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发布:2019-07-04 11:44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昨夜我宿在巫山之下,那满山猿猴,连梦里仿佛都是 和郑丽虹联合了苏州大学基础医学和生物科学学院宋学 它们的哀啼。 桃花漂浮在三月的绿水之上,我就是在这个 宏副教授等相关领域专家,带着一帮学生,开始了他们跋 时候下的瞿塘。 ” 山涉水之旅。 崇尚自然平衡与生态共享,联接人与自然最 大唐开元十四年,伟大的李白从白帝城悠悠荡荡过瞿 和谐之美,是“看见大山”的宗旨,他们以看见大山为纽带, 塘峡顺江而下,夜宿巫山,这段经历,用大白话就是如上文 将传统与创新、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更加有效的连接在 所描述。 一起,致力于在地形成“生生不息”自我造血的闭合系统。 然而打开巫山的正确方式,岂能如此地直白、浅薄? 要 所谓的看见大山,那么这个大山是什么? 郑丽虹所理 像李太白那样,说“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 桃花飞绿水, 解的看见大山,是生态科技和人文三座大山的组合。 他们 三月下瞿塘。 ”或者像杜工部那样,说“巫山巫峡气萧森”。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这三座大山,所以之后所有的工作都是 或者像苏东坡那样,说“今夜 巫山 真 个 好 ,花 未 落 ,酒 新 围绕这三座大山来做的。 中国人有一句古话叫仁者乐山, 篘”。 至于元稹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在 智者乐水。 从宏观的关心整个人类命运的角度来说他们是 中国历代写到巫山的诗词中,是封神之作。 在构建一个理想的家园,这个就是他们要造的梦,要实现 自 6000 年前的大溪文化穿越历史时空,历魏晋唐宋, 的理想。 巫山文脉如三峡江水一般亘古滔滔奔腾不息。 2019 年 5 月 人与自然依靠双手的力量不停地创造着奇迹。 我们从 20 日,一支团队溯江而上来到巫山,深入大山,平均每天休 大自然中获取的原料,通过创造服务生活。 我们依存于自 息不足 5 小时,白天翻山越岭,到处打听寻访着什么,而然,应该用最环保友善的方式回馈自然,使之循环持续,再 了晚上,却又兴奋得难以入睡,不停地讨论白天得到的重 度滋养我们的日常。 重庆酉阳项目是他们携手合作的第一 要线索和突然产生的灵感创意, 以及制定第二天的计划 个项目,称为看见大山第一季。 “看见大山”第二季走进安 …… 徽霍邱,在关注人文的同时也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 这个情节,像极了探宝电影里的经典桥段。 他们是来 持续性发展。 自长江下游古城苏州的一群师生。 他们在探寻什么? 又为 什么而欣喜若狂? 丁丁点点,那是生生不息的希望 到了第三季,他们来到了巫山,来到红色革命老区,用 跋山涉水,寻找精神的家园 自己行动“精准扶贫”。 那里不仅有美味的巫山烤鱼,更有 郑丽虹,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苏州大学非物质 丰厚的文化遗产与壮丽的山水风光。 绿水青山,秀色可餐, 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艺术史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家。 生态系统稳健持续。 苏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是国内最早的开展非 可是因为技术的缺乏,设计的落后,产业的薄弱,很多 物质文化研究专门机构之一。 非遗技艺比抢救性保护还难,个别非遗几乎名存实亡。 当 2018 年的一天,当时作为艺术学院同事的范炜焱偶和 时他们看到的都是什么样的现状呢? 当地政府部门给到他 郑丽虹聊起,他们是否可以为社会做更多一点事情? 郑丽 们名录的时候,他们非常的兴奋,因为名单很丰富。 可是当 虹特别支持他的这一想法,当即表态,他们可以一起来弄 他们实地考察的时候,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有些东西根本 一个项目。 最后他们一致把落脚点放在了扶贫两个字上。 就是名存实亡的。 从专业的互补性上来说,郑丽虹和范炜焱两个人是非常好 那么他们需要的文化元素从哪里来呢? 巫山这个地 的组合,因为范炜焱不但是一名大学教师,还是一名设计 方,他的城市文化,IP 到底是什么? 这就需要他们实地的挖 师,获得过意大利米兰国际家具展青年明日之星沙龙展评 掘。 挖掘又是从哪里开始挖掘呢? 他们在当地政府的帮助 审会大奖。 下找到当地的文化馆、博物馆,研究民俗的人士、专家,去 郑丽红是文化资源的采集者,范炜焱则是设计作品问。 找不到的他们根据田野调查线索走进当地百姓家里, 生产线,天作之合。 从中获得丁丁点点的线索中,再继续的深入实地去挖掘。 “看见大山”精准扶贫公益团队就这样成立了,范炜焱 面对这样的状况, 整个团队一行十多人却满腔热血,充满力量。 既然是要活化这些非遗的项目,那么就要重 业反育自然,以此形成“生生不息”的闭合系统,逐渐强 新注入人文的东西在里面。 扶贫义不容辞,但更重要的 大、兴盛、繁荣。 是做好他们专业的事情,然后通过专业的力量,慢慢把 “万里长征”刚刚才走完了第一步,因此我们本期的 效果一步步地引发出来。 专题,虽然用了煌煌数十个版面的篇幅,但依然怎么看 他们不但深入田野调查,还来到农贸市场,走进居 都像是一部大片的预告片———没有剧透, 却有无数悬 民家中,为寻找当地非遗的火种和希望,在这一片片山 念。