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爹正传

发布:2019-02-27 13:14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1
每个男孩子心中,都会有一个英雄与侠义的化身。 每个
熊孩子的意识里,都有舞枪弄棒的情节。 而对于出生于河南
嵩山少林寺附近的熊孩子来说, 功夫梦应该是他们与生俱
来、挥之不去的崇拜与向往了。
故事开始的时间向前推进到上世纪的 80 年代后期,刚刚
七八岁的熊孩子刘刚心中那团朦朦胧胧的功夫之火,被点燃
于常常被大孩子们欺负的“凄惨”遭遇。
那时候的河南,尤其是登封或周边的地区,以少林寺为
圆心的辐射半径内,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小学初中的校园,几
乎每天都在上演身强者欺凌弱小者的“故事”,许多的孩子都
是这样过来的,欺负别人,或者被别人欺负。 “尚武”,可以大
比例地概括那些孩子的成长历程。
离登封县城二三十公里,离少林寺三四十公里,刘刚家
的庄子里住着一位老人,刘刚得叫他干爷爷,因为他是刘刚
父亲的干爸。 这位老人叫郝释斋,他是真正的少林寺一代宗
师、被称为“少林活拳谱”。
顽劣然而因为身体瘦小而常常被欺负的刘刚,有一天终
于忍无可忍,去找了干爷爷要求拜师学功夫。
“你为什么要学功夫啊? ”郝释斋问他。
“等我学会了少林功夫, 我就能把他们一个一个全都打
趴下! ”刘刚说。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他们打趴下。
“那我可不能教你功夫。 你要记着,武术不是用来欺负人
的,也不是用来把不服你的人打趴下的。 你什么时候明白了
这个道理,什么时候才能学习功夫。 ”
冷冷的冰雨在刘刚幼小的心里胡乱地拍。 在干爷爷这里
学不成功夫, 但是功夫之火在他的心里却没有就此熄灭,慢
慢的憋着,在内心深处越憋越大,终于有一天彻底压抑不住
了。
那已经是初二了。 母亲把新学期的学费交到刘刚手里,
临走还不忘嘱咐一声:“知道你不想去上学,但是好歹你把这
初二初三念完,拿个毕业证书,到时候你想学啥你学啥,我和
你爹都不会拦你。 ”
嘴上答应着,身体却拒绝走向学校的大门。 坐上破旧的
三轮载客车,沿着颠簸的土路,生平第一次到了登封县城。 双
手颤抖地捧出全部的学费,声音更加地颤抖:“你让我先在这
学着,等学费不够了,我再回家要去,现在我不能回去,我爹
会打死我的。 ”
某武校的招生老师知道他是本县的孩子,也就略显“无
奈”地收下了他。 自此以后,刘刚总算是如愿走上了“弃文从
武”的道路。 而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刘刚父母都是蒙在鼓里
的。 初中的学校是寄宿制,学生们只在每周末回家一次。 只要
在周末时候按时回家,便没有破绽。
过了几个月,武校的学费用完了,刘刚这才不得不向母
亲交代。 “妈,要交学费了! ”
“啥? ”
震惊、愤怒,然而没什么用,事情已经发生了,也就只好
由着刘刚,只是千叮咛万嘱咐,既然学了,就认真学好吧。 刘
刚当时尽管瘦弱,却比武校的其他孩子都勤奋、吃苦,别人休
息的时间,他都在加练。
干爷爷郝释斋也是看在眼里。 把刘刚叫过去看他打了一
套拳,觉得这孩子不错。 于是刘刚在入武校学习了一年有余
的时候,郝释
斋 找 到 了 少
