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书单

发布:2025-09-14 08:45    来源:长三角时讯
文/顾国培
 
乙巳暑期漫长的高温日,终于在开学日来临之际落下了帷幕。今早出门去拿快递的时候,虽然日头还是有点火辣,但有微风吹来,感觉有了清凉的气息,抬头看看发威了好些时日的太阳,依旧是那么火辣耀眼,但阳光在斑驳的树影间洒下来,以前全是灼热的气息,今天却有种回忆的味道。恍惚间想起了童年时光,那些年暑假在阳光下奔跑的日子,有清冽的井水、清甜的西瓜,有儿时的玩伴、嬉闹的场景,记忆中全是快乐的因子。许是那时年少,根本无惧高温,许是那些年的太阳,并没有如今火热,厄尔尼诺导致的全球增温,终于让我在人到中年之际感受到了威力。而有闲情怀念美好,说明今年的高温也许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回望这个暑假,陪娃的行程始终在线。善卷的妈妈总是把孩子暑假的学习安排得井井有条,人家孩子的暑假是两个月,我们却只有一个月,因为第一个月大抵是各种补习班,孩子只说比上学还累。好在至少还有一个月是可以用来尽情玩耍的,这个暑假去了青甘大环线。要感谢现在手机功能的强大,相册有“足迹”功能,会把你的照片按地方自动集合成短片,并匹配相应的音乐。那天看了好多这些年陪娃到过的地方,三亚、广州、泉州、厦门、福建、杭州、宁波……不经意间,竟然带孩子去了那么多地方,集中起来看,竟然有种满满的成就感。随着现在的交通发达,“行万里路”并不是什么难事了。
以前参加学习培训的时候,授课老师把旅游分成三六九等:一等家长是“西欧北美”,带孩子领略发达国家的异域风情,开阔视野;二等家长是“一衣带水”,主要是日韩国家,远的去不了,就到近处的国家开开眼界;三等家长是“巴山蜀水”,去不成国外,就国内转转,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四等家长是“家乡山水”,不出远门,家门口的景区景点转转,权当消遣;五等家长则是“在家喝水”,哪里也不去,就待在家里,这大概也是极少数吧?现在大多数家长,还是愿意拿出时间精力,为了孩子舍得旅游消费的。
旅行其实是一种心态,无论远近与否,都是一个形式,关键是能否做到心灵的放松,和旅途的收获。最好的风景在路上,最好的心境也是在路上。在路上,什么都可以想,什么也都可以不想。这就是“行万里路”的内在价值。我一直认为,“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同等重要,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印证的。书是路的方向,路是书的投射。书中的景物,有了现实映照,更加生动和切实;脚下的路,有了书本知识的印证,则更加具有方向性和厚重感。回望这个暑假,阅读的安排,也一直是我,和我为女儿设定的重要日程。这个暑期书单,拿出来与读者分享。
 
 
为了配合青甘之旅,我提前准备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河之书》和《了不起的敦煌》。想当初,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可是伴随了我整个高中生涯,并直接影响了我的行文风格,至今我还记得《道士塔》、《莫高窟》、《沙漠隐泉》等名篇,里面的景点景色,都充满文化的况味。这既有旅行的导引,更是文化的引路。所以这次旅行之前,我特地带上了《山河之书》一书,在登机之前就给大女儿,让她对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有个初步印象。这真的有用!在整个旅行过程中,女儿对所到之处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对文化艺术很是着迷,自然风景也是甘之若饴,不能不说是提前读书的功劳。
修编后的《山河之书》,是《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的综合体,既是秋雨先生实地考察的散文结集,更像是他对于景点内在文化脉络的旅游导览。重读此书,让我也有新的收获。他在序言《我的文化山河》里也论述了书与路的关系,他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没有两者。路,就是书。”与我的观点似乎异曲同工?在序言里,他还写下了二十八个祖国文化山河值得一去的地方,大多是耳熟能详,也是值得文化探究之地。所以,可以把这书看作是一本文化意义上的旅行导览。
我觉得秋雨先生一直有个雄心,那就是把他的文化文章刻在中华大地上。要做到这一点,首要就是对标志性点位的深入考察,然后再以他深厚的学养进行文化阐释,所以他一直在做具象化的尝试,换句话说,他一直在路上,在路上考察,在路上思考,在路上写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摩挲大地”。用了很多年,他终于做到了,十八卷文集煌煌巨著,《中华文化课》收听人次六千万,正如他的自叙:“辞官独行九千日,挽得文词八百万。”甚至在中华文化的重要节点,他都身体力行地挥毫泼墨了:在湖南株洲炎帝博物馆,刻下《炎帝之碑》;在安徽马鞍山,留下《采石矶碑》;在河南云台山,题写“魏晋名士行迹所在”;在大同云冈石窟,写下“中国由此迈向大唐”……这些碑刻书法与文化胜地相得益彰,相信经年累月后,也将融入其中,成为文化景观的一部分。
 