听范炜焱说,今年下半年,如同“看见大山”第一季在 头与田野中,他们的脚步走到了很多当地人都没走到的 重庆酉阳挂牌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党建实践创新基地一 地方。 每天在路上的过程又非常的辛苦,因为山区路况 样,他们将在巫山挂牌成立苏州大学某某“党建基地”和 非常的不好,车子非常颠簸,人非常的受罪;和村民的沟 “文创基地”。此外他们将打造的一个用以展示当地非物 通,不但有方言上的障碍,还有沟通本身的问题,很多理 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扩展性文创作品的展示馆作为当 论和技术方面的东西,都太过专业了,要讲到他们听懂 地的文化交流传播中心, 以巫山的地标性建筑定位,也 必须转化成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即便是转化了,他们也 将盛大启幕。 届时,他们将首次展示“看见大山”第三季 不一定听得懂,因为根本就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素养。 的创作成果———基于巫山传统文化基因的近 80 个系 一把旧梭,一方老布,几只旧陶与篮筐,根据一份名 列、1000 多件文创类设计作品。 存实亡的非遗名单,他们依着不愿放弃的劲头,终于找 听起来很吓人———短短一个多月时间,20 多人师 寻到了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并定论这些快消亡的非遗 生团队, 能一下子推出如此巨量的多类别设计作品,确 技艺可以通过他们的力量再次复兴。 定不是天方夜谭么? 郑丽虹向我讲述了他们寻访当地土布织造手艺人 “是真的! ”郑丽虹说,“这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其 的经过,我产生了一种像是通过提取的 DNA 片段复活 实每天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地在工作,睡眠时间三五个小 了一类史前巨兽的科幻感。 “我们在去大溪文化遗址寻 时,有人说我们是一群疯子,我深以为然,不疯魔,不成 访陶艺线索的时候, 顺便打听是否还有会织布的老人, 活。 ” 竟然历经各种波折之后真的找到了,他是一个再过几天 这是第三季,巫山。范炜焱手上,已经累积了许多的 就满 100 岁的老爷爷,幸运的是这个老爷爷思维非常清 邀约,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内蒙古、新疆……“看见大 晰,记忆力也很好。老爷爷告诉我们,他年轻的时候织过 山”正以宽广的视野、深远的目光注目群山,“看见大山” 布。 这个老爷爷眼睛已经不太好了,他自己无法亲自操 也正在被群山看见。按照范炜焱和郑丽虹的构想,“看见 作,但是他指导别人操作织布,毫无问题。 ” 大山”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将努力溶入各方面的力量, 为他们的对象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看见大山,也被大山看见 从这方面来说, 依托于苏州大学这样的综合性大 “抢救非遗很不容易,但我们一直在坚持在行动,这 学,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当然,“学” 是文化工作者面对自己文化源头自发的一种敬畏之心 无止境,这里的“齐全”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的苏州大 与热爱之情。 如果没有一种炽热的情感,还有对这个事 学,不但有艺术学、设计学、文学、史学等文科专业,还有 业一种高度的认识,你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范炜焱 材料学、生物学等理工专业和前沿科研机构,更有医学、 说。 药学、农学(包括水产养殖、种植技术等)、环境学等专 这仅仅只是开始,他们绝不是一般课题组活项目组 业。 的自嗨。 那些设计者拿到他想要的设计成果,或研究者 这些多学科专业知识和成果的汇集,形成一股强大 拿到他想要的研究报告,之后哪管洪水滔天,这种做法 的合力,驰骋在大江南北的广阔天地,会长成什么样的 是这个团队所摒弃的。“看见大山”团队想的是能就地复 参天大树? 会长出什么样的辽阔森林? 将会结出什么样 兴这一门技艺,把它变成当地的一种产业,从而带动当 的丰硕果实? 地老百姓的脱贫致富,为他们提供造血的机制。 这才是 他们工作的真正内容。 是答案,而不是结果 在人类依恋自然,自然包容人类的过程中,这种号 那些已然或者将要被岁月封存的东西,还能重新进 子成为团结同伴共同向前的力量。这是巫山现存的唯一 入生活吗?“看见大山”是答案吗?在做采访计划之前,我 一种国家级非遗,龙骨坡抬工号子。 铿锵有力的节奏成 想到的第一个问题。 为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印记。“看见大山”的扶贫理念也 “是答案! ”郑丽虹说。 是遵循着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则:自然生态孕育 “是答案,但不是结果。”范炜焱说。不到生命终结的 生命,生命需要生养,生养依靠生计,生计造就生业,生 那天,便恒处过程之中。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