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是你的江南?
					发布:2019-09-04 16:10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曾经,江南是诗。
	居江南,便“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未老莫
	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菩萨蛮》)。
	刚离开便会想念,“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
	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
	想念入了骨,便要拜托朋友,“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
	南春色一枝梅”(舒亶《虞美人》)。
	曾经,江南也是画。
	家喻户晓的《富春山居图》《千里江山图》,将江南山水之
	精华集于尺寸之间。 正所谓“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远山
	长,云山乱,晓山青”(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
	诗情画意之外, 江南还是人人为之向往的花柳繁华地,
	温柔富贵乡,有三秋桂子,有十里荷花。 所谓“铁马秋风塞北,
	杏花春雨江南”。 可以说江南就是中国人心目中最富有诗意
	的生活区域,也是隋唐以后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
	哪个是你的江南?
	一个细雨蒙蒙的天气,一个水乡的清秀姑娘撑一把油纸
	伞缓缓走在一座座桥上,远远望去,好像自己生活在水墨画
	中一般,大家都能构想出这样的江南图景。
	但如果问一句:“江南到底在哪里? ”却又很难说出一个
	具体的范围。 从地理意义上来理解,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意
	思。 这是一个与“中原”、“江北”等相对应的地域名,大体上所
	指的是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吴越地带。
	受长江和太湖流域等水体的滋润, 这一带水土肥沃,百
	姓生活富裕,成为宜居的天堂。
	自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为避让王
	位,而来到今天的吴地无锡,就开始了对江南文化的开发。 之
	后经过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宋靖康之乱等历史上发生
	的多次战乱之后,大量北人南渡,对江南文化的营造产生了
	巨大影响。
	在唐朝时,设置过江南道。 但这个江南道很大,包含现在
	江苏,安徽,浙江,上海,江西,福建等部分地区。 许多人不知
	道,明朝时甚至还有一个“江南省”的存在———辖下包含现在
	的江苏和安徽,到了康熙年间,由于江南省过于庞大和富庶,
	牵扯利益太多,于是被分解成了两部分,即现在的江苏和安
	徽。
	江苏名字来源于南京的江宁和苏州,各取一字,于是有
	了江苏。 安徽的名字来源于安庆和徽州,各取一字,然后有了
	安徽。
	无论是晋时山水诗的创始人谢灵运、天下第一行书的作
	者王羲之,还是南宋建都杭州,这些人或事都让秀气的江南,
	从此不但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气,也笼罩上了重重的王气。 文
	人本就是有着一颗文艺的心,这样的思想使他们喜欢的东西
	都是拥有超脱灵魂的东西。 江南属于水乡,生活在水乡,连思
	想应该也会变得温柔起来。
	然而,江南又仅仅是长江以南吗? 唐人杜牧《遣怀》写道: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
	青楼薄幸名。 ”这里的江南指的是扬州,可扬州却在长江的北
	面。
	南方看扬州是北方,北方看扬州是南方。 扬州从方言,到
	饮食,到建筑,尽是南北交界的特征。 瘦西湖的五亭桥,是北
	方样子的桥洞,上面却是典型南方廊桥的特征。 连扬州街头
	的小院,也多了几分京城四合院的元素,却又保持了南方门
	庭的精致雕刻。 在唐朝之后,扬州就逐渐成为江南地区的重
	镇,特别是明清时,其地位不亚于今天的上海。 所以,才有了
	那句话: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所以,历史走到今天,中国人印象里的“江南”,不仅仅是
	地理上的长江以南,更是穿越了历史,带有时间轴的文化意
	义上的“江南”。 从徽州的山林,白墙,灰瓦,到秦淮河畔的灯
	火,歌舞,繁华;从太湖的烟波,浩渺,人家,到桃花坞里的胭
	脂,粉黛,桂花;江南的概念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终极追求:
	天堂情结, 江南是每个人都构想过的一个梦幻的栖息
	地———有一方小小的院落,院落中有一个不大的池塘,门外
	便是孩童间的欢声笑语,再望细雨中的孤影,正是你梦中的
	那个姑娘。
	江南还是那个江南吗?
