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碧螺飘香时

发布:2024-03-29 09:39    来源:长三角时讯
苏州市实验小学三(4)班朱诗萌
 
 
文/顾国培
 
又到人间三月天,天气乍暖还寒。三八节一早,苏州吴中召开新闻发布会,苏州人心心念念的洞庭山碧螺春茶就要上市了。
苏州人讲究不时不食,喜欢吃时令的、当季的食材,认为只有季节的,才是入味的。苏州人把当季、时令,当作美食的不可或缺,这既是对食材的苛求,也是对时令的追求。苏州人对于四季的感知,从来都是情绪分明又格外珍视的,这与其说是对美好食材的极致追求,不如说是对人间四季轮转的用心把握。一年之计在于春,四季之中尤爱春。碧螺春的到来,就是春天的信号,把春天入食,是对春天万物复苏的一种期许。君不见那些媒体公众号,总是把“入春啦!”三字直接作为标题,有一种直抒胸臆的快慰和奔走相告的喜悦。
碧螺春茶,就是苏州人四季分明、尤爱春天这样一种性格特质的展现。
碧螺春,是苏州春天到来的第一信号。当很多人沉浸在春节喜庆气氛中不可自拔之时,光福和西山的梅花悄悄地盛开了。苏州的早春,到处可见梅,但论赏梅胜地,还要到吴中。吴中赏梅胜地有二:一是光福香雪海,二是西山林屋梅海。香雪海盛名在外,原因有三:一是较之于西山,光福离城区更近。很多附庸风雅之士,就是那些想赏梅又不愿多跑路的人,既然四十分钟到光福已能探梅,何必舍近求远去西山?既然沐浴春天需要梅,那肯定最近的地方寻找梅,光福占了地利之便,此其一。其二,香雪海自得赏梅之趣。梅园有各种梅花,白眉、红梅、墨梅、玉蝶,一应俱全,香飘十里,争奇斗艳,“邓尉探梅”于斯为盛。香雪海的梅,不在一株一枝之美,而在谋篇布局之胜。刚进梅园,不觉其美,及至半山,俯瞰梅园,但见其色如香、其状像雪、其状似海,红白成片,尽收眼底,像极千军万马,纵横驰骋,我如胸有丘壑的大将军,沙场秋点兵,梅皆听我号令,俯仰之间,呼啸而至,让人豪情顿生。其三,香雪海之梅,有人文味道。正因为其近、其趣,吸引了古今文人竞相咏叹之。康熙年间江苏巡抚宋荦数次探梅,留下众多访梅探友的典故,更以“香雪海”三字,从嗅觉、色泽、视觉三个层面,极为言简意赅又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光福之梅。后人又从康熙集了这三个字,做成石碑置于梅林之中,边上为康熙手植梅树和用来浇花的水池,成为配合自然形胜的人文景观。吴昌硕一句“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更让香雪海具备了人梅相思之情,我引以为写梅最好的一句诗。位于西山的林屋梅海则不然,她缓而平易,大而深邃,当香雪海花期盛放的时候,林屋梅海却还在欲拒还迎,不与香雪海争一时之短长。作为全国最大的赏梅胜地之一,千亩梅海,却不言其大,置身其中,香气扑面,而不知路在何方。驾浮观海、林中探梅、水上赏梅,三大系列景观也绝不夸张。深藏其中的林屋洞,更号称“天下第九洞天”。大凡冠以“全国”“天下”之谓的,自带一种淡然雍容的气质,仿佛在说:香雪海的美,美美与共;香雪海美不到的地方,我来补充,有种大姐大的风范,这也大概可视为林屋梅海对于梅之美、梅之魅、梅之品的诠释与坚守。
说了这么多的梅,我其实想说的是梅的到来只是春之前奏。当满城梅花将谢未谢之时,碧螺春茶适时前来报道,为梅花之将去及时续上春之序曲、春之味道、春之精神。苏州城就是这么多情,从来不舍得四季稍微中断。梅花将走未走,春茶已然接力,不让春光有一天的缺席和缺憾,也让冬去春来充满一种仪式感。所以,碧螺春的到来,与其说是对冬天的挥手作别,不如说更是对春天的全情拥抱。
碧螺春茶产自苏州吴中洞庭山,洞庭山分东西两山。东山是伸到太湖中的半岛,西山则是屹立在太湖中的岛屿,上世纪政府牵头、百姓集资建造了三座太湖大桥,改变了上下岛要用船摆渡的历史。三万六千顷太湖水汽氤氲,温润的气候,以及恰到好处的光照,成就了这一味好茶。为什么说恰到好处?因为阳光暴晒必然会晒伤鲜嫩的茶芽。除了碧螺春茶,吴中东西山还出产杨梅、枇杷和洞庭红橘。茶树与果树交错种植,烂果残叶成为天然肥料,高大的果树又为低矮的茶树遮挡了强烈的阳光。茶果间作,就这样成为勤劳的东西山人的发明,这一独特的种植方式也意外成就了碧螺春茶的天然果香。早年,当碧螺春还不叫碧螺春的时候,每到早春茶叶萌发季节,采茶姑娘结伴上山,采下茶叶放入腰间的布兜,中午下山,茶芽在体温作用下微微发热,散发出扑鼻花香,大家惊呼“吓煞人香”!土是土了点,倒也直白而贴切。
