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恒古

发布:2022-02-15 11:12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大约50年前,还在读本科的李晓江和十来个同学半夜乘坐老式火车从上海站到苏州站下车,远远望着虎丘塔的方向步行前往。他们是来考察苏州古城传统建筑的,达到虎丘山门的时候才刚刚东方泛白,虎丘景区尚未开门。他们就靠在一户人家的院墙休息等待。此时这户人家的门“呀”地开了,早起的主人看到门口的这十来个年轻的大学生,立刻把他们全部请进屋去,把家里人悉数叫起,把床让给他们休息,并为他们准备了早饭,直到虎丘开门才让他们离去。

那是李晓江第一次结缘苏州的故事,素昧平生的一家人,感动了他50年。2022年2月9日,应邀参加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咨询会议的李晓江——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向记者们回忆了这段往事。

时光滚滚向前,城市依旧鲜活。漫步苏州这座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依然是旧时模样;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也大抵未改淳朴和善良。乃至他们的生活方式、习惯爱好,也能让你不自觉地联想到宋、明时代,苏州文人的风雅、倜傥。

今年是苏州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如果40年时间是一把标尺,那么它丈量着苏州城市发展的里程,亦见证了古城面貌的沧桑巨变。

 

在人类建筑史上,意大利以其独特的水城泽巷,新异建筑,百态水景闻名遐迩。而在威尼斯遥远的东方,也有一座水城,就是苏州。这座比威尼斯古老更多的水城,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其西隅太湖,东有淀山湖,北有昆承湖,依偎着阳澄湖,还有石湖、金鸡湖、独墅湖等如小儿在侧,纵横交错的湖泊河道更使得苏州的水运极为便利。

追溯既往,从公元前514年建城以来,苏州就成为江南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亦曾作为中国首富之城,繁盛无比,人间天堂之誉,未为过也。史学家顾颉刚说,“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物。”

苏州古城的位置至今未变,是全国唯一一座在原址上不曾变迁过的城市,时间是2500年,与宋代苏州《平江图》相对照,总体框架、骨干水系、路桥名胜基本一致,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以“水”为中心的城市规划思想和独特的水城风貌格局贯穿着整个苏州古城历史,至今仍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

古城之内,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厚。苏州是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精华集聚地,包括沧浪亭、环秀山庄、留园、耦园、狮子林、网师园、拙政园和艺圃8座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是最富有苏州特色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源,它融合建筑美、自然美、人文美为一体,在文化传承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价值。

另一项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的大运河(江南运河苏州段),流经苏州城区的包括苏州城区运河故道(山塘河、上塘河、环古城河),遗产点包括山塘历史文化街区、虎丘云岩寺塔、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全晋会馆、盘门段。

此外,苏州古城还有7处历史文化街区、26处保护地段、170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41处控保建筑、27处工业遗产、221处历史建筑、710处古井、76处古桥梁、23处古牌坊、11处古驳岸……

古城亦承载着极其丰富和灿烂的地方文化艺术,是吴地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生活精致的人间天堂。拥有6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作为表演艺术的昆曲,作为传统音乐的古琴,作为礼仪节庆活动的苏州端午习俗,作为传统织造技艺的苏州宋锦、苏州缂丝,以及作为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包括宋锦、缂丝在内的苏州工艺美术素负盛名,“苏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明代“吴中绝技”治玉、治犀、治嵌镶等名闻全国;此外红木雕刻、琢玉、民族乐器、制扇、戏剧服装等均以历史悠久、精细美观见长,苏州还是明清全国著名的金银首饰、铜铁器以及漆器加工中心。苏州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在明清时通过海外贸易向西传入欧洲,在上层社会刮起“中国风”,向东由长崎传入日本,深刻影响了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艺术,其大量采用桃花坞木刻年画表现手法,通过造型、题材、用色等方面的本土化再设计,形成独特艺术风格。

苏州古城,是苏州得天独厚的文化品牌,是苏州的城市特色和城市魅力所在,也是树立苏州城市形象的风景线和生命线。“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实践在全国起步最早”,走在全国前列。