林寺的方丈,
把 刘 刚 领 进 了 少
林寺, 拜了方丈为
师。 自此,刘刚开启
了少林寺的生活。
在 少 林 寺 , 刘
刚开始用刻苦努力
兑 现 自 己 的 禀 赋 ,
练 成 了 一 身 好 功
夫, 单掌能开 七块
砖, 并有一个头开
钢 板 的 硬 气 功 绝
活,1993 年,他成为进入少林寺武僧团的第一批武僧。 他在跟
随少林寺武僧团国内外表演的时候,“头开钢板” 大受欢迎,
很多时候作为压轴表演节目。 再后来,他成了武僧团的一名
教练、及可以独立带团出访的领队,“少林功夫梦”进入到高
潮。
那时,总有慕名而来求艺的少年,因不得“缘”陷入困境。
1994 年夏天,晚饭后,刘刚在去少林寺塔林的路上,看见路边
墙角里蹲着个孩子,脏得像个叫花子,刘刚忙把他接回屋,泡
了面给孩子吃,又给孩子换身干净衣服。 孩子 11 岁,江苏人,
因和家人怄气,就偷拿了钱来少林寺拜师学艺,孰料师没拜
成,钱却花完了,已两天没有吃饭。
刘刚送孩子回家,并给了 400 元钱。 事后,他突然感觉这
样做比做别的事都开心,他很享受这种感觉。
功夫爹正传
文/且久者 摄/朱桂根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莱昂纳德·科恩
9/江南都市/
特刊 社区版
2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时间不觉到了 1999。
十年的少林寺学武、弘武生涯,不算长,也不算短,不算
平淡,也并非荡气回肠。 不断地有人进入武僧团,有人离开武
僧团。 刘刚渐渐从新人变成老人,从成员变成教练,慢慢从团
体表演变成压轴担当,从跟班再到领队。 视野开阔了,人却寂
寞了。 怪只怪,红尘烟火太美好,才 20 岁不到的心,总是不甘
的。
一个出去开办武校的师兄,请刘刚去看看。 青少年中间
对少林功夫是极崇拜和向往的,登封以少林为招牌的武校正
是在那个时候达到一个高峰,全县竟有一二百家。 许多懵懂
的男孩子,一言不合就离家出走跑到了嵩山,想“出家”的也
有,想学功夫的也有。
师兄的武校招生情况极好,孩子们的吼声整齐地在空气
里哼哼哈嘿,身影在操场上上下翻飞。 刘刚不禁回想起当年
自己在武校的那些日子。
“师兄,生意这么好,一年得赚不少钱吧? ”
也就是这不经意的一问。 师兄顾左右而言他,没有直接
回答刘刚。 但从师兄志得意满的表情里,刘刚得出了答案。 答
案在脑中乱走,在心里掀起波澜。
回到少林寺,刘刚找到师父释永信。 世界那么大,他想出
去试试看。 释永信没有加以阻拦,毕竟,这样的事已发生太
多,一切皆由缘定。
适逢招生季。 城里寻一块场地,只要有一排房屋加一个
大院子就可以。 挂一块牌子,门口摆一套招生的桌椅。 少林寺
武僧团出身,那是金字招牌。 武僧团练功服一穿,真功夫一
亮,立刻征服全场。 报名的孩子潮涌一般。 刘刚至今都很清楚
地记得,那一年他总共收了 183 个学生,学费加生活费从几千
到 1 万多不等,总共是 90 多万元的收入。
刘刚每天都有心花怒放的感觉。 招几个老师教练,明年
多做一些宣传,扩大规模,收入还不得蹭蹭飞涨几倍? 然而并
不是那么容易招到老师教练,就像他自己不愿意在师兄的武
校当教练一样,刘刚的师兄弟也没人愿意到他的武校来为他
打工。 有那么小半年的时间,刘刚都是自己一个人带这些孩
子训练。
然而,枯燥而苦重的教学生活让他烦躁,183 个学生的管
理也是个大麻烦,经常有些孩子会让他怒火中烧。 怎么办呢?