	然而时至今日,诗情画意、小桥流水,已然无法概括江南
	的全部。 我们不禁要问,江南还是那个江南吗?
	江南,确实变了。 今天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是一个以长三
	角城市群为代表,即便千百年过去生命力却依然旺盛的“现
	代江南”。
	这里,虽然仅是全国 2.2%的土地,却集中了全国 11%的 人口,楼宇参差密布,铺满整个地表。 也是在这 2.2%的土地
	上,产生了全国近 20%的 GDP,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
	常州、宁波、绍兴、南通、嘉兴、镇江等十余个现代都市在这里
	连接成片,放眼全国可谓独一无二。
	城市乡镇之间,道路交错纵横、四通八达,公路网密度在
	全国名列前茅。 国家高铁规划中的“四纵四横”,近一半都经
	过或由长三角发出;内河航道更是长达 13000 千米,占全国通
	航总里程的 12%。人口密集、交通便利,让这里也成为了,中国
	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区域,全国百强县(市)里面,有 43 个位于
	江浙两省。 规模庞大的园区,井然有序的厂房,在这里俯仰皆
	是。
	而在整个长三角城市群中, 上海是当之无愧的龙头,这
	座以 3 万亿 GDP 领跑全国的大都会, 是中国浪潮奔腾的金
	融中心,也是首屈一指的消费天堂。 在财富中心陆家嘴,摩天
	大楼高耸入云,如同一片真正的钢铁森林。 以城市为“心脏”,
	交通网络如同密布的 “血管”, 向全国甚至全球各地辐射蔓
	延。 从上海港出发,航线可连接全球 500 多个港口,货物吞吐
	量位居世界第一,是我国大陆航线最多、最密、覆盖最广的第
	一大港。 高楼大厦之外,上海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业城市,
	大至重型装备的制造基地,小到生活用品的制造工厂,都在
	此聚集成群。
	发达的交通和物流体系,更让长三角大多数地区都被赋
	予了强大的工业基因。 在广阔的太湖腹地,是庞大的苏锡常
	工业集群。 其中苏州工业园区, 仅 2018 年的生产总值就达
	2570 亿元,连续三年登上中国经济开发区榜首,甚至堪与一
	些省会城市比肩。 园区内除了传统工业,更多的是纳米技术、
	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其比例达到 70%以上,
	是名副其实的创新之城。
	从太湖周边再向外扩展,是地处长江之滨的南京,这里
	不仅是重要的制造业中心, 也是仅次于上海的区域商贸中
	心。 在面积不足 0.3 平方千米的新街口,商业用地面积达到土
	地面积的 4 倍,每年的消费额更是占到整个南京市的近 20%,
	如同一个繁华的“垂直空间”。
	杭州,则是在西子湖畔崛起的一座“互联网之城”,从一
	部手机就可解决的公共交通,到中国首家无人超市,再到率
	先打造的 5G 之城,可谓在信息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经济发达,工业繁荣,科技前沿。 这 2.2%的土地几乎在各
	个方面都走在了现代化的前列,但当我们透过城市森林的缝
	隙,却又不难发现,一个依旧古朴的江南。
	江南依然是那个江南
	江南的传统文化中最有形的符号,莫过于建筑。 在工业
	强盛的苏州, 保留下来的古建筑达 487 处之多, 不仅数量众
	多,建筑状况也依然良好,不论是宋代的古塔,还是明代的古
	寺,基本都能维持原貌,呈现于千百年后的世人眼前。
	当建筑与“山水”融合,便诞生了亭台水榭、曲径通幽的
	江南园林,在全国近 300 个古典园林中,有超过 120 个分布于
	此,占比超过 40%,苏州更以 44 个园林数量位列第一。通过修
	缮与适当的改造,这些园林将人们带入了一个粉墙黛瓦的古
	老时空。
	从建筑到园林,再到一条河、一条街,传统的建筑文化在
	这里也实现了从点到线的扩展。 河中是往来如梭的游船,街
	上是摩肩接踵的人潮,每当夜幕降临时,尽是灯火辉煌处。
	即便城市规模日益庞大, 但整座古城依然被完整保留,
	新城环绕在古城之外有如众星拱月,古城之内,建筑标准格