建国以来,苏州就高度重视古城保护工作。一方面,政府机关、社会各界成立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合力保护古城,并编制《苏州市文化建设计划书》、《苏州市城市近期规划(1959)》加强战略引导;另一方面,开展园林抢救修复、文保建筑修缮改造、主要干道拓宽和改造等一系列工程,为全面保护苏州古城迈出关键的一步。这一系列保护工作,为古城成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奠定了基础。

1982年2月8日,苏州市成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城全面保护的肇始。在新思想、新体制带动下,苏州古城保护跳脱传统思维,以世界眼光实施战略选择。同时,在总体规划、“全面保护古城风貌”、改善古城居民生活条件等规划、思想的指导下,政府也积极尝试开展古城保护改造试点工作。

1986年,《苏州城市总体规划(1985-2000)》提出“保护古城、发展新区”,确定了苏州 “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积极建设现代化新区” 城市建设方针,要求打造成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苏州成为了全国唯一的一个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历史文化名城,确定了“一城两线三片”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提出“二个保持、一个保护、二个继承和发扬”总体策略,并提出古城居住人口合理控制容量为 25 万人左右;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和要求。

1988 年的“古宅新居”试点工程又作为街坊改造的起点,对 90 年代的古城保护工作起着先行示范作用。

1991年古城54个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出台,在古城容量研究的基础上,遵循历史,将古城区科学划分为54个大小不等的街坊。

1996年,苏州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东园西区,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1998年,“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内容上突出体现古城保护与更新的双重要求,延续历史的脉络。

2002年,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被确定为“十五”期间中心城市重点建设“十大工程”之一,使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先导试验性工程、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性修复工程也在同年启动。

2005年,平江历史街区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

从2011年开始,用三到四年时间基本解决了改厕问题,同时结合老宅子保护工程,对控制性文保建筑,采用整体搬迁实施原样修复。

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古城保护全面迈入新时代,苏州对古城保护的价值认识、思想内涵、保护对象、保护手法、工作路径、实施保障等均进行了创新性探索。苏州古城保护规划工作迈入了崭新、创新的新阶段。要求上,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建立文化自信;坚持高质量发展,以人为本,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并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在保护对象方面,要做到全域保护、全面保护,强化苏州“江南文化”核心地位,建设世界遗产典范城市,构建全域性、整体性的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保护历史真实载体、历史环境,全面保护、专业保护,合理利用、永续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在保护手法方面,强调微更新、微干预、微治理,先试点、再总结、后推广,循序渐进的活化利用。在工作路径,强调专家智库、名家助力,精英献策,社会力量参与。

2012年,苏州获称全国首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年成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院”。

2015年,苏州提出振兴“苏作”产业,同年成立古城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平江路活动基地亦正式启动。

2018年,《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苏州市古城墙保护条例》、《苏州市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办法》发布,同年开展架空线整治和入地三年行动、污水管网建设。

2019年,建立古城保护和管理大数据中心、全面普查保护对象、试点片区规划师制度。

2020年,古城保护信息平台上线。

经过不懈努力,苏州古城保护获得了世界级肯定,摘取了具有城市规划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李光耀世界城市奖”,成为全球第三个、亚洲第一个获该奖的城市。提名委员会主席马凯硕表示,苏州的领导人在城市规划方面着眼全局,并在规划早期就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苏州在经济发展和古城保护中成功获得了平衡,成为一个宜居且充满活力的城市,具有令人自豪的城市特色。苏州对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城市而言,都是一个值得学习的范本。

苏州的古城保护,实现了古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动态平衡。以“应保尽保”、“原真性”为理念,不断扩大保护范围和保护对象。古城内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从最初的1个增加到7个,保护面积由48.29公顷扩大至383.48公顷,占古城面积扩大至27.0%;建立了历史建筑体系,将民国建筑、工业遗产、学校建筑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的建筑纳入保护范畴,古城范围第一批历史建筑共计242处。

在总体规划、名城规划的战略引导下,古城始终重视和严格控制古城整体格局保护和特色塑造,古城内建筑高度、体量、色彩、周边环境以及北寺塔、瑞光寺塔、双塔以及虎丘塔之间的视觉廊道都得到整体控制和重点引导,部分历史河道,城墙及城门得以修复、恢复,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得以延续弘扬。

