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如太阳和明月
发布:2025-10-13 20:14 来源:长三角时讯


▲2002年6月18日,教育在线网站正式开通
爱阅公益:首先,再次恭喜您获得由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和爱阅公益基金会共同设立的IBBY-iRead爱阅人物奖。接到评委主席打来的电话时,您正在做什么?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的心情和感受吗?
朱永新:那天中午看到有一个国外的电话,我没有在意,以为打错了,就没有接。下午还是这个电话,马来西亚来的,接了以后才发现,是评委会主席的电话。当时我正在和妈妈、妹妹吃晚饭,就把这个好消息和他们分享了。
晚上8点30分,我准时通过网络收看视频直播。尽管事先已经知道结果,但是当评委会主席宣布获奖时,还是有点激动,因为这是国际儿童读物联盟第一次设立阅读人物奖,而且是中国的阅读公益组织支持设立的。我感觉到自己和团队20多年的努力很值得,也为中国人争得了荣誉。
爱阅公益:您研究并推动阅读和教育发展近30年,您觉得支持您持续投入和不断向前的动力是什么?
朱永新:是基于对阅读和教育的认识,我认为阅读是教育的基石。这个问题这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
第一,阅读的过程是精神发育的历程。我曾经写过一本书《我的阅读观》,在书中提出了我对阅读的观点: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特别是个人精神成长的历程。
精神成长历程来源很多,但人类那些最伟大的思想、最伟大的智慧,乃至于那些最伟大的价值藏在哪里?就在那些最伟大的书里。但这些书如果只是躺在你家书架上或学校图书馆里,其实跟你没什么关系,只有当你阅读的时候才会真正成为你的一部分,那时你才真正地拥有书中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没有被阅读的书,其实就是一堆废纸。书的生命,是阅读赋予的,激活的。
阅读的过程就是精神发育的过程。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去经历历史上和现实中发生的所有事件, 90%以上的知识来源于人所生存的时间、空间之外的东西,那就是靠阅读来获取,所以说阅读是整个精神成长最重要的历程。
第二,阅读能力是教育水平的标志。也就是说,人的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的阅读能力上。纵观世界上所有的考试评价,会发现阅读能力始终是评价个人教育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最基本要素。
我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中,十大行动之首就是营造书香校园。阅读对提升学习成绩有着全面的推进作用。我们新教育实验有5000多所实验学校,其中有40%在乡村。有大量的案例是很多乡村的学校通过让孩子们大量地阅读,学业水平超过了城里的学校。
第三,阅读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基础。全民阅读能够推进提升国民素质,是加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公平的最有效、最廉价、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就算书再贵,它和其他的投资相比还是很便宜的,现在这个硬件在乡村已经逐渐基本到位了。所以,要通过阅读的公平来促进社会的公平。
爱阅公益:您自己从小就喜欢阅读吗?父母对您有哪些影响?
朱永新:我的爸爸是一位老师。一开始,他在一所乡村学校教书,后来当了校长。他工作特别认真,曾经荣获过全国优秀教师奖。
爸爸给我最重要的礼物是早起的习惯。大概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爸爸每天都要做一件我很讨厌的事:清晨五点半,准时把我从床上拖起来练毛笔字。无论是酷热难熬的夏日,还是滴水成冰的冬天,都要我千篇一律地临摹柳公权帖。
我没能成为书法家,只是歪打正着,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早晨五点半左右,睁眼即起。直到如今,每天早晨五点左右,当人们还在梦中酣睡时,我已经挑灯早读了;当人们起床洗漱时,我已经工作了两个多小时。
妈妈则给了我另一个礼物。因为妈妈在政府招待所工作,小时候,我们兄妹三人就借住在她工作的单位里。妈妈既是所长,又是招待员,还是会计、出纳、清洁工,我们三兄妹是她的特别助理。
妈妈对人热情真诚,南来北往的客人都得到很好的款待,他们也就对我们兄妹三人特别好。在这个招待所里,我们还经常能够从客人那里品尝到不同风味的各地美食,读到他们随身携带的各种书籍。我们兄妹差不多是听百家音、吃百家食、看百家书长大。
正是因为这样,我训练出了一个新的本领——快速阅读。带着书的旅客,都愿意把书借给我读,但因为他们可能第二天就要出发,我必须连夜读完。阅读,尤其是快速阅读,成为了我的拿手好戏,也是妈妈送给我最宝贵的礼物。
爱阅公益:听说您大学进入江苏师范学院学习后,成天都泡在图书馆里,对您的影响很大。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自己的阅读史吗?