	外严格,高度不可阻挡传统风光的视野,整体风格也要与传
	统建筑相符。
	古城之外更广阔的空间中,则是星罗棋布的古镇。 纵观
	中国现存古镇,江、浙两省独占近 1/3。 古镇的青砖黛瓦之下,
	亦能窥见江南文化的掠影,从街边的评弹、戏曲,到坊间的书
	画、乐器、饮食,以及传承至今的手工艺,大量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在此保留、在此呈现。
	而院落街巷间,更不乏仍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时代变
	迁下的古镇命运,他们既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 不仅如此,
	也正是江南的“人”,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生命,人们开垦
	农田、建造工程、建设城市,打造了一个现代版的山水江南。
	山水人文交融,今古新旧江南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 江南都堪称是一场江河湖海的盛
	宴。 只不过现代江南的江河湖海,已无法脱离人类文明而单
	独存在。
	在曲折的海湾沿岸,曾经临海而建的渔村升级为依山傍
	海的城镇,代替摇橹和双桨的是汽笛和引擎。 更多时候,人们
	已不再“靠天吃饭”。 舟山群岛,是中国第一大群岛,这里不仅
	有泊满万吨巨轮的宁波-舟山港, 更坐落着中国最大的舟山
	渔场。 深蓝的海面上遍布海水养殖的网箱,鱼、虾、蟹、贝,从
	这里走向万千中国人的餐桌。 大陆和岛屿被钢筋水泥紧密相
	连,怒涛霜雪犹在,已不见天堑无涯。
	舟山北部的杭州湾,则是钱塘江入海之处,杭州湾大桥在
	广袤无垠的海面上横空出世,全长 36 千米,跨越南北两岸,如
	同海面上的钢铁巨龙。
	海岸边的滩涂、湿地,又有数千亩的生态保育区。 这里仅
	鸟类就有 200 余种,其中不乏多个珍稀物种。其它动植物更是
	多达 550 余种。 在此之上,人们建起邻近城市的湿地公园,大
	片的绿地净化空气,水库则成为城市用水的来源之一。
	而离开海岸线,江南的河湖则逐渐铺展在眼前。 位于长
	三角中心的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丰富的鱼类资源让
	其成为至关重要的淡水渔业基地。 其周边土地肥沃,粮食格
	外高产,如今更是遍布大大小小的鱼塘,水中养鱼、岸边植
	桑。
	太湖流域还是中国水面最多、 河道最密集的区域,3.6 万
	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河道长度超过 12 万千米。
	除了太湖以外,天目湖、阳澄湖等大小湖泊共有 1000 余
	个。 河湖之畔山水如画,自古以来便是引人入胜之地。
	另一个重要元素则是山。 江南的低山丘陵是一道格外引
	人注目的风景。 而在浙江省,山地面积更是占比 70%以上。 为
	了拥有更多耕地,收获更多粮食,人们在山坡上开垦梯田,发
	展立体农业,也让青山之上,增添了别具一格的纹理。
	丘陵也是种植茶树的极佳环境。 江浙两省的茶园面积共
	有 200 余万亩,茶叶产量占全国的 20%。
	山与人相互依存,或是环抱村落,或是“包围”城市,让江
	南地区的许多城镇,拥有可观的森林覆盖率。
	当然,最原始的山林依然存在。 横亘在浙江西北的天目
	山,被称为浙西山地之祖,这里山高林深,在多雨的江南时常
	云雾缭绕。 这里也是国家级的禁伐区,森林覆盖率高达 98%,
	粗壮的树干常要 3-5 人才能环抱, 被赞为 “大树华盖闻九
	州”。
	而位于天目山余脉的湖州安吉,尤以中国大竹海最为闻
	名遐迩, 这里的竹林面积超过 100 万亩, 竹子的覆盖率达
	34%,人们用竹、食竹、画竹、赏竹,形成山林之间的独特文化。
	今日之江南,它是水天清、山如屏的东南形胜地,是千年
	风流、历史悠久的金陵帝王州,也是车水马龙、玉宇琼楼的市
	井红尘地。 现代和传统并存,文明与自然同在,山水人文交
	会,今古新旧并存,这就是真正的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