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之声化的昆曲评弹 重阳曲会 巴城开嗓
江南之声化的昆曲评弹
重阳曲会 巴城开嗓
盼着盼着,他来了。良辰美景,游园惊梦,那一支水袖好似绿水长,从老街石驳流进宫墙;那一声水磨腔仿佛有糯米香,溯流而上,在源头与你相遇,借一支昆曲,好好爱一场。作为“百戏之祖”昆曲源头的巴城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2020昆山巴城·重阳曲会开启了。
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百戏之祖”。巴城,正是昆曲的源头,千百年来,巴城在阳澄湖水的养育下,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与人文气息,除了伴水而居的生活作息,昆山腔,水磨调在巴城的老百姓,成为一种日常的吟诗与颂唱,昆曲雅韵的基因深深地烙印在巴城的生活方式之中。
自2015年首次举办以来,巴城重阳曲会已成为昆曲文化界的一件盛事,一个特色鲜明的品牌活动。今年的重阳节期间(10月24、25、26日),众多昆曲研究学者、昆曲表演艺术家以及海内外昆曲曲社的昆曲爱好者齐聚巴城,共同探究昆曲渊源研讨昆曲文化,弘扬中华瑰宝。
近年来,巴城持续推进“昆曲小镇”建设,传承发扬昆曲大美,力争向世人呈现一个富有原色文化魅力、充满蓬勃产业生机的“昆曲小镇”。
基于丰厚的文化滋养,昆曲在巴城缘起,文脉历千年而不断。无论是1200多年前创作“傀儡戏”,并在巴城传戏的唐代宫廷乐师黄幡绰,还是600多年前广邀天下文人行“玉山雅集”的元代文化大家顾阿瑛,或是400年前用“水磨腔”填词创作《浣纱记》的明代戏剧家巴城人梁辰鱼,都对昆曲文化从“昆腔前身—昆山腔—昆曲—昆剧”的华丽演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民间昆曲爱好者们的默默坚守,以及巴城镇党委政府对昆曲特色小镇的全力打造,则是一代代巴城人对昆曲的薪火相传。因此,2015年开始的重阳曲会是巴城“昆曲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而后的五年,是昆曲在巴城再绽芳华的五年,也是昆曲保护大旗迎风飘扬的五年。
昆曲产业氛围日渐浓厚的巴城老街,近年来吸引了昆曲酒业、水磨韵主题餐馆、龙云崌昆曲茶楼、粉墨宝贝主题店、拾画书吧等10多家昆曲产业企业进驻;集聚了杨守松工作室、倪小舟竹刻馆、俞玖林工作室、一旦有戏(顾卫英)工作室、巴城民歌馆、朱晞工作室、隐堂(郑培凯工作室)等8个名人工作室;建成了巴城历史文化展示中心、“昆曲长廊”、老街戏院等多个文化载体,融历史文化展示、昆曲文化传承、传统技艺保护和名人文化集聚为一体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万千浮华,坚守国粹。优秀传统文化是百姓的情感之源、力量之源和信心之源,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历史的文脉、社会各界的关心以及热心昆曲的“昆虫”支持,巴城打造昆曲特色小镇可谓水到渠成、大势所趋。
开幕式暨巴城版《浣纱记》首演
10月24日19:00
巴城文体活动中心
此次首演的巴城版《浣纱记》,经过剧本选编、三版修改、实地走访、演员上课、舞台排练、设备调试等一系列努力,93岁的顾笃璜、74岁的周志刚、75岁的顾再欣、80岁的薛年椿、78岁的杨守松,这五位平均年龄80岁的老人“各司其职”,终于把这出经典昆剧再次搬上舞台。
杨守松以原著为“本”,以范蠡和西施为主线,选编、叠加成“游春、选美、后访、分纱、泛湖”5折。“90%的唱词都出自原著,希望打造一个精致又不失传统,原汁原味的《浣纱记》。”
“会于巴城”——玉山雅集诗文书法篆刻展
10月25日开幕
老街书画苑
本次展出的书法篆刻作品,书写内容全部选自经典昆曲曲词,昆曲与书法创新交融,为市民们端上了一桌别样的文化盛宴。
2020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安徽折子戏巴城专场
10月25日
巴城文体活动中心
2020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时间为10月11日-11月21日,活动以“汇中国百戏,展戏曲新颜”为主题,组织来自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的116个戏曲剧种、129个剧目(折子戏),集中在昆山汇演。来自安徽省的各名家剧团悉数登场,为观众们带来折子戏组合。
计镇华、梁谷音昆曲小镇系列丛书首发
10月25日
老街戏院
郑培凯主编的《青山今古何时了——计镇华艺术传承记录》、《笑立春风倚画屏——梁谷音艺术传承记录》首发。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计镇华、梁谷音从艺多年的舞台经验总结与艺术传承记录。以口述实录的形式,融入艺术家对于学戏、演戏、教戏的体会与思考,以剧目折子为切入口,讲述昆曲文本的舞台呈现、唱腔身段等的传承演变,展现昆曲传承的源流脉络。
庭院实景《牡丹亭·游园惊梦》
10月25日
老街俞玖林工作室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到巴城,怎知昆曲之曼妙?当曼妙悠扬的水磨腔响起的时候,似回到了春色明媚的苏州园林。俞玖林工作室成立以来,不仅成为文人墨客雅集的优雅空间,是感知昆曲、学习昆曲、欣赏昆曲的极佳去处,也是我镇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昆曲艺术的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