓶颈,推动更有活力的转型变革;共促能源公正转型,推动更可持续的转型变革;共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更为团结的转型变革。从西北戈壁滩上绵延不绝的光伏电站,到东海之畔巍然屹立的风电机组;从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突破,到分布式能源的普及应用,中国能源变革的画卷正在神州大地上徐徐展开。
在国际能源变革的浪潮中,中国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绿色发展,也为全球能源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欧盟亚洲中心主席、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署执行主任官员埃里克·索尔海姆认为,中国的“两山”理念具有全球指导意义。他指出:“有人认为‘绿色发展成本太高’,但事实并非如此。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这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要义。”中国通过制造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和电动汽车等举措,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同步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提升,向世界传递了积极信号,这些成就令人钦佩。
城市实践的创新样本
作为本次论坛的举办地,苏州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为观察中国能源变革提供了生动范例。在论坛期间举办的系列活动中,苏州的能源转型实践成为与会代表热议的焦点。苏州市委常委、副市长顾海东在分享苏州经验时指出,作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苏州面临着能源消费总量大、结构调整任务重的挑战。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使得苏州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能源转型之路。苏州的实践体现在多个层面:一方面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成品油消费持续下降,稳定天然气消费规模,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新能源高质量开发和高比例利用,积极引进区外清洁能源,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地级市电网——“一交两直”特高压城市电网。这些举措共同推动了苏州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苏州构建的“6+1”新能源产业体系已初见成效。截至2024年底,苏州全市集聚新能源相关企业超1600家,新能源产业总产值突破8200亿元。这些亮眼数据的背后,是苏州在光伏、储能、智能电网等领域的深耕细作。从张家港的氢能产业园,到昆山的智能电网产业基地,再到苏州工业园区的能源管理创新,苏州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能源变革的城市实践。一系列项目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更是对苏州能源转型成效的充分肯定。
技术创新的前沿探索
在能源变革的进程中,技术创新始终是核心驱动力。本次论坛特别设置的“‘人工智能+’能源分论坛”成为关注焦点。国家能源局总经济师鲁俊岭指出,近年来,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有效支撑了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人工智能与能源深度融合应用场景丰富、潜力巨大,推进人工智能+能源行动势在必行。要统筹新能源集成式发展,加大加快绿证绿电交易和绿电的直联,让绿电更好支撑人工智能发展;同时发挥人工智能赋能的作用,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负荷特性与新能源出力更好的相匹配,加快能源消费深度转型,为全球能源转型与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全新的力量。
苏州在这一领域同样走在前列。据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庆文介绍,苏州在能源变革浪潮中积极布局人工智能技术与能源领域的融合创新,以建设人工智能与能源融合创新核心区为引领,已落地一批标志性项目——全国地市级规模最大的换电虚拟电厂、江苏省首座AI智慧调控充电站等相继投用,为“人工智能+能源”的实践提供了“苏州样本”。“苏州愿与各方一道,共同探索人工智能与能源融合的‘最优解’,努力交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高分答卷。”
值得一提的是,论坛期间发布的《苏州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能源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和国网能源院《“人工智能+”智库创新应用总体规划及2025年建设成果》,为未来人工智能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指明了方向。这些文件不仅关注技术创新,更注重产业生态培育和应用场景拓展,体现了在能源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前瞻性布局。
全球合作的共识构建
在全球能源变革的进程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本次论坛的一个重要共识就是:能源转型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王宏志局长在开幕式上提出的四点倡议——共筑能源供给保障体系、共破技术发展瓶颈、共促能源公正转型、共同践行多边主义,得到了与会各国代表的高度认同。
这些倡议精准回应了当前全球能源转型面临的关键挑战。在能源安全方面,地缘政治冲突、极端天气事件等因素正在给全球能源供应链带来不确定性;在技术创新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仍有待突破;在公正转型方面,发展中国家需要更多支持;在全球治理方面,多边合作机制有待加强。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国际社会凝聚共识、深化合作。
论坛期间发布的《全球能源低碳转型发展2030苏州愿景》为未来国际合作指明了方向。该愿景提出,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至少增加两倍,同时要确保转型过程的公平性和包容性。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各国在政策协调、技术合作、资金支持等方面采取一致行动。与此同时,《能源变革指数蓝皮书2025》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首次对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能源转型进程进行了量化评估,为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多元参与的创新模式
能源变革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本次论坛特别设置的“青年赋能—引领能源未来”和“能源转型女性力量”两场主题活动,凸显了能源转型中人的因素的重要性。这些活动打破了传统论坛的单一模式,展现了能源变革的多元参与特性。
青年是能源变革的未来。在“青年赋能”活动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创新者展示了他们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创新项目。从新型太阳能材料到智能节能设备,从能源区块链技术到社区微电网方案,这些创新项目展现了年轻一代对能源未来的思考与探索。他们的参与,为能源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一位参与活动的青年创新者表示:“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着推动能源转型的重任,这种跨界交流让我们对全球能源挑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女性在能源转型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在“能源转型女性力量”专题讨论中,多位女性能源专家、企业家分享了她们的见解和经验。她们认为,性别平等和多元包容的性能源行业,将更有利于推动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一位女性能源企业家指出:“多元化视角能够带来更创新的解决方案,这在应对复杂能源挑战时尤为重要。”
此外,论坛期间举办的低碳城市市长圆桌对话,为城市层面的能源转型合作搭建了平台。苏州市常务副市长顾海东与合肥市、盐城市、意大利威尼斯市、澳大利亚洛根市等城市代表就低碳城市发展主题进行互动交流,这种城市间的直接对话,打破了国家层面的宏观讨论,从更贴近实际的城市治理角度,探讨了能源转型的具体路径和实践经验。
未来发展的路径展望
随着论坛的深入进行,与会代表达成的共识越来越清晰:全球能源转型已进入加速推进的新阶段。一方面,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使得可再生能源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正在推动各国加快能源转型步伐。然而,能源转型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何确保转型过程的公平公正,如何平衡安全与转型的关系,如何突破关键技术瓶颈,这些都是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的课题。
在论坛的多个讨论环节,专家们普遍认为,未来能源转型将呈现多元化、智能化、协同化的发展趋势。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韩文科在题为“‘双碳’目标下的城市能源转型与零碳零废城市建设”的演讲中指出,未来城市能源系统将更加注重多能互补和系统优化。丹麦能源署首席供热专家唐骏发表了“丹麦和中国的供热系统转型”演讲,展示了区域能源系统转型的具体路径。江苏省能源规划研究中心政策研究部主任张诗滔在“城市能源高质量发展及新能源消纳路径研究”演讲中提出,未来需要建立更加灵活的市场机制和更加智能的电网系统,以应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带来的挑战。这些专业见解为未来能源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的成功举办,在全球能源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不仅是一场国际性的能源盛会,更是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通过这个平台,各国代表畅所欲言,分享经验,凝聚共识,为构建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智慧和力量。从太湖之滨发出的能源变革强音,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共鸣。随着《全球能源低碳转型发展2030苏州愿景》的发布和“国际零碳零废城市发展联盟”的成立,全球能源合作开启了新的篇章。这些具体成果将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全球能源体系向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未来必将实现。正如与会专家所言:“能源变革不仅关乎技术和政策,更关乎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未来。”在苏州这座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城市里,全球能源变革的崭新图景正在徐徐展开,指引着我们共同迈向更加绿色、更加可持续的能源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