刘刚的办法也是“简单”,既然管不了,那就不管了呗。 显
赫的武僧团金牌领队头衔,结交的朋友自然是很多的。 年轻
的心总是飞扬的,总是在天上飘着的。 既然赚了钱,生活质
量、娱乐应酬必然是免不了的。
私家车一定要开起来,在朋友面前也有面子。 学校招生
“开门后”后,先是买了一辆桑塔纳 2000 型,不久就换了一辆
“高端大气”本田奥德赛商务车,走遍全国。
阔的时候,一掷千金的事儿,频频干过。 呼朋引伴每天下
馆子,高兴了,开车到北京、上海转两天当度假了。
办学教学是一个良心活,当你心不在焉的时候,事情便
变了味,走了形。 刘刚在学校现场教的时候自然是有板有眼
的,然而常常只是一个电话,有着朋友们的现场邀约,刘刚便
招架不住,一组动作练完,便交待孩子们:你们今天就照着这
个动作练,把它练熟了,明天我要检查。 然后,便是孩子们“自
习”的时间,便是自己放飞自我的时间。
招了几个老师教练之后, 刘刚的时间就更加的自由了,
更少时间放在学校和学生身上。 潇洒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
到第二年招生季的时候, 刘刚开始品尝潇洒之后的代价,招
生任务的惨淡来得是如此迅猛,然而却没有打醒那个沉醉的
人。 教学口碑不好,少林寺武僧团的红利用光,学生和家长便
不会再买单。 人不但没有增多,反而比第一年少了许多。
这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招生年复一年惨淡,学费收
入日渐捉襟见肘, 老本渐渐赔光,2002 年,“生活一下回到 4
年前”,奥德赛又换回了桑塔纳 2000 型二手车;次年,嫌桑塔
纳 2000 “太费油”, 换了辆二手的长安之星,“省油, 拉人还
多”。
学生,还剩了二三十个,这其中,还有十来个是不收学费
的。
不收学费? 是的,有的孩子刚来的时候有学费,但是因为
家贫, 父母渐渐减少乃至最终断了学费的供给, 跟刘刚说:
“实在没钱了,如果不行,那就让他退学吧,有一把子力气了,
回家种地去。 ”刘刚不忍,把孩子留下了。
还有的朋友、师兄弟加塞近来的。 “师兄,这个孩子是我
哥哥家的,哥哥去世了,嫂子又嫁人了,这孩子就只能是我带
着,现在我进了少林寺,总不能带着孩子啊! 你看能不能把他
放在这边跟你学点功夫? ”刘刚一想,都是兄弟,还能说什么
呢? 留下吧,至于学费,再说吧。
还有几个是实实在在的孤儿,都是孩子的近亲长辈如爷
奶伯婶在带,孩子不堪管理,爷奶伯婶不堪负担,就送过来
了,也许开始的时候会给一点学费,后来就慢慢地断了学费。
刘刚已记不清第一个不收学费的孩子是哪一个了,因为实在
太多了。 学校办的好的时候,“膨胀”的刘刚是完全不在乎钱
的,很多的孩子只要讲出家庭困难的理由,刘刚是能减则减,
能免则免。
3
“师兄好! ”
时隔三四年之久,刘刚又一次来到师兄的武校。
“哟,刚哥,好久不见你,发了财把兄弟都忘记了吧? 听说
你武校办得不错啊! ”
“瞧你说的,师兄,”刘刚一脸大写的尴尬,“扛不下去了,
这不来找你帮忙来了,你看看能不能把这剩下的十来个孩子
收了? ”
“我可不能像你那样,学费人家给多少是多少,实在没有
就算了。 要不然我能撑到今天? ”
“学费肯定有,肯定不差你! ”
4
“师兄好! ”
时隔三四年之久,刘刚又一次来到少林寺武僧团。
“哟,刚哥! ”
“我想回武僧团,师兄你看行不? ”
“怎么了,你的武校? ”
“武校关了,剩下几个孩子我转移到了师兄的武校。 ”