又是那个爱梅的宋荦!他任江苏巡抚十三年之久,康熙几下江南,奇珍异宝已然进贡完毕。他思来想去,硬着头皮把“吓煞人香”茶奉上。康熙喝过之后,盛赞其味,因问其名,曰“吓煞人香”。皇上认为不雅,因其色如碧,形卷如螺,又产于春天,御赐其名“碧螺春”。从此,碧螺春茶名满天下,成为了清代宫廷的贡茶。其他地方的绿茶也纷纷改叫碧螺春,但真正的原产地和品质好茶,还以洞庭山碧螺春为胜,理由前面已述。对洞庭山碧螺春茶的最高赞誉,来自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这位籍贯浙江杭州的学者对碧螺春茶不无偏爱,断然说到:“茶以洞庭山之碧螺春为天下第一,古人未知也。近人始知龙井,亦未知碧螺春也。”他把“天下第一茶”的美誉给了洞庭山碧螺春,而不是自己家乡西湖龙井,由此可见碧螺春的魅力。
这样的推崇不是没有道理的。洞庭山碧螺春的产出,不光来自于自然的丰厚馈赠,更得益于人力的精细操作。一斤上好的洞庭山碧螺春,要用六七万个嫩芽制作,明前碧螺春讲究早上采,下午拣,晚上炒,一天之内走完采摘、挑拣、摊青、杀青、揉捻、搓团、烘干等所有制作工序。正是这一套程序,先后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这是茶人与时间的赛跑,也是好茶给时间的承诺,所有这一切,只为留住碧螺春的鲜。茶叶炒好,轻捻几支,泡上春天第一杯碧螺春。但见茶叶卷曲如螺,在水中升腾又落下,等茶叶完全静下来,一杯碧螺春就宛然眼前了。“摘得碧天色,点入水万顷”,这是吴中宣传片的文案,我认为得之。只有明前,就是清明前的茶叶品质才最好,才能算上好的碧螺春。过了清明,随着茶芽的老去和分化,只能算是炒青。当然,炒青也有炒青的好处,就是经泡,碧螺春三四开已经没有什么茶味,而炒青则能喝上半天。老茶客都喜欢上好的炒青,当然也是价格非常亲民实惠的缘故。小时候爸妈的茶,都是炒青,那种味道伴我长大,让我的童年,飘满茶香。
碧螺春,这个名字自带江南水乡的雅韵,像极了一位款款走来、婀娜多姿的水乡女子,也好像是一张苏州太湖发往世界的靓丽名片。就像龙井代表杭州,岩茶首推武夷山一样,讲起碧螺春,世人就会自然不自然地想起苏州,想起太湖,想起洞庭东西山。她是苏州雅致生活的代表,也是吴中走向世界的名片。在我看来,她更代表了苏州的一种生活方式,精细精致,博文博雅。余秋雨先生认为世间有三种极端之美:书法、昆曲和普洱茶。我认为碧螺春可忝局其四,也有这一种极致之美。一是自然的极致。三万六千顷太湖山水,茶果间作的美丽茶园,根植洞庭两山,俯瞰太湖之水,饱蘸江南之韵,这样的自然环境、生长环境乃至人文环境,绝无仅有。二是手工的极致。炒茶的火候和炒茶人的努力,里面不光是体力,更是技术,从熟能生巧到炉火纯青,里面不光有很长的路,还必然有一些天赋异禀在里面,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炒茶人一辈子都是炒茶匠,而有些则能成为制茶大师。三是艺术和审美的极致。碧螺春,不像其他各种茶,在盛茶的器具、器皿,和泡茶的工序、方法上下足功夫,碧螺春则不然,她走的是极简风,一个玻璃杯,亦或一盏瓷碗,注入80度左右的水,放茶叶少许,就可以近观茶态,轻嗅茶味,细品茶香了。兴许正是之前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以及对采、制茶条件的苛刻,前面的大费周章,到了最后品茶环节,就只管欣赏和品饮了。这何尝不是苏州的待客之道呢?厚重的文化,用心的制作,以简约而不简单的方式来呈现,风轻云淡,不疾不徐,就像早春的清风拂面,让人舒适又舒服,爱上生活的恬静与淡雅。
大凡茶叶,均含茶多酚以及多种矿物质,具有清肝明目甚至抗击肿瘤之疗效,而碧螺春还兼有美容养颜之功效。今年的碧螺春茶新闻发布会恰逢三八妇女节,在发布会直播现场,我在拟好的主持稿上,即兴发挥了一句:这个春天,来苏州吴中,品洞庭山碧螺春茶,让您青春永驻!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