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种提升
发布:2023-11-29 10:12 来源:长三角时讯

文/陈云芬
“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它改变你的容颜,丰富你的思想,提升你的逻辑谈吐,在学习上花的每一秒,都会沉淀将来更好的自己”。我喜欢阅读,每天休息前总免不了翻阅一本本书籍,这个习惯一直陪伴了我很多年。每读到一本好书都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与书对话,沉淀在我人生阅历的每个阶段。记得年少时,对我影响很深的一本书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带给我莫大的勇气和力量,不断地让我奋进。阅读一本好书,它胜过说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前进的思想,内化着我们的心灵!
时至今日,参加教学工作以来,读书对我来说就是一次次学习提升的过程,我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深深地知道“学是师之骨,德为师之魂,正人先正己,为师先为人”,只有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才会潜移默化地从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我而言,我觉得读书是一种自我的追求,每本书都有自己追求的价值。最近,我再次阅读了荣获茅盾文学奖的迟子建的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展现了鄂温克人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和顽强不屈的生存信念。全书以自述的形式和史诗般的语言吸引了我,当我徜徉在这本书里时,会让自己的情绪变得柔软而平和。鄂温克整个民族的生活都与驯鹿相依为命,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又备尝艰辛,字里行间有着满满的感动和曲折的故事情节。
我喜欢《额尔古纳河右岸》里的真实素然,随处净土的境遇,是一种文字与自然的融合,更是文字与心灵的交流。“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下,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叶被晒得弯了腰。” “我这一生见过多少座山,已经不记得了。在我眼中,额尔古纳尔河右岸的每一座山,都是闪烁在大地上的一颗星星。这些星星在春夏季节是绿色的,秋天是金黄色的,而到了冬天则是银白色的。我爱它们,它们跟人一样,也有自己的性格和体态。有的山矮小而圆润,像是一个个倒扣着的瓦盆,有的山挺拔而清秀地连绵在一起,看上去就像驯鹿伸出的美丽犄角。山上的树,在我眼中就是一团连着一团的血肉。” “雨停了,西边天上飘荡着几缕橘红的晚霞,如果说夕阳是一面金色的鼓的话,这些晚霞就是悠悠鼓声了”。这些都给我们的生活点上了前行的灯,指向前方的路,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生命。这些文字,再次阅读起来就像触摸着额尔古纳河右岸上的每一座山,感受着额尔古纳河右岸每一个变换的季节,绿地、河流、山川、星辰、月亮、阳光、驯鹿、兽皮、白桦树,甚至萨满跳神的舞步,线条简单的岩画,流水般的马蹄声,不仅展现出生命在静静地流淌,而且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民族都赋了自然的灵性,真真真切切,犹在耳畔!
在这本书里,我被纯真的善良感染着。《额尔古纳河右岸》里回荡着世间最可贵的东西,如萨满的博爱胸怀与自我牺牲的精神让人为之震撼。妮浩的行为与命运既让人强烈地感动,又让人为之深深地心痛,救活别人,就要付出自己的惨痛代价,身为萨满的妮浩却义无反顾地披上法衣去跳,当别人劝阻她时,她说,“我怎么能看着自己的孩子有难而不救?”她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这是怎样的一种大爱情怀?先后失去了四个孩子的她依然奋不顾身,无法做到见死不救。最后,她的小女儿贝尔娜因害怕死亡而逃走,直到妮浩临死也没见上最后一面。虽然萨满这个角色在小说中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但是作为萨满的妮浩也是一位善良的母亲,她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无奈,正如她的神歌所唱:“世上的白布口袋啊,你为什么不装粮食和肉干,偏偏要把我的百合花揉碎了,将我的黑桦树劈断了,装在你肮脏的口袋里啊!”“孩子啊,回来吧,你还没看到这个世界的光明,就向着黑暗去了,你的妈妈为你准备了皮手套,你的爸爸为你准备了滑雪板”。妮浩对马粪包善良的唤起和回归,都是让人感动的,每个人都是真实的,本真的东西都是难能可贵的,我想这也是鄂温克人的可爱之处,这正是作品的魅力所在,同时也影响着我们,拥有一个干净高贵的灵魂,需要富有爱心,心地善良,对待每一个生命秉持宽容与尊重。
同时,这本书里鄂温克人崇敬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活令我肃然起敬。“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的时光似乎是老人自述自己一生的沉静,就像瓦罗加对她低声吟唱的旋律一样,温柔而平和,“清晨的露珠湿眼睛,正午的阳光晒脊梁,黄昏的鹿铃最清凉”,对待跌宕起伏的人生的她是那么自然而静谧,我觉得她是幸福的,也许她的幸福感来自自然的恩赐,对自然心怀敬畏感激之心 ,他们生活不仅有人类,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都是他们敬畏的神灵,书中描写到“平时我们还常淋一些动物的油到火上,据说我们的祖先神喜欢闻香味。火中有神,所以我们不能往里面吐痰、洒水,不能朝里面扔那些不干净的东西。”食物也有灵魂,“我初来到人间的声音是乌鸦的叫声。不过,那不是真的乌鸦发出的叫声。由于猎到了熊,全乌力楞的人聚集在一起吃熊肉。我们崇拜熊,所以吃它的时候要像乌鸦一样呀呀呀地叫上一刻,要让熊的灵魂知道,不是人要吃它们的肉,而是乌鸦。”这些使我不仅看到了鄂温克人对自然的尊重和慰藉,而且看到了鄂温克人与自然的敬畏和相通。我在想,如果我们现代人对自然的索取就像他们一样常怀感激敬畏之心,与自然和谐共处,世间将是多么美好,我们也不会看到小说末尾的苍凉之感了。
主人翁对待生命的从容和豁达贯穿着小说的始终,充实着我的内心。“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渐稀薄了。他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那么多鲜活的生命,有的归于雷电,有的归于舞蹈,有的归于河流,但最终一切都归于自然。她叙述一生经历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犹如春风细语般柔和地与您交谈,让你感受到生命就像看惯草原上的春夏秋冬一样,来了去了,去了来了,自然永远是那么公平,不偏不倚,从容而豁达。当河流从希楞柱前悠悠地穿过,金色的阳光从清晨一直走到黄昏,一阵阵清新的风吹来,生命的归依与豁达平静得像一望无际的草原,只剩下温顺美丽的驯鹿在宽阔的草原上安静地啃着草。
读完后,文字的魅力犹如感受到一幅流动着的画卷那般美妙,品读的过程是在影响和提升自己的灵魂,一代影响着一代传承下去。因为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知识的渊博和内心的充实是我们不断提升的目标和教育学生的基石,让我们在读书中打开那扇纯净的窗户,做一个幸福的老师,引领和影响着孩子和我们一起在读书中丰富我们的心灵,在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作者:安徽省郎溪县建平中心小学 陈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