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名胜知多少
发布:2024-10-15 19:36 来源:长三角时讯

文/顾国培
吴中,与姑苏一样,曾经都是苏州的别称。所谓吴中大地、姑苏儿女,就是泛指苏州的山水和人民。本世纪初吴县一分为二,南为吴中北为相城,从此吴中成为特定的行政区域名。后来苏州古城沧浪、平江、金阊三区合并,命名姑苏。姑苏也与吴中一样,成为苏州古城的代称。从某种意义上说,把一个行政区域命名为吴中、姑苏,把这两个本有着更大内涵和外延的词汇用小了,当然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当大家说起吴中、姑苏的时候,都能在脑海中具象化:吴中,就是横亘苏州城南、环绕太湖而生的一颗璀璨明珠;姑苏,就是京杭运河环伺、九大城门拱卫,伍子胥相土尝水营造的东方水城苏州古城精华的缩影。
这样的命名,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两个地方,一个是2600年建城史的人文渊薮,就是泰伯奔吴之后的苏州地域,一个更能上溯到更久远的上古新旧石器年代,就是太湖之畔的先民繁衍。据前些年春秋古城考古发现,吴中木渎镇郊的地方,更可能是阖闾大城所在地。如果属实的话,其实就把苏州建城史整整向前推了500年。所以我在木渎工作的时候,专门写下过一句宣传语:“春秋古城吴越风,人文木渎三千年”。2020年建成的吴中博物馆,常规展陈分“考古探吴中”和“风雅颂吴中”两个篇章,前者专门设置了“木渎古城”空间,博物馆更在建成一周年之际改名为吴文化博物馆,其尊重考古史实以及勇当吴文化传播先锋的担当精神,于此可见一斑。
苏州是一个很有文化的地方,苏州的文化根植于丰富的历史人文、软糯的自然山水,以及较为发达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之上。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作为曹雪芹笔下“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历史悠久,人文鼎盛,又因为地形平缓、气候适宜的缘故,造就了风物清嘉、景色绝佳的自然生态。物产丰饶带来的经济发达,吴侬软语营造的温柔多情,成为世人向往的天堂。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历史人文没有具体山水依托,可能慢慢就沦为故事传说了;山水风景没有历史人文附着,就只是或壮美或幽静的自然风光。只有历史人文附着在山水风景之上,两者互为依托,相得益彰,才称之为名胜。概言之,所谓名胜,须是有历史的、有人文的、有生命的、有灵魂的。一方山水上曾有衣袂当风,才是生动和鲜活的。余秋雨就说过,在欧洲较早发达的国家,总会把哲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的居所和行迹尽可能地标注出来,借以显示这个地方的文化深度以及后人对这种文化深度的尊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苏州是一座注重历史保护传承的城市,苏州古城,也即现在的姑苏区,是我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至今保存了“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独特风貌。总共85.1平方公里范围内,拥有国家和省市县四级文保单位146处,控保建筑289处,古桥古井等古构筑物790处,可谓处处皆是历史遗存、步步都有人文风景。更有闻名遐迩的苏州园林,这些大都为退隐江湖的富贵名仕所建的精巧私家园林,隐约可窥见造园的匠心和士人的风采。园门并不起眼,园内别有洞天,似乎表达了退隐江湖的不甚甘心和自成江湖的风雅之心。赏园之心,中外同理,苏州有8处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不论是张继吟咏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千古名句,还是苏轼发出的“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无尽浩叹,无论是烟雨姑苏映衬下的平江九巷,还是桃花仙人诗画中的桃花坞,姑苏都浸润了浓厚的人文气息。苏州古城,是一座名胜的宝库。
