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
有人的地方就有烟火味,就像有城的地方就有大排档,有村的地方就有集市地。这种不尽相同的烟火味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乡标记,是永远值得回味而割舍不去的乡愁,是叶落归根最大动力的念想。
年轻时,一番雄心壮志,梦想做力挽狂澜的英雄,一番功不唐捐,胸怀玉汝于成的豪情,远离故土,远离父母,涌向城市开启一段闯荡人生。回过头,不管多成功,不管多落魄,最终念想的还是那个生养我们的家乡。
这恐怕就是我们的宿命。
入夜,城市里的路灯整齐明亮,展现出五彩缤纷的都市夜景。你我行色匆匆,擦肩而过,没来得及看清面容,就已各奔东西。在来来往往的车辆拥挤中,写尽人生百态。城市的喧嚣和农村的清冷不同。村子里的灯火没有这么明亮,但从屋子中透露出来的灯火,将石板路照得异常柔和,像是母亲的叮咛,传递着家的温暖。
城市与农村是我们地球良性循环的特殊标记。在农村待久的年轻人想要去城市奋斗一把,在城市待久的中年人想要回到农村去养老。在做这道选择题的时候,城市与农村一直会像哲学问题之中悖论一般,要不城市好,要不就是农村好,到底谁好还是在于我们不同的心境。
有句话说,城里套路深,我想回农村,但为了生计,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往城里挤。城市因为蜂拥而至的人群变得年轻化,变得有朝气、有活力。天还没有发亮,上班族已买好早饭,边吃边候车,随之车辆疾驰而来把他们匆匆载走,早餐车还在那里叫卖着,等候着另一批上班族。这充满人间烟火和市井油腻的生活,就是我们的日常。经过一番挣扎和奋斗,住进高档小区,离开烟火之地后空气虽好了,却又总觉得自己的身边少了一块热闹的地方。
我曾经居住在大排档林立的楼宇一角,心里一直耿耿于怀,一到晚上就门窗紧闭。有一次,朋友邀我在楼下大排档吃烧烤,心里非常排斥,但碍于情面不好拒绝。在光影下、在杯盏里,我感受着这里热闹地把酒言欢的场面。蓦然发现这也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大排档周围,摆放着桌椅,桌上有零星几只来不及收拾的碗筷,椅子上坐着几个谈天说地光膀子的客人,从身材发育来说他们还很年轻,肩上的老茧看得出,他们肯定是体力劳动的打工者。曾经我每天匆匆穿过小摊区下班回家因为生活,用工作换取碎银几两,又用它们换取度日的物资。这几位光膀子的年轻人此时早已忘却了白天的劳累,划拳喝酒、喊声响亮、手势夸张,绽放着年轻人的活力。他们是那么地热爱着生活,忘却了所有的苦痛。在路中间,车辆川流不息,刺耳的噪音回荡。我忽然明白,每个人都背负着生活的压力,在这里更大程度上得到了廉价的释放。
我渐渐地进入了这种环境的微醺,油然产生了令人愉悦地满足。这一顿大排档成为了人间烟火中难忘的回忆。对于“人间烟火”这个词的感觉,是读了汪曾祺的文章之后。他把来源、做法甚至是境界都写在了文章里。原先以为著名作家都是舞文弄墨的高手,对于世界、生活的描绘都是阳春白雪。直到读了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对于作家第一次有了特别的感受。“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他可以把生活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写到文字里,使得成文,更能成大家,属实不易。平行的时间里,因为这,我对于生活有了更加细致地观察。
那后,我对大排档的这位老板也有了更多地关注和熟悉。他大概每天早上六点半出来到凌晨2点才回去,白天他会卖白粥与葱油饼附带着一些如豆浆之类的,晚上会将车上的早餐标识换成“专业炒菜”。他的菜篮里有胡萝卜、青椒、肉丝......总之,虽然彼此陌生,但我能将他的一天讲得清清楚楚。来吃他的大排档的客人里,有匆匆来去的打工人,有城市“原住民”,偶有光鲜亮丽的年轻姑娘速战速决吃一碗炒饭,而后匆匆离开。我能想象,倒不是因为他炒饭味道特别,也不是因为朋友多来这里吃,而是自己去做顿饭的时间成本不及在这里囫囵,但凡他们浪费做一顿饭的时间,不如多睡一个小时,将计件的工单多做两件。