“头还开得动钢板么? ”
“嘿嘿,活还没丢。 ”
5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时间不觉到了 2004 年。 快 5 月了。
重新又在少林寺武僧团头开钢板了,平静的心拒绝再有
浪潮。
靠着自己努力工作省吃俭用攒的八九万的 “头开钢板
钱”,再加上父母体察其“浪子回头”慷慨赞助的 10 万块钱,怀
揣小 20 万的刘刚准备在登封城里买套房子。
那天是生命中若干个让刘刚很难忘掉的日子之一。 刘刚
打了一个电话,是他的一个朋友,“好兄弟”。 很久不见了,想
去看看他。 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探望。 约好了之后,刘刚就开着
车前往对方家的那个村子。
到了村口,刘刚停了车,因为是第一次来,并不熟悉路。
打电话让朋友出来接他。 在等的时候,刘刚下了车,燃起一根
烟。
是荒凉偏僻的山村。 是杂草丛生的山路。
离停车地方不足 20 米的地方,是一块空地,是农时庄户
人家打谷物的场子,彼时堆了一个高高的土堆,也没什么特
别的。 土堆上蹲着三四个孩子玩耍,衣衫褴褛,看着生人来时
也并不走近,只是远远的望着,目光相接,刘刚也未觉得有什
么特别。
不一会朋友就来了,寒暄,上车。
“今天是星期几啊? ”
“星期三。 ”朋友说。
“星期三那几个孩子怎么不去上学啊? ”
“没人管。 ”
“咋没人管啊? ”
“没有爹,没有娘,哪个管。 ”
“四个都是啊? ”
“一个是跟着爷爷奶奶的,一个是他爸爸残疾,一个他爸
爸是个疯子……”
走着,说着聊着,有一搭没一搭,不一会到了朋友家,聊
天,吃饭,喝酒,酒足饭饱时,不觉已是下午,仍然有一搭没一
搭地聊着。 刘刚突然又想到了那几个孩子。
“那几个孩子家在哪儿? ”
“就在隔壁啊。 ”
“走看看去。 ”
那个村子的房子几乎都没有院墙,出了房门就看到了隔
壁邻居的房子。 朋友给刘刚一一指出两三家来,不必一一对
应了,就是那几乎最小最简陋的,土墙,草顶,大门虚掩,像无
人居住一般。
那天晚上,刘刚就失眠了,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
第二天一早,刘刚就开车去了师兄的武校,去看看那几
个孩子。 师兄告诉他,孩子都走了,还剩四个。 四个孩子看到
刘刚来,都哭了。 刘刚带着四个孩子出去外面的饭店吃了一
顿饭。
走的时候,师兄说,“走的那几个孩子都给你写了信。 ”
刘刚看了那几封信,信里并没有别的内容,都是孩子们
对刘刚的想念,语言也很简单并前后不搭,但字字如重锤击
在刘刚心上。
那天晚上,刘刚又失眠了,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
觉得自己干得真是不地道,太不地道了。 孩子们因你而
来聚,也因你而去散。 而这一切,都是你的极不负责造成的。
你给予他们的有限的好,却被他们铭记,也许是终身无法忘
却。 然而,也仅此而已了,聚则聚矣,散则散矣,来者不可追,
逝者不可留,留下的,一方是伤痛,另一方则是无尽的遗憾。
假如,当时不放弃……
6
缘分刚刚好。
你愿意来,我愿意等你。
找了一个地方,比之前的武校场地小得多了,本来是一
个工厂的仓库,一年只要 25000 元。悄悄地租下来,谁都没说。
打扫一番,捯饬了几个宿舍,添了床铺,买了课桌椅等物,又
添了些必要的家伙事用来做饭,一个可以做饭、上课、练功的