除了姑苏,在文化遗存和人文景观的拥有量上,吴中不遑多让。这两个不约而同以苏州旧称为名的行政区,都责无旁贷地担起了吴文化保护传承的历史使命。与姑苏不同的是,吴中区的文保单位、控保建筑,以及古构筑物,分布在745平方公里广阔而又狭长的区域范围内,可以说灿若星辰、璨若星河。这一条可谓璀璨的人文历史名胜星河之上,有着几个星群格外耀眼,那就是东面的“神州第一水乡”甪直、中部的“吴中第一镇”木渎这样的历史文化名镇,以及西部的环太湖洞庭东西两山,其余则如星星般点缀其间,共同构成了吴中名胜的巍巍壮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吴中全部7个镇,个个都是历史文化名镇,其中4个国家级,3个省级,苏州5个历史文化名村,全在吴中。
前些年苏州几个特色板块各自提炼宣传语,大抵跳不出“园林”“水城”之类的词汇,可见苏州作为水城和园林城市的影响力和深入人心。姑苏区当仁不让也最讨巧,苏州“百园之城”、 “东方水城”,被她自然因袭并发扬光大,最近的“古韵今风、自在苏州”也是被她拿来主义了。与姑苏区运河之隔的虎丘区又有背靠太湖之便,喊出了“真山真水园中城”的响亮口号,最不济的相城,这个曾被称为苏州“北大荒”的新生区域,一顿乱拳,打出了“水城、花城、商城、生态休闲人居城”的系列品牌,其中既有水的传统,又有花的特色,更有商的追求和宜居的向往,土是土了点,倒也十分贴合。
而坐拥苏州最高峰穹窿山,拥有太湖最长岸线、最大湖面、最多湖岛,且有着香山帮营造、碧螺春炒制等多项国家级非遗技艺的吴中区,则提出了“山水苏州,人文吴中”的品牌,这个互文结构的口号非常高妙:一方面,表明吴中是山水苏州,在世人传统认知的园林苏州、东方水城上注入了新内涵,为园林苏州开辟了新境界;另一方面,表明吴中又以人文见长,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突破了吴文化在苏州古城的固有认知,为文化苏州书写了新篇章。当然,这个品牌也应因了我上文的观点:灵秀山水之上,附着历史人文元素,吴中山水最人文,造就了蔚为大观的吴中名胜。
吴中最古老的人文历史遗迹,当属在太湖之中的三山岛。三山岛位于吴中东山西南太湖之中,是个太湖中的岛屿,分主岛三山和泽山、厥山两岛。相传因春秋末期有吴妃姊妹三人各居一峰而得名,唐威通十三年建有三峰寺,明曹熙《三峰寺庄田记》云:“三峰古刹也,四面皆平湖,是山屹乎其中,孤绝而巧,世人呼为小蓬莱,胜概甲吴中。”借峰寺之奇绝赞山岛之瑰丽,小蓬莱、甲吴中,这样的用词可见三山岛之仙气隐约、傲然太湖。观瞻太湖三山,其湖光山色,动静并存,壮优兼备,是饱览吴中山水、太湖景色的仙境,堪称太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说她最古老,是因为三山岛存有距今一万余年被称为“三山文化”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及哺乳类动物化石遗存。历史上的三山岛原有寺、庙、庵十座,可以说每0.18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寺庙,曾经也是古刹名寺遍布全岛,仙宫梵宇鳞次栉比,瑶台琼阁星罗棋布,环山翠竹古木万千,群鸟鸣翔獐奔鱼跃。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一部分明清建筑,还可以让人们追忆当年一番历史风云。岛上旧有十景之胜,目前还有板壁峰、狮身人面石、叠石、十二生肖石等十大奇石奇景,岛上家家培植盆景,堪称水碧山翠小蓬莱。晋王嘉撰《拾遗记》:“海中有三山,其形如壶”明文渊阁大学士、与三山岛一水之隔的东山陆巷人王鏊撰《壑舟园记》云:“天会登斯阁也,如睹海上三山,灵奇满目,又如长房缩地,身入壶中而不自知其已仙也。”清朝吴庄赞《三山》诗曰:“长圻龙气接三山,泽厥绵延一望间,烟水漾中分聚落,居然蓬莱在人寰。”