 
敦煌与敦煌学,成为近些年的一个文化热点。三危山下的那一个个洞窟,穿过了千年的风沙,愈加发出夺目的光彩。这光彩,来自壁画的精湛与残破,来自经书的精深与离散,也来自艺术不绝的传承和遭遇不断地劫难。艺术本身一直静静地在那里,而外部的遭遇却赋予其劫后重生的意义,让人更加珍视。敦煌的开拓者与守护者常书鸿、莫高精神的铸就者段文杰早已与敦煌一样永生,樊锦诗也以“吾心归处是敦煌”的名言成为最新的敦煌守护符号。《了不起的敦煌》一书,以重返、回望、探索、供养、波澜、观摩、想象、聆听、穿越八个主题词,从不同角度分别介绍了敦煌的历史方位、开凿历程、发现故事、艺术价值以及彩塑、神佛、妙音故事,一个主题一组系列文章,图文并茂,既写实又专业,既有可读性又有观赏性,既是入门之书又集大成者,一书在手,尽窥敦煌和敦煌学奥妙。
 
这本书其实是《三联文化周刊》专栏文章的集锦。杂志与书籍的文章,都是铅体字,但定位和含金量其实并不一样,杂志一般是期刊,文章更多的时效性,其价值还是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文章能否集结成书,就是一个最先的检验标准。三联是一个很有文化品味的杂志,也是纸质媒体垂死挣扎时代少数还在顽强生长的杂志,是我为数不多的订阅很多年直到如今还在订阅的杂志。他擅长的当然不是速度,而是深度。速度和深度,是两条不同的赛道,对速度的追求,满足的是人们速食的渴望,对深度的追求,才最终导向知识的追求。集结成书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关键还是能否经历读者的审视与选择,以及时光岁月的大浪淘沙。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里的图文,非常清晰、生动,观赏性强。地图类一改传统地图的呆板模样,删繁就简,标注清晰,指示性强,为主题服务,让人一目了然;艺术类的如书法、壁画和泥塑等,都清晰生动,视觉冲击力强,让人一下就能感知其审美点和艺术性所在;总结类的更是图文结合,比如“古诗词中的敦煌地理”、“敦煌供养人的演变历程”、“藏经洞里的十大类宝贝”等,都是合页一体展现,文是图的说明,图是文的延展,让人记忆深刻,欲罢不能。总之我感觉,这本发端于杂志策划的主题书籍,其文化属性、思想含量和艺术价值,包括它的呈现方式,在汗牛充栋的敦煌书籍中可称佼佼者,具有成为经典的潜质。
 
