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 夕

发布:2019-02-19 19:40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大年三十除夕之夜,是中国人一年中最精心准备,也是最具有仪式感的时刻。这一天,有归家的游子,有守候的父母,大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互相倾诉累积一年的思念,将所有的美好都变成喜庆。
这是一年中,中国人最后的匆忙。也是最有仪式化的时刻,除夕之夜,好像中国人一整年都是为此刻做准备。所有的美好,变成最喜庆的表达;所有的在意,变成一种仪式化。让“年”过的有“年味”,象征一年的兆头,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蒸蒸日上……中国人此时此刻,用最丰盈、最饱满、最外向表达累积一年的情感,让这次团聚变得更珍贵、更有意义。
除夕守岁,其实就是让年过去的告别之夜。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辞旧迎新,辞去一年里累积的不快乐不圆满,在出生之地,在最亲的人身边,按下重启键,开启一个崭新的明天,迎来红红火火、吉祥如意的一年。
除夕,又称大年夜,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一到大年三十,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联的规矩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巾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大门的对联内容是最重要的,内容最好是和我们的职业有关系,寓意吉祥的最好。对联的意义就是对来年一个美好的期望和祝愿,所以一定要看清楚内容,不要盲目的去贴。贴春联是个有讲究的活儿。上联要贴右边,下联贴左边,上下联的区分是根据尾字平仄,上仄下平,上联尾字的音调应该落在上声和去声,下联的尾字音调应该落在平声。
 
窗花的福气
在中国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窗花,是为了让过年的气氛更浓烈。大红色的窗花纸,贴在透明的玻璃上,阳光照进来,形成对来年的想象,透露出年味和欣喜,福字也好,花草鸟兽也好,阳光照射近来,打在屋里的地上家具上,形成倾斜的影子,祝福辛苦了一年的人们。
 
门神的秘密
门神来源于唐代,据说唐太宗李世民打下江山后,常常夜不能寐,便让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为他守门。但让真人守门却并非长久之计,于是后来,唐太宗用沉香安神,又把秦琼和尉迟恭画在门上,遂变成门神。
门神,是贴在房屋外面的大门上的,起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作用,防卫家宅,保一家平安。
如今画门神的只在极少数地区才有流传,更多的是以年画的形式出现,比如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河南朱仙镇年画等。通常门神的制作工艺很繁复,通过层层套色制成的年画,散发着手工艺的温度,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作品。
 
“福”字里的福气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贴福字,很多人都存在误解,民间也是以讹传讹,福字如果是贴在大门,是不能倒着贴的。福字要贴正,福正气正福气正的含义。而如果是在大门背后贴福字,则是可以倒着贴的,寓意是“福到家了”。中国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大扫除的讲究
打扫卫生,净宅驱赶晦气。除夕是最后一天,我们应该把家里家外都打扫一遍,只有干干净净的房屋,福禄寿星才会喜欢。扫屋子要从屋内往外少,比如从大门进入,最里面的屋子最先打扫,然后依次到大门口,再把垃圾全部拿出去丢到。到了大年初一,就不能再动扫把了,所以家里的扫把应该藏起来。
 
包饺子的欢喜
贴完所有春联、门神、福字、窗花,就应该包饺子了,一家人坐在一起,和面的和面,剁饺子馅的剁馅,图的就是一家人围坐一圈的氛围,把一年的祝福包到饺子里,常常有一些地方会把若干个硬币分别包进饺子里,代表着吃到的人吃到了好福气,未来一年都很顺心顺意。
 
年夜饭里的情味
除夕这一天对中华儿女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年夜饭,是人间最奢侈的情味,有的饭你吃的匆忙,那是为生活奔走的一日三餐;有的饭你吃的欢心,那是为家人团聚的一年一次。家里的一碗热汤、一碗饭香,都能让我们热泪盈眶。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祭祖的虔城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挂灯笼的彩头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压岁钱的传统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
 
爆竹喜庆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守岁的祈盼
一家人吃完饺子、吃完年夜饭,大家聚在一起,聊一聊过去一年的工作,聊一聊明年的希望……守岁迎新,看着《春晚》,聊聊家常,直到新年钟声响起,大家互道一声:新年好!这是所有中国人对“年”独有的期盼,期许来年福运满堂、平平安安,期许未来更美好的生活。
(图片来源于网络授权)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