吴中保存最完好的手工技艺,艺术价值独特性最彰显的“一堂半”的泥塑罗汉。“天下罗汉两堂半,吴中独占一堂半”,其中的“一堂”就位于东山镇西卯坞内的紫金庵内。紫金庵,明洪武年间始建,清诗人顾超云描述紫金庵:“山中幽绝处,当以此居先。绿竹深无暑,清池小有天。”紫金庵16尊泥塑彩绘罗汉分列于大殿两侧的佛龛内,每尊罗汉高约115厘米左右,均为坐像,相传为宋代民间雕塑家雷潮夫妇所塑,距今已1400多年。另外“半堂”罗汉则位于甪直镇的保圣寺。保圣寺由梁武帝萧衍创建,最盛时有“殿堂五千,僧众千人”,和杭州的灵隐寺齐名。保圣寺大殿上一副对联写道:“梵宫敕建梁朝,推甫里禅林第一;罗汉塑源惠之,为江南佛像无双”。为什么说是“半堂”,因为保圣寺建寺1500多年,期间屡遭毁坏和重建,民国时期保圣寺大殿更是半边坠塌,半数罗汉被毁,至今仅存九尊罗汉塑像。保圣寺罗汉塑像据传为唐代杨惠之所塑,是中国佛教彩塑遗存中时代较早的一组群像。这“一堂半”的罗汉,特别是保存较好的紫金庵泥塑彩绘罗汉,造形准确,比例适度,容貌各异,姿态生动,形神兼备,体现了较高的艺术造诣。特别是伏虎罗汉、尴尬罗汉、智真罗汉等人物表现得淋漓尽致,除了神态的惟妙惟肖,还有罗汉的服装也是非常生动,衣褶流转自然,体现了江南丝绸棉麻的不同质感和吴地水乡精致清新的风格特色,用生硬的泥块表现灵动的衣袂,做到这一点殊为不易。《静因堂碑记》专门描述紫金庵罗汉像说:“怪伟陆离,塑出名手,精神超乎,呼之欲语,苏杭名山诸大刹之佛像,均未有如金庵者。”
除了人文历史遗迹和手工技艺作品,不得不说一说吴中文化名胜的集大成者,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唯一的园林古镇——木渎。清代苏州籍宫廷画师徐扬绘有《姑苏繁华图》,画卷“自灵岩山起,由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介狮和两山之间,入姑苏郡城,自葑、盘、胥三门出阊门外,转山塘桥,至虎丘山止”,描绘了当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我刚到木渎工作的时候,就有撰写《木渎镇志》的老专家告诉我:“姑苏繁华图,一半在木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以为“一半”这词既不准确,也不甚雅致。该图从灵岩山下山前村起步,自西向东,由乡入城,大概可用“姑苏繁华图,开篇在木渎”为句,既尊重了画作的本意,又从文化层面突出了木渎作为春秋古城的地位。春秋古城比苏州古城早500年,苏州的文化因子,都可以在木渎找到并彰显,苏州有山塘街,木渎也有,木渎还有姑苏村,可以说,木渎是苏州的缩影,是更本意的苏州,三千木渎最姑苏!
位于木渎镇西侧的灵岩山,有“秀绝冠江南”之谓,所以我说,木渎之雄心,配得上他的文化地位,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吴中第一镇”。还有与灵岩山比肩而立的天平山,同样是吴中名山,这座居于江南小镇的山,不仅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的祖坟,更有枫、泉、石是“三绝”,天平红枫与北京香山、南京栖霞山、湖南岳麓山并称“全国四大赏枫胜地”,山上的白云泉又是“吴中第一水”,白居易有诗云:“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石就更不用说了,天平山简直是一座石头山,且奇峰怪石居多,奇石纵横错落,皆危耸向上,似古代大臣朝见皇上时手捧的朝笏,所以你看她的命名叫“万笏朝天”,我尚未想到其他地方还能有如此直抒胸臆又气吞山河的名字。