“寄宿制”武校就此上线了。
郑重地挂了个牌子,“希望文武学校”。 去师兄的武校接
了剩下的四个孩子。 去朋友的村子接了那四个孩子。 从师兄
那儿流学的几个孩子,逐一进行了家访,有还想继续来学的,
收拾一下,直接带走。
一分钱不收。
十来个孩子,大的小的,相互搭配着,一起上课,一起练
功,挺好的。 就这样再一次开始了。 刘刚下了决心,这一次,不
离不弃,一陪到底。
武僧团那儿,辞。 刘刚开了车,到了少林寺武僧团。
师 兄 说 , “我 看 ,你 也 先 别 辞 ,我 这 里 算 你 一 个 ,不 排
你 的 班 ,你 要 赚 点 生 活 费 了 ,你 就 打 电 话 给 我 ,我 给 你 留
活 儿 。 ”
刘刚心中十分感激,嘴上也只是轻轻谢过,便和师兄别
过。 出了少林寺山门之后,刘刚看到不远处一个四五岁的孩
子,满身泥污,似是流浪儿,却不知怎么活下来的。 过去问他。
这个孩子却茫然不知回答。
自此刘刚便收养了这个不知自己姓什么叫什么、不知自
己出生日期家在哪里的孩子,给他取了名字,叫光明,随自己
的姓,和自己相同的生日,叫自己爹。
刘光明,便成为希望文武学校“学龄”最长的孩子,到今
天已 15 年多,长成了一个憨厚壮实的小伙。
厨师,校长,教练,都是刘刚一个人。 头两个月,除了买
菜,刘刚几乎连校门都没有出过,买菜、做饭、教孩子们文化
课、带孩子们练功习武。 孩子们的生活不算好,但,刮风刮不
着,下雨淋不着,三顿能吃饱。
到了秋天,天渐渐地冷了,刘刚开始为孩子们添衣裤。
7
有一天电话响了,刘刚一看是父亲打过来的,这才想起
已经好久没回家“述职”了。
“房子买好了吗? ”
“买……了……”
“买个屁! 你拿着钱又办了学校,要不是有人告诉我,不
知道你还要瞒多久。 ”电话那头传来父亲咆哮的怒吼。
“招了多少人? 收了多少钱? ”
“没收钱……”
“疯了,你疯了! 以后你别回这个家,我没你这个儿子! ”
刘刚感觉父亲快要气疯了,并且不收学费这件事情确实没法
辩解,说不通,也不知道能坚持多久,一时间只能噤声,任由
父亲的责骂。
风雨过后,依然如故。 责骂归责骂,路还得走下去。 依然
是买菜做饭教学上课的日常,时日平淡,却又温情如水。 手中
有粮,心中不慌,陆陆续续又收了十来个孩子,都是附近的一
些乡亲老人们,得知了有一个少林寺出来的好人,在做着收
养孤儿的善事,把自己看到听到的一些孤儿弃儿的信息,“推
荐”给刘刚。 刘刚去看了,便带了回来。
到了年底时候,孩子们的数量变成了二十多个。 为孩子
们准备过冬的棉衣棉被,一买就是二三十套,鞋子也是二三
十双。 成本在成倍地增加着。
管理也变得麻烦起来。 这些孩子心理孤独而脆弱,沉默
而自封,极难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是一
件很困难的事情。 刘刚发明了一个办法,一直沿用至今的,那
就是写日记。 大一点、识了几百个汉字的孩子都要每天写日
记。 对着这个和自己一样沉默的朋友,孩子自己也会敞开心
扉,把自己的心事、想法和愿望,点点滴滴地都写进去,比如
想过一个生日吃生日蛋糕啊之类。 有时候,日记本又像是一
个神奇的许愿池,许下的愿望常常很快就实现了。
但是对于一些很令常人感到费解的“坏事”,刘刚就头疼
了。 有的孩子会故意去毁坏一些东西,比如热水瓶、拖把等
等,或者藏起一些物件让别人找不到,常常刘刚气得暴跳如
雷,想要像上一次办武校时一样祭出杀手锏——暴揍,可是
当他第一次把手举起的时候,突然明白,这些孩子只不过是