朱永新:与许多农村的孩子一样,我的童年基本没有什么阅读生活,家里也没有什么藏书。上小学以后,认识的字多了起来,就开始找书读。记不清从几岁开始,突然迷上了读书。而且一开始就与许多喜欢连环画的小伙伴不同,迷上的是厚厚的大书。那个时候,书非常稀少,又是在偏僻的乡村,找到的书大部分是没有封皮、没有结尾的残缺不全的书,但是我照样读得津津有味。虽然不知道书名,但是书中的情节还是强烈吸引着我。长大以后才大概知道,那些书是《林海雪原》《青春万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
同时,如刚才提到的,因为母亲的关系,我读到南来北往客人随身携带的好书。
进中学以后,读得最多的是《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诗词》,也开始阅读一些能够找到的文学杂志和诗歌,我对于诗歌有着天然的兴趣,记得还用毛笔抄录了一本无名的长诗,用笔记本摘录了许多描写人物与风景的片段。那个时候,与许多少年一样,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我,做起了作家梦,津津乐道地与班上的一位同学写诗唱和,用“过江”“过海”等笔名写了《车轮滚滚》等小说。
我真正的阅读是从大学开始的。我是恢复高考以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被录取在江苏师范学院的政史系。按照当时情况,如果没有意外,我毕业以后应该是一位中学政治或者历史老师。一开始也没有明确的读书目标,班上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有一些老三届的学生,学问好得让年轻的老师也自愧不如。我经常是看他们读什么书,自己就去借什么书。第一年的时候,看的最多的是《中国历代诗歌选》,从《诗经》、《陆游诗选》读到《龚自珍诗选》,再看普希金、雪莱、泰戈尔,也尝试背诵了一些古代诗词与现代诗歌,但是往往是随记随忘,只有一些名句名段有些印象。
第二年,是我阅读比较自觉的一年。我有一位同桌刘晓东,父亲做过教育部副部长,当时是一个省的省委副书记。他告诉我,从书上学习的东西,要比从老师那里要多得多。我们俩一起真正进入了图书的海洋。先是看历史书籍,《光荣与梦想》《第三帝国的兴亡》《世界通史》《中国通史》等,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再后来是读商务印书馆的那套西方名著译丛,从卢梭的《爱弥儿》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从福泽渝吉的《劝学篇》到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虽然许多著作并没有真正读懂,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但是那毕竟是精神充盈的岁月。
在读这些伟大的著作的同时,名人传记开始成为我的案头必备。林肯传、拿破仑传、罗斯福传、居里夫人传、马克思传、海伦·凯勒传…… 从每一个人物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成为我为自己充电的必修课。一直到今天,阅读名人传记,仍然是我经常的功课。
考虑到自己今后要做教师,从大二下学期开始,我有意识地阅读了许多教育学、心理学的著作。那个时候,基本上都是苏联的教科书,从凯洛夫的《教育学》到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的教育文集,看的最多是马卡连柯的《教育诗》,做了许多笔记。结果,在学校选择部分学生去上海师范大学进修教育学心理学的时候,这些笔记发挥了作用。我让系总支书记相信,我是真正地热爱教育学与心理学。
真正系统地阅读教育学、心理学著作,是在上海的两年。给我们开课的老师,都是大师级的人物,华东师范大学的陈桂生教授、邵瑞珍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的李伯黍教授、陈科美教授、燕国材教授、吴福元教授等。吴福元教授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等重要著作的翻译者,我们的心理学原著翻译课程,就是他手把手教的。燕国材教授,则把我带进了中国心理学历史的领域。这两年,我比较系统地阅读了中国古代经典,以及顾树森、毛礼锐、陈景磐等人的中国教育史著作。这为1990年完成近100万字的《中华教育思想研究——从远古到当代中国教育科学的成就与贡献》一书奠定了基础。
1997年底,我离开了大学的工作,到苏州市政府担任分管教育文化社会事业的副市长,我的读书范围更加广泛了。我为自己订阅了分管领域的主要报纸和刊物各一种,也开始阅读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一些书籍,《有效的管理者》《西方管理思想史》《一分钟经理》等,很长时间是我的案头书。
2002年,新教育实验正式启动。我的阅读生活有一部分与新教育实验的进展紧密地联系起来,与新教育共同体的阅读紧密结合起来了。读《从优秀到卓越》,我为新教育人写下了万余字的读书笔记《新教育,如何从优秀到卓越》,读《如何改变世界》,我对新教育实验的老师说:《我们,也可以改变世界》。
同年我和李镇西博士等还创办了教育在线网站。在那之后,读帖也成为我每天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每天清晨,打开电脑,到教育在线与老师们交流,看帖、留言、发帖,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时间,让我及时地了解教师的喜怒哀乐、所想所思,我的许多政协提案和人大建议案,都来自于老师们的故事和建议。
2007年底,我调民进中央担任专职副主席。角色的变化要求我的读书生活也要随之调整,因此,先后阅读了《大国的悲剧》《美国精神的封闭》《大趋势——2020年的世界》《货币战争》《大国的崛起》等一大批政治理论书籍。
根据自己的职业和兴趣,选择一些能够帮助自己成长和发展的书籍,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努力学会做的事情。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总有一些伴随着我们前行的书籍,这些书,就像一轮太阳或者夜晚的明月,让我们不再胆怯、不再孤单,坚定地行走着、跋涉着。
爱阅公益:您阅读了很多教育相关的著作,您自己的书中也经常提及其他教育家的思想。对您影响最大的教育家有哪些?
朱永新:应该是苏霍姆林斯基。当然,还有杜威、陶行知、叶圣陶、蒙台梭利。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苏霍姆林斯基和新教育实验都非常重视阅读,认为阅读是人的精神成长的重要基础,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事情。
第二,苏霍姆林斯基和新教育实验都非常重视教师的阅读,认为阅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
第三,苏霍姆林斯基和新教育实验都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认为是学生智慧发展和道德完善的主要途径。
第四,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新教育实验阅读观的思想来源之一,但新教育实验更加重视阅读的宏观价值,强调阅读对于民族和国家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发展了苏霍姆林斯基的阅读观。
第五,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阅读的实践主要是以帕夫雷什中学为基础进行的,具有系统性、严谨性和可操作性,而新教育实验关于阅读的实践是在全国多个实验学校展开的,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