灵岩山山高182米,山顶的灵岩山寺是典型的中国佛教净土道场之一,梁代智积和尚开山,近代佛教界泰斗、净土宗一代宗师印光法师在此主持而发扬光大。与灵岩山在中国佛教界的尊崇地位相比,我更流连惊叹于山上山下那些春秋时代吴越争霸的遗迹。上山之路上就有观音洞,相传就是越王勾践和大夫范蠡将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就是于此等候,想来这应该是西施第一次由越入吴吧?此去背负着复兴越国的王的使命,她内心一定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吧?吴王夫差对她十分宠幸,在灵岩山上建馆娃宫,运来的木材阻塞了河流,“木塞于渎”,木渎由此得名。至今还存有供她采莲的浣花池,供她玩月的玩月池,供她照容的吴王井,供她操琴的琴台,还有沿吴王一箭射出方向开凿的“一箭河”,专供她去香山采种香草的“采香泾”,以及因她洗去脂粉而流淌的“香溪”。至今仍存。想来,夫差是真正爱江山更爱美人的情种,当然也可能是西施的美貌确实也担得起这样的喜欢,抛开国仇家恨,这样的英雄爱美人之举,应该是让人艳羡的。
上世纪末,木渎发展古镇旅游,先后修缮了严家花园、虹饮山房、古松园和榜眼府第等园林,挖掘了严家淦、冯桂芬等与这些园子有渊源的名人,并打出了“乾隆六次到过的地方”这一品牌,全长806米的山塘街,原本为乾隆御道,乾隆下江南,经运河,转胥江,折入香溪,在御码头舍舟登岸,在虹饮山房品茗看戏,沿山塘御道前往灵岩山行宫,这一条线路把皇家文化与名人文化、宗教文化、古镇文化串联在一起,是比较成功的。我尤喜木渎山塘一园、一桥、一联。一园,就是严家花园,春夏秋冬四园各不相同,像极了人生况味,园林名家童寯在《江南园林志》中评曰:“虽处山林,而斯园结构之精,不让城市。”一桥,就是严家花园前的永安桥,这座单孔拱桥建于明弘治十一年,桥极矮,仅供游船摇橹通过,桥两边石栏不高,似乎怕遮住了河上的风景,喜欢在气候适宜的初春或深秋,坐在桥边看桥、看河、看人来人往,别有一番意境。一联,其实严家花园里的每一副对联都极佳,又由当代名家书写,非常具有文化气息,但我独喜入古镇牌坊上的这一联:“相对是名山,残霸宫城,苍崖云树,铢衣劫阅三千载;此中有古镇,勾吴创业,香水流芬,裙屐人来五大洲。”一联写编灵岩山塘、古镇王宫、春秋吴越、兵家争霸、佳人才情,可说是大气磅礴、气象万千。
木渎西去十公里,又有一历史文化名镇——光福。光福是一个绿意葱茏的古镇,每年早春赏梅时节,行车光福,远山近水,满眼绿意扑面而来,让人更加热爱生活。及至深入了解光福,才知这个古镇不简单,文化因子和人文品级并不低。光是这个名字,已可以一窥她的野心:光福,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也。山水如画只是她的表象,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诉说了她悠远的历史,光福有三大特点:自然风光,非遗技艺,文化古迹。最有名的是铜观音寺,这个原叫光福讲寺的寺庙是吴地最古老的寺庙,由黄门侍郎顾野王舍宅为寺,武则天时改为光福寺,香火鼎盛,宋代有位村民在光福寺旁挖得铜观音一尊,敬赠光福寺,由此轰动吴郡,改称光福寺为铜观音寺。
光福还有一座山叫邓尉山,邓尉探梅,始于汉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素有“邓尉梅花甲天下”,邓尉山脚有举世闻名的香雪海,为中国四大赏梅胜地之一。我赏梅喜欢一登高、一品览。一登高,就是穿越香雪梅海,拾阶而上,攀至在邓尉山最高处,极目远眺,看山脚梅花点点,红白相间,观近山光福乡镇,炊烟袅袅,人间烟火,望远方太湖烟波浩渺,湖帆林立,物我两忘,吴地之早春美景,几可让人醉而忘返。一品览,就是下得山来,径到对面司徒庙,参拜四株千年古柏,名曰“清奇古怪”。这四株古柏相传为司徒邓禹亲手所植,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历经风霜雨雪、日曝雷击,依然遒劲壮观、天下奇绝。清者直耸云天,体态稳健;奇者断成两枝,枯木逢春;古者少皮秃顶,粗犷憨厚;怪者卧地三曲,作势欲飞!四株古树历经磨劫,百折千回,仍欣欣向荣!这何尝不像我们的人生?纵使千锤百炼,仍能坚韧不拔!四季常青的,不光是饱经风霜却依然郁郁苍苍的容颜,也应是“千帆过尽,归来仍是少年”的平和心境!