大多数的人们都生活在暗处,所以我们被赋予了朝着阳光奔跑的能力,这样才能感受到命运的善意。我们平凡地生活着,在城市里上班下班,无限重复着两点一线。而我最初也是从农村来到城市的打工者。刚来那会忐忑不安,害怕找不到朋友,在偌大的城市里迷路。我也试图在城市里多找几个朋友,但直到后来又发现,工作占据的时间太多了,早上八点上班,六点就要起床,晚上六点下班到家又快九点,吃过晚饭再写一点文字自娱,渐渐码字成了无形中的朋友。
我离开农村来到城市时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现在胡子拉碴一幅活脱脱中年大叔的油腻形象。曾经离开农村是为了去追求远大的梦想,今天留下是因为有了一点点的成绩,变成了不舍。现在,我在城市已有了自己的新房,终有了一席之地,不管房子大小,地理位置也不在地铁沿线,但好歹是个家啊!一路走来,多少冷暖心自知!
来城市的初衷,不只是讨要生活。读书工作为了创造自身价值,还为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事过境迁,男孩故事里的她,虽然已经离开这个城市,但他还记得曾经答应过她的诺言,给她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但女主早已漂泊异国他乡。男孩不老,心事翻词,他一直没有忘记曾经的诺言,直到他最后找了另一个女孩,但他再也找不回曾经的自己。
这样的群体不是少数,他们学业结束后告别安稳的生活,毅然决然来到机会更多的城市,城市里没有迎接的鲜花掌声,只有隆隆的机器和无形的压力,每个月也没有多少薪水,去掉各项生活成本,所剩无几,想想有几刻的委屈,情不自禁地留下热泪,又擦干泪眼装作大人模样,为生活奔波忙碌,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全部。
在深夜加班归家的途中,心里有些抱怨,明天干完就不香吗?我想到了那个大排档,准备滴滴打车前往并寻找自己的方位时,抬头仰望眼前一幢矗立的高档写字楼,心里默默估算了一下,写字楼大概有300多米高。我发现高楼里还有一间办公灯火通明,有人在那里忙碌着,他时不时站起来跑向着另一侧,我不知道他的姓名、工种,甚至是男是女也说不准。但是能够看得出,他在加班、在忙碌、在为生活奔波着。他只是偌大城市里的一个代表。城市里的十二时辰,都有人在不间断地上班。饥肠辘辘的时候,大排档就是城市特殊的烟火味。还有更多人尚未清晨,就有拿着公文包,买了排档上的早饭,急匆匆地冲进地铁,虽然城市地铁里有明文规定,不得在列车吃东西,但大家都忽略了这样的小事,地脏了打扫干净就好,梦想丢了又怎能轻易拾起?
时光匆忙几番缱绻,纵然千山万水几程辗转。对于我们这些城市里的异乡人,不必刻意强调是中秋佳节,时不时就会想念家乡,想念老父亲,想念老母亲,想念童年的那个自己。当我们用苦涩与酸楚,编织着自己的梦想,承受着比别人更大的压力,独自承受的苦痛,让远在千里之外的老父亲老母亲安心度晚年。几年过去了,终于有了“万家灯火里有一盏自己的灯”,想到这些,所有的苦痛都是那么令人骄傲。
当我老了,还要离开城市,在离开的时候,也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曾在这里,有过酸甜苦辣,也取得了一点成绩。”曾经那些熬过的夜、吃过的苦都是留给下一代的“垫脚石”,只期望他们的人生比我们少一点苦痛,多一份快乐,没有了我们这一代的乡愁,没有了叶落归根回农村的观念。
“城市”不只是城市,更是荆棘丛后面的森林,熬过这迷茫之外,一定有更美好的未来等着你。
未来很远,让我们一起以梦为马,莫负韶华。
文/殷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