用这种方式来试探你的反应,或者想要得到你的关爱,试图
吸引你对他的接近,预示着他封闭的大门可能正准备慢慢地
打开,可是一旦你举起大棒,打了他,那么糟糕,孩子就不跟
你玩了,他不会再轻易地打开他的大门。
天气寒冷,刘刚还得担心孩子们受冻、感冒,每天都要去
孩子们的房间查夜, 挨个检查孩子们的被子有没有盖好,露
出脚的、踢掉被子的,刘刚会重新给他盖好。
8
没钱了。
每到月末,他就开始打饥荒。 养活 20 个孩子的吃喝拉撒
睡,维持学校正常运转,一个月保底儿 1.5 万。
刘刚看着日益消瘦的钱包,愁绪与日俱增。 十几万在一
年多一点的时间里几乎用光了,只出不进显然是支撑不了多
久的,而招生工作的惨败让形势更加地严峻,靠收取学费维
持也变得并不靠谱。 简陋的校舍条件,32 个孤儿“免费生”的
寒酸门面,“凭什么别人不交钱我要交钱”的想法,让刘刚很
难招到缴费的学生。
但是,借钱是不可能借钱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借钱的。 对
刘刚来说,面子大于天。 怎么办呢? 回趟家吧。
“妈,爹在家吗? ”
“你爹在厂里呢。 ”刘刚父亲有一个做石英砂的小厂,生
活在当地算是富裕,但结余并不多。
“我中午回家吃个饭。 ”
刘刚母亲是一个很温和善良的人, 对儿子也是百般包
容。 刘刚很难得回家吃顿饭,烧了几个菜,任刘刚大快朵颐。
但是免不了问刘刚学校现在怎么样。
“还行啊,孩子们很开心。 ”
“效益呢,能维持得下去啊? ”
“嗯,还行吧。 ”
“你这孩子,就不能跟你妈有一句实话。 ”
“实话就是……妈,给我点钱。 ”
刘母沉默。
“妈,家里有多少钱? ”
“还有几千块钱。 ”
“拿给我吧。 ”
刘母取了钱来。 “要不,再找你爹……”
“别跟俺爹说这个。 ”
“哦,你爹早晚要知道……”
“妈,家里冰箱不怎么用,我拿过去用吧,孩子多了,吃的
不好放。 ”
9
“喂,是强子吗? 哥想你了。 ”
“哟,刚哥啊? 想我了就来呗。 中午订个包厢,喝起! ”
“嗯,我先到你这儿来跟你汇合。 ”
强子处。
“强子,请刚哥吃饭预算是多少啊? ”
/江南都市/10
社区版 特刊
11/江南都市/
特刊 社区版
“嗨, 刚哥, 还怕吃穷你弟弟啊? 千八百的总归毛毛雨
嘛。 ”
“来,钱包拿来给刚哥看看。 ”
强子递上钱包。
“这就是你的预算。 ”刘刚说,“饭算吃了,你钱算花了,刚
哥就此谢过! ”
“刚哥,钱你拿走,缺钱再跟弟弟说。 但是今天的饭,你必
须还得吃。 ”
到了饭店将将坐定,屋外便哗哗洒下雨来。 刘刚迅疾起
身,欲往外走。 强子诧异,连忙拉住问发生何事。
“兄弟你不懂,饭我没法吃了,我得赶去菜场买菜去。 ”
“哗哗下雨你买啥菜? 何况已经过中午了, 菜场都关门
了。 ”
“菜场下午比早上便宜, 我都是下午买的菜。 如果天下
雨, 第二天菜价全部都翻倍, 所以我必须要提前把菜买好
了。 ”
10
每个人,在生活和生存面前,都会妥协,所谓的面子、自
尊,在现实面前,渐次被敲碎。 刘刚所谓的宁死不折的面子,
也慢慢地被现实摁倒在地,摩擦、摩擦。 能找的人都找了,能
借的钱都借了,慢慢地大家见刘刚就都怕了,躲着他,常常连
100 块钱都借不到。
父亲逼着他关掉学校,否则不要进那个家门。 从熊孩子,
到败家子,从未给家里做过贡献,反而不停地从家里拿钱。
那也没办法,只能偷偷找母亲。 好在母亲心疼这个儿子,
每次都巧妙地安排,刘刚回家的时候父亲一定不在家,并且