还是不得不提太湖中的东西山。水为万物生长之源,太湖是苏州的母亲湖,在水路交通发达的年代,太湖沿岸是百姓生活的福地,也是文人流连、武将归隐的胜地。进入东山寒谷渡,就是进入了宋金交战的历史风云,就能隐约触摸那些胸怀汉室大业的将相壮志难酬的愤懑胸怀。汉宋之后,有明一代,那些考取功名的牌坊,和精细雅致的宅第,都证明了这里的书香传世、才人辈出。怀荫堂、明善堂、凝德堂,以及宝俭堂、惠和堂,都是这样的所在。这里是明朝宰相王鏊的故里,王鏊母亲姓陆,该村因此得名陆巷,这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被誉为“太湖第一古村”,我最喜欢在夕阳西下的时候登临村北的寒谷山,看一轮红日缓缓西沉,红火闪耀,壮观无比,那是战争年代金戈铁马之后的归于沉静,也是和平时期熙攘喧闹后的夜幕降临,是一种归隐和安息,也是一种沉淀和酝酿。陆巷的历史,担得起这份厚重。
东西两山,都是太湖的儿子。如果说两者有所连接的话,那除了一衣带水的太湖水,一定是都有一座叫作雕花楼的宅子。东山雕花楼,又叫春在楼,取“向阳门第春常在”之意,是一个在外经商有所成就的儿子为其母亲建造的雕花大楼,其工之精代表了其心之诚,我以为除了那些美轮美奂的雕刻,更重要的是传递出的忠孝节义、孝悌传家的主题,以及楼主福禄寿禧、延年益寿的祈福。孝悌的心意,胜过精工的传承,这也是雕花精神穿越年代而历久弥新的密码所在。而西山的古雕花楼,其实也是这样的寓意。她原名仁本堂,取“以仁为本、礼为教本”之意,雕花楼能传世至今,除了那无与伦比的雕刻,更重要的是主人徐氏不屈抗金的忠烈义举。如果说东山雕花楼传递的是孝顺之爱,那么西山古雕花楼弘扬的是爱国之情,两者都值得称颂和传扬。徐徽言与岳飞齐名,是南宋主战派将领之一,在与金兵作战而捐躯殉国,其侄徐吉卿也是一位智勇双全的爱国忠臣,曾担任平江府知府,叔侄二人是徐氏仁本堂族人中最为荣耀、最为敬重的祖先。这让我想起了唐朝的颜真卿和他侄子,同样的忠勇节义,同样的万古流芳,吴地与中华民族精神一样,最崇尚的就是精忠报国之志。吴地名胜,以此为最大精神内核。
概览吴中名胜,大抵两类形态,一类是寺庙道观,另一类是山川河湖。吴中自古繁华,繁华之处必有信仰高地,佛道教在此兴盛千年,虽历经浮沉而经久不衰。那些分布在吴中大地的寺庙道观,就是民众精神的寄托,也是宗教物化的空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除上文述及的灵岩山寺、紫金庵、宝胜寺、铜观音寺之外,还有圣恩寺、石壁禅寺、宁邦寺,等等,这些寺庙道观,都据山河之险,皆为清净之地,既是一方精神的净土,也成为吴地文化传承的土壤。最值得一说的是位于藏书天池的寂鉴寺石殿和位于东山杨湾的轩辕宫正殿,两者都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前者建于元至正年间,对于研究元代建筑及石雕艺术具有重要意义,后者始建于唐,正殿亦重建于元,是苏州年代最为久远的木结构古建筑之一,具有极高的文物和历史价值,这两处古迹的共同点是外表貌不惊人,甚至都有些破败,但是内藏乾坤,也说明吴中实在是宝贝太多了,即使藏于山林之间,也难掩绝世芳华。
山川河湖是吴中名胜另一种表现形式。比如吴中之巅也是苏州第一高峰,穹窿山,就是这样一座既有美丽风光又有文化行迹的山峰,山下居着袅袅烟火人家,山顶可望点点太湖风帆,山上既有宁邦寺,也有上真观,还有乾隆御笔题诗。有时候不得不佩服乾隆,这个喜欢出游的皇帝是如此的偏爱江南、热爱吴中,光是这上真观,他就不下六次登临,留下很多诗词,摘录两首,不是多有才华,而是这首诗词道出了吴中名胜之美丽悠远。“震泽天连水,洞庭西渡东。双眸望无尽,诸虑对宜空。三万六千顷,春风秋月中。五车禀精气,谁诏陆龟蒙?” 这是他在穹窿山顶望湖后的感悟和抒怀,再看他为上真观的题诗:“岳岳高居祀上真,抒诚叩必以躬亲。太湖万顷在襟中,穹窿亿仗凌星辰。不问长生崇羽士,所希大有绥农民。片鹿成吟策返辔,邓尉香雪犹西郊。”平心而论,诗里还是有股帝王情怀的,一股江山我有、苍生社稷的豪情壮志在其中。
河湖之上需有桥,最有名的就是澹台湖上的宝带桥,这座建于唐代的多孔石桥,得名于苏州刺史为建桥而捐出的宝带,也是流传至今最长的一座古代桥梁,“宝带串月”成为吴中最美的风景之一。中秋时节,皓月当空,桥中倒映出无数轮圆月,对月当歌,人生几何?要是那个最爱赏月喝酒的太白仙人看到,一定会写出关于月亮最浪漫的诗,这就是吴地风物之胜。吴地山川那么美,太湖烟波那么浩渺,很多风流人物、文人墨客如董其昌、陆龟蒙乃至近代的国学大师钱穆,等等,都难挡其魅力,将吴中作为自己的人生后花园,而后他们的归宿地也成为吴中的新的文化印迹,当然这又是另一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