 
南大莫砺锋教授是一位我在南京读大学时候就非常敬仰的学者。这位与新中国同龄的南大教授,是中国内地第一位文学博士。他是无锡人,当时无锡还属于苏州地区,所以他读的也是苏高中,所以还算是苏州老乡。重要的是我曾经一度也是文学的重度爱好者,高中是学校的文学社社长,到了大学也想加入文学社,奈何大学文学社基本被文学院学生所垄断,所以更多的文学爱好还是依赖自学成才,那时候就通过报刊杂志知道了莫砺锋的名字,及至后来,接触到很多他的文章和书,以及他登上央视《百家讲坛》的风采,更被他的学识所折服。《莫砺锋诗话》,他说唐诗,说白居易……都是曾经作为文学青年最喜欢的话题。莫砺锋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文章写得既平实又生动,这看似矛盾的一对词汇,却在他的作品中共存。且看他的一些文章标题:《长使英雄泪满襟——论杜甫对诸葛亮的赞颂》、《怅望千秋一洒泪》等,均独有着严谨学者的风范和文学大家的浪漫主义。
《漫话东坡》应该是莫砺锋作为宋史研究专家的代表作。唐宋都是中国文学史的高峰,分别以唐诗宋词著称于世。如果说唐诗的代表人物群星璀璨、莫衷一是的话,宋词则非推苏东坡不可。东坡先生不仅文章灿烂,书法绘画思想乃至人生经历,都堪称古今一人。以莫砺锋教授之熟知唐宋文人的渊博学识,以“漫话”文风,畅叙东坡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和大气磅礴的艺术之路,一者当然是东坡值得记叙,其二更重要的是东坡的才情和人生态度,让莫砺锋成为他的精神追慕者和文化偶像,且他在跋一第一句就直抒胸臆:“我热爱东坡”,在跋二中的表白更是有点任性了,他说在佳作如林的东坡著作中再写东坡,就是要向东坡“献上一瓣心香”。
“这瓣心香”并不一般!我最早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有种天马行空的自信。作为最广为人知的经典东坡传记,莫砺锋当然读过,他的评价是“文笔清丽,对东坡性格的刻画也很生动”,这个评价应该是恰如其分的。他同时也说“有不少史实错误”,包括在正文中就对林所说的“东坡与堂妹是初恋对象”进行了澄清。由此也可管见学者的严谨与作家的创作之间的不同。莫砺锋太爱东坡了,他甚至想穿越时空成为东坡的书童,比如那个马正卿,他插队练就的一身干农活的本领,让他觉得一定能胜任照顾东坡起居的重任,还有刘丑厮这个书童,他以文学博士一定能胜任帮助东坡“翻检书籍”和“誊录文稿”的任务,莫砺锋真是太爱东坡了!东坡被不断贬谪,他心如刀绞但又无可奈何,而这种男女情事上的无稽之谈,他是一定要坚决反对并为东坡正名的,以资深学者的身份,洗涮东坡蒙受的生活上所受的“冤屈”,大概是莫砺锋写作此书时的最快意时刻吧。
正如莫砺锋自己所说,这本书是通俗读物,还是学术著作,他自己也说不清楚。我觉得当然应该算是通俗读物,首先题目就很通俗,表达了他不想太高深,扮出一副“读者勿近”的脸孔,因为他爱东坡,他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走近东坡、了解东坡、爱上东坡。那当然希望更多的人读到这本书,所以必须通俗。同时,通俗不代表浅薄,以莫砺锋教授的学识和文笔,他具有纵横捭阖和别开生面的能力,这本书分别从东坡的家庭、交游、弟子、敌人写起,写到东坡在朝廷、在地方官任上,写到了乌台诗案,写到了东坡在黄州、惠州、儋州,写了东坡与人生、与文艺,最后总结“永远的东坡”,非常别具一格。他写东坡的故事时生动,评东坡的人生时严谨,而无论是生动还是严谨,书中笔下都流淌着对东坡的敬仰和喜爱之情,饱涵着对偶像精神的憧憬与向往之意,这就是莫砺锋教授向偶像苏东坡的致敬之作。
 
 
读了东坡,当然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能孕育出这样一位千古文宗第一人的时代,究竟是怎样一个文采与发展交相辉映的朝代?应该是宋朝,果然是宋朝,也只能是宋朝!宋朝是中华文化最灿烂和文采风流的朝代,他上承秦汉雄风,中续盛世唐韵,下启明清风流,虽然一直给人积贫积弱的感觉,其时,周边一直有割据的政权和袭扰,比如西夏、辽金和后来的成吉思汗,最后甚至被迫南迁,成为偏居一隅的南宋,在如此仓皇动荡间,却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达到了中国封建士子文化的高峰。究其原因,正是当政者厌倦了五代的战火,刻意设计了“重文轻武”的制度,最终形成了大宋的儒雅气质。如果你要认真了解这种气质的来龙去脉,了解宋太祖赵匡胤“告别乱世”的努力,推动宋朝走进士大夫的黄金时代,详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关于变法和文章风骨的纷争,末了还想细究理学生成的来龙去脉和理学精神的传承发展,以及触摸“怒发冲冠”的豪情和“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义,那么《细读两宋朝三百年》值得一看。
 
