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滩瀑布与三味庵

发布:2024-01-29 09:38    来源:长三角时讯
文/王小冰(广德)
 
响水滩在城西南五十里的四合乡,古代又称雪水涧。有瀑布数丈自绝壁飞瀑直下,击石成雾,似雪花飞溅,水落石涧,故曰雪水涧。又因其声隆隆,其势汹汹,俗称响水,水泻成滩,或曰响水滩。
山并没有想象中的陡峭,绕过山腰几户人家的篱笆,忽然就有哗哗的水响撞进我们的耳朵。放眼望去,只是茂密的灌木丛林,并不能看见水流的身影。撇开大道,转入路边小径,穿过一片小树林,一抬头,整个人便呆住了。瀑布就在你还没准备好的时候和你迎面相遇,仿佛生活中我们苦苦追寻的机遇,总是来得令人措手不及。
对面正是一个悬崖,一股水流奔涌着、咆哮着,从悬崖顶部呼啸而至,借助惯力向前冲刺,突然脚下落空,整个儿陡然跌路下去,一些水珠不愿就这么跌落,于是化着泡沫返身向上升腾、升腾,最终悲壮地飞溅坠落,在空中留下一片水的雾气,一路弥漫,和悬崖下水潭里反弹上升的水雾交织成一片,在这一团水雾的核心,一幅水帘顺着山崖的石壁跌落,撞向谷底的巨石,飞溅起更大的水雾,在水雾的萦绕中,其他的水流一侧身,一头钻进悬崖下面的深潭。潭水在不断的冲击下只好将多余的水漫出水潭,顺着山势向下流淌。
这只是远远地和瀑布打了个照面,要真切地感受响水滩瀑布的美妙,我们必须沿着小路下到谷底,但你不需要像在庐山看三叠泉,那几百级台阶早已把你的雅兴踏的支离破碎。在这里,你环绕这谷壁,渐次下行,穿梭在顺势而下的毛竹中间,一边赏景一边下行,你只需要注意脚下时时出现的山泉别浸湿你的双脚,或者干脆你就任由那清凉的山泉渗透进你的双脚,那何尝不是一种放纵式的快活呢?即使山泉没能浸湿你,那头顶上喷涌而至的瀑布照样会将你淋个精透,因为转眼间,我们已经站在了瀑布的下方。
脱掉鞋子,站在水中,只需一仰脸,你便亲吻到响水滩瀑布了,瀑布热情奔放地从空中向你扑来,不,她是扑向大地的。大地向瀑布敞开了胸怀,瀑布也向大地打开了心扉,你有幸站在大地和瀑布之间,你充分享受这自然的恩赐。你完全也可以敞开心扉,你可以呐喊而无需害羞,因为有瀑布的喧闹;你可以流泪而不必顾忌,因为有瀑布的喷涌;你可以在大地和瀑布的双重呵护下像婴儿一样安详,喧闹只是上苍为你奏响的乐章;你更可以为思绪插上翅膀,喷涌的山泉会把你的思绪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飞溅的水珠、升腾的水雾在不觉间湿透你的衣衫,谷底的清凉夹裹着水雾,你会觉得这里不是炎热的季节,倒像是早春三月,微风偶至,一丝凉意忽然间掠过周身,衣衫真的湿透了。
从瀑布底部返回山上,四周依然是热浪滚滚,正在彷徨间,忽然看见一片丛林处立着一块木牌,上书“三味庵遗址”。历史将响水滩的蛛丝马迹留在了密林石碣、残垣断壁之中,留待世人寻觅。名人有据可考,到此游玩的,较早应该是范仲淹了,在范之后还有像李德阳这样的大儒以及一代代文人骚客继续纷至沓来,各自留下许多词藻。一些修行之人也看中这儿的风水,开始结庐筑庵,晨钟暮鼓起来。比较著名的就是顺治年间的三味禅庵。三味取自佛经,三味”即“三昧”,原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到康熙年间,三味庵已经颇具规模,一个法号莲渠的修行者从川西一路摇锡,千里迢迢跋涉而来,沉迷这一仙境,不愿拔杖,化锡为佛,结果将三味庵推至巅峰,“妙法庄严,俨然一化城矣”。
历史推演到今天,除了响水滩的瀑布一如既往地飞流直下,三味庵已经消隐在瀑布飞溅的雪雾之中不复存在了。我们驻足在响水滩,除了震撼于那隆隆的涧水,更多的是对历史的缅怀,对生命的审视。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