身上总有那么少则千儿八百,多则三千两千的给他。 刘刚便
像做贼一样,偷偷地溜进家门,“得逞”后再偷偷地溜走。
常常,刘刚真的觉得坚持不下去了,总是在借钱过日子,
回家拿钱感觉像是偷钱过日子,比借钱更加地不堪,更难以
与外人道。
曾发誓,再不让孩子们用可怜的眼神看着这个世界。 曾
发誓,尽可能让孩子们穿得体面,吃得体面,做得体面,学得
体面,活出自尊。
但是现实却如此残酷,孩子们明显感觉到伙食“标准”的
降低,常常不知道第二天吃什么,能不能吃得饱。 所以,有的
吃的时候,尽量地多吃一点,并且,
再藏一点。
于是很多孩子形成了一个习惯,在吃馒头的时候偷偷地
藏起一个馒头,不是留作“夜宵”,而是“以备不时之需”,如此
而已。 刘刚发现了,也并未阻止。 有的孩子尚小,还有尿床的
习惯,馒头包裹在晦湿的棉被里,甚至浸泡在尿液里,那滋味
难以描述,……
少林寺武僧团的功夫演出,那是他生命里最美好的回忆
和无限荣光,是最不愿意让其成为苦难时期的最后一根救命
稻草的。 但是,也必须重新拾起来了。 一场演出,出场费少则
200,多则 300,在艰难的时候,诱惑力是致命的。
在那最艰难的三四年间,武僧团演出成为刘刚和孩子们
唯一“正当”的经济来源,越逼近年底,演出场次也多,刘刚便
玩了命地演,多的时候一天三四场、五六场、七八场,最多的
时候一天演过 9 场。
害怕孩子们生病。 孩子们生病是令刘刚恐惧是事情。 因
为他治不起。 生起病来,花费可比伙食费大得太多太多了。 于
是刘刚一路自学中医,学习针灸、拔罐、推拿等中医技术,并
且考取了中医师资格证书,孩子们一般性的感冒发烧于是便
可以手到病除。
11
那年夏天,麦子黄了,田野里整片金灿灿的,煞是好看。
每家每户都开始忙着收割、打场、晒粮。 刘刚姐弟两个,刘刚
是个编外人员,从不伸手帮家里干活。 忙的时候,早已出家的
姐姐会回娘家帮忙几天。
“妈,我回来帮家里弄弄粮食! ”
刘刚开着车,嬉皮笑脸地就回到了家,要帮家里干活。 这
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颇令刘刚母亲惊喜,颇令刘刚父亲
欣慰。 看着儿子干得甚是卖力,刘父对儿子的火气也消融了
一半,等到麦子全部收上来,铺在场上接受太阳的烘烤的时
候,刘父就放心地到厂里去了,大姐也回自己的家了。
刘刚不知从哪里找来一辆卡车,径直开到场上。 “妈,我
把这些麦子拉去卖掉。 ”
司机也跳下来帮忙,和刘刚一道,把麦子全部装了口袋,
扔进卡车。 刘刚母亲怔怔地看着刘刚坐上卡车,渐渐走远,消
失不见。
当天,刘刚打来电话。 “妈,我把麦子拉到了面粉厂,全部
换成了面粉。 这样,家里面粉吃完了我就随时送来,不用那么
麻烦啦。 剩下你们吃不完的,我慢慢给孩子们吃。 ”
“几千斤麦子,你就一下子全换了面粉? ”
“妈,孩子们一人一张嘴,都在等吃的。 这些面粉要够孩
子们吃很长一段时间的。 ”
第二天,刘刚就接到了母亲打来的电话。 “你爹住院了,
你快点过来。 ”
刘刚慌了,撒腿就往医院跑。 到了病房,老爷子已经在挂
水了,母亲和姐姐都陪在身边。
“妈,爹这是怎么回事啊? ”
“还不是你气的。 你把麦子拉走,连一粒都没给家里留,
爹一听,人都快疯了,一句话没说完,就中风了。 ”
刘刚痛悔莫及,呆坐在床前,看着父亲的样子,皱纹满
额,日益衰老,一时间真不知自己是对还是错。 那一刻,他真
的想要放弃了,他觉得自己好累,举步维艰,看不到未来,所
有的努力,都没有依据,没有理由,自始至终都走在一个错误
的轨道上,越走越远。