苏州于古城保护实践中,积累、总结了不少可供国际借鉴的丰富经验,形成了独具一格、实施有效的古城保护范式和苏州经验。

首先,规划引领,搭建系统的保护体系。在宏观层面,大局入手、整体谋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古城保护原则始终贯彻其中,且都体现出整体保护理念,以保证古城保护的整体布局,极具前瞻性。根据片区功能性设施建设要求,划定核心保护范围,提出建设控制要求,调优用地性质和指标,引入促进古城保护、文化传承、交通疏解、环境提升的功能,指导片区格局肌理、建筑风貌的保护和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在中观层面,一脉相承,持续完善。2007版《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保护层次上更加清晰,在保护措施上强调了文化遗存的全面保护与利用。2013版《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确定了保护、利用和发展并举的名城观和全面、立体的保护策略。在空间保护层次上更加清晰,在保护措施上强调文化遗存的全面保护与利用。在微观层面,全面覆盖,重点突出。在全国率先开展古城54个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分街坊进行整体保护和更新。最终,经过三轮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有效控制了古城各街坊的风貌保护和有机更新。

其次,应保尽保,进行全面全要素的保护。保护对象不断丰富,保护对象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大方面,还将革命文物、水文化遗产、百年老校及校园历史遗存、历史环境要素等纳入保护要素。管控要求不断完善,在名城保护规划的引导下,古城内的建筑高度、景观视线走廊、建筑色彩等各项保护与风貌管控内容在《苏州市城乡规划若干强制性内容的规定》中予以明确。

第三,以点带面,探索渐进式更新范式。注重实践创新,使古城保护稳步推进,如对建筑、桥梁等一系列物质遗产进行分类保护;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的、重点进行了基础设施完善和公共空间环境整治;维护原有社会结构;激活并传承传统文化;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循序渐进、持续整治”的模式。汇集多方智慧,创新更新工作范式,如开展古城保护更新总体策划国际竞赛;汇集院士大咖、设计精英等共同智慧,推动城市价值与知名度的提升;打造“江南文化”核心品牌;开展古城复兴建筑设计工作营、古城地下空间深化提升研究工作营、古城更新政策与路径研究工作营等工作,借助专家团队和设计团队的力量,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精品工程。

第四,以用促保,保护与发展相互促进。以多样化利用活化古建老宅,保护利用对象里既有各级文保单位、控保建筑,也有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原功能既有民居,也有公共建筑,在精心保护修缮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活化利用方式,发展为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共用途,以及酒店、剧场、办公用房等商业用途。为促进古城保护、助推文商旅融合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最后,以人为本,营造宜居的人民古城。改善居住条件,如80年代的“古宅新居”工程、90年代的“解危安居”工程、桐芳巷小区改造项目、2010年启动的改厕工程、2014年完成的公房解危、”十三五”老旧小区改造等不同阶段民生工程,普遍、有效地改善了古城居民居住条件。注重环境整治,如开展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和“净美街巷·百日奋战”整治行动等。优化道路交通,大力构建公交系统;强化基础设施,加强综合管廊建设建设。

新时期、新阶段,需要进一步应保尽保、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的关系,在保护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仍能保持其历史个性及其风貌,并富有创造性地留传给后代,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放眼未来,这座城市将哺育一代又一代乃至无穷多代的居民,每个人都只是短暂的居留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教授希望再过2500年后还能看到苏州。对于城市的生命而言,虽长,却非不可能。那时候的“王凯”,所看到的城市,会不会熟悉而陌生?那些“熟悉”的元素,是不是2500年前的21世纪种下的,是不是5000年前的公元前5世纪孕育的?

姑且把目光拉近吧,放到视距之内,下一个40年,苏州古城会是什么样子?按照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党工委书记、姑苏区委书记方文浜的描述,彼时的姑苏,当是“诗与当下”兼具的人间天堂,有历史的烟水气,有人间的烟火气,人皆“食四时之鲜、居园林之秀、听昆曲之雅、用苏工之美”,“居者自豪、来者依恋、闻者向往”。

——宛如当下的样子。守护者所守护的,是她本初的美丽,也是自己的初心。

如果古城会说话,大约也会笃定地说:“还是老样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