 
偏安一隅的南宋选择了定都杭州,这无论如何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杭州就是一个温香软玉的城市,特别是“靖康之耻”尤在近前,怎么南宋君臣能在江南烟雨中迷失复仇大计呢?果然,当朝就有诗人林升不带脏字的指桑骂槐:“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可能是历史上最让人想不通的定都。《中国古都四千年》一书给了大家答案。原来南宋君臣本想定都南京,然金兵攻势实在太过猛烈,已经攻破扬州,直逼江南。除了历史上的吴越国,这一次算得上是杭州成为真正的都城。杭州没有辜负南宋君臣的信任,她以钱塘江潮的奔涌,和西湖山水的温婉,洗刷和抚慰了这个饱受惊吓和饱经沧桑的朝廷,命数150多年,成就了一个既温香软玉又风华绝代的朝代。
《中国古都四千年》是微信公众号“锦绣人文地理”的创作成果,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图文并茂,文已然很精彩,图则更加华丽,简直堪称一场知识与视觉的盛宴。书中以古都为切入点,选择了中国十大古都进行铺陈和叙事,其实中国大大小小的政权兴建的都城有200个之多,“十大都城”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争议性的命题。书的扉页上就引用了《吕氏春秋》的一句话:“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充分说明了选择政权选择都城的重要性,必为天下之中。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当不存疑,建都时都堪称当时的天下之中。郑州是夏商古都,没有比他更古的,安阳作为殷墟和甲骨文发现地,商和曹魏都以此为都,称之为古也算不负历史,大同则既是兵家要塞,又是佛教圣地,“天下大同”的理想,也勉强列入古都。
除此八个城市之外,以及上面杭州建都的偶然,我还不大能理解的就是成都。与杭州一样,成都也算偏安一隅,甚至在一个盆地里,从古到今都称蜀中。偏安一隅的城市,因为不去参与天下纷争,均以潇洒著称,书中称杭州是“中国最浪漫的城市”,称成都则是“中国最风流的城市”,似乎八斤八两,不相上下,都以闲适著称。成都又称“天府之都”,但这个都无论如何不是都城的都。书中说先后有十多个人物在成都建立政权,最有名的就是刘备建立的蜀汉吧?这些政权无一例外都是偏安一隅,从未统一过神州大地,也证明了我前面的判断,这是个闲适而适合生活的城市。然后成都有这个自信,从他的名字就看得出来,古蜀人一直以为就是中心和都城,所以借用西周建都“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且不管他,名字直接就叫成都了,可爱极了。
此书的封面宣传语写道:“一部中国古都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史。”书中提到的十大古都,大都还是现在中国的大城市,而且基本都是经济发达,风物秀美,人文鼎盛,不是有山,就是有水,最不济的也有很多出土的文物宝贝。这些都城其实就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西到长安,那里有八水之围,渭河冲击而成的关中平原成为秦统一天下的最强倚仗;北到燕京,那里有长城之雄,能征善战的帝王将自己作为防御外敌的第一线;南到金陵,这里有钟山之秀,虽然这是座悲情的城市,建都王朝大都短命,但并不妨碍他成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这个十字中轴上的古都,至今仍然生气勃勃。读此书时,常让我掩卷深思,中国的城市,都是那么的历史悠久而草木葱茏,恰如我们这个民族,饱经风霜而生生不息。
 
 
除以上这些书外,这个暑期我还购买和阅读了一本小众题材的历史书,《楚国兴亡史》。对,就是那个存在了800多年的楚国,在春秋战国史上举足轻重的楚国,却往往被历史学家一笔带过的楚国。这个楚国,最有名的君主是楚庄王,也是楚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正是他在晋楚争霸中实现了问鼎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也是楚国最高光的时刻。最有名的诗人是屈原,这个“常掩面以掩涕兮”的诗人其实是个改革家,在楚怀王时期,他继续吴起未完成的改革任务,意图让日益衰落的楚帝国重振雄风,与经历商鞅变法而愈发强大的秦朝决一死战,可惜时不我与,最终投身汨罗江,留下一代诗集《离骚》……世人皆知黄河是母亲河,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其实近数十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包括楚文化在内的长江文化,是中华文化同样重要的一个摇篮,与北方的黄河文化双峰并峙,二水同流,在文化程度上不相上下。
这个盛夏异乎寻常的热,女儿说很难想象,没有空调怎么度过这么高温的日子?我对她说,心静自然凉,可惜多少有些苍白无力。这个暑期书单,似乎可以帮我给出答案,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就能让人拥有静心的力量。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