“爹,我答应你,把学校关掉,再也不开了。 ”
12
多亏送医治疗得及时,并且病情没有影响四肢,经过一
阶段的治疗和调理,刘刚父亲大为好转,终于获准出院了,唯
一的影响是对语言功能略有影响, 说话不像过去那么利索
了。
刘刚办完手续,和母亲一起扶了父亲上车,就准备往家
里走。
“你学校在哪里? ”刘父突然问。
“靠近中岳庙。 ”
“去看看。 ”
刘刚于是载了父母,去了学校。
到了学校,一下车,孩子们就从各处拥了过来,“师父、师
父”地不停叫着,只有从这生生的叫唤中,才能释放着愈益浓
烈的眷恋。 刘刚父母第一次看见这些大大小小胖胖瘦瘦的孩
子,刘母摩挲着他们的头,摸着摸着眼泪就下来了。
刘父的心中也是情不知所起,心绪万千,过去对儿子的
种种愤怒与失望, 似在慢慢消融。 “这些孩子都是哪儿找来
的? ”
“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领着孩子过来,啪地往我面前一
跪,孩子爹妈都没了,就老人一个人带着,我要是不收,良心
过不去……
“还有一个是我早晨起来跑步时候, 看见门口大门上拴
着一个孩子。 我连什么情况都不知道, 想不收都没办法退
……
“有一个孩子,我去接的时候,已经 3 天没有吃饭了,因
为他爹是个傻子,忘记给孩子做饭了。 孩子平常是他婶子顺
带看着。 我去接的时候,孩子怕生,不肯走,最后他婶子用笤
帚赶着他走的。
“有一个孩子,她妈妈送过来的,男人死了,她改嫁,又生
了一个,这个孩子就没办法了,男人家不接受,送过来的时候
她跟我说,她打听到我是好人,孩子放我这里她放心。 我不
收,孩子和他妈都走投无路……
“还有一个孩子,今年 9 岁,他妈一生下他,就离家出走
了,他爹干活时摔坏了脑子,在他 7 岁那年走失踪了,他爷爷
瘫痪,他奶奶不能干重活,甚至不能做饭,由于营养不良,个
头都比别人矮许多, 等他奶奶一没, 他是连活路都没有了
……
“姐弟两个,周口人,弟弟 7 岁,姐姐 10 岁。 妈妈在弟弟
刚出生就走了,爸爸既当爹又当妈带着俩孩子生活,几个月
前,爸爸又病死了……
“这些孩子,都是这么来的。
“慢慢的孩子多了,我也越来越害怕,越来越养不起他们
了,我看着他们吃得多,我害怕,我看着他们生病,我就更害
怕。 ”
“那你就不能不收吗?”父亲轻轻地问,人也陷入了沉思。
“我心里头说,不收,不能再收了。 但是……但是……”刘
刚说的时候,母亲已经轻声啜泣起来。 她能理解儿子的艰难,
也很了解儿子的善良。
“那些孩子的样子,我看不下去,他们的那些事情,我也听
不下去。 常常不忍心去听,但是又不忍心放弃他们,怕万一放
弃了,他们可能就饿死了,病死了,没人管,去流浪了,就毁了,
或者还是死了。 ”
“你没有钱,没有收入,孩子你越收越多,你又养不活他
们,怎么办呢? ”
“我以前从没想过会做骑着三轮车去菜市场给孩子们买
菜的事, 更别说要和商贩们为了几分钱讨价还价到面红耳
赤;去武僧团演出最多时候一天演九场。 我真的天天感觉快
扛不住了,天天想不弄了不弄了,放弃吧放弃吧,千千万万条
路,就数这一条最艰难最憋屈。 坚持才是困难的,放弃还不容
易? ”
“你口口声声说要放弃,你还放弃得了吗? ”
“我试试,我试试……”
“还试试? 都坚持了这么久了,连放弃都还要试试? ”
“不是坚持容易,
“而是放弃比坚持更难。 ”
13
“刚啊,今天你爸在家,他让你回家吃饭。 ”母亲突然打来
电话说。
也是,老爹大病初愈,而且对他的态度也大缓。 既然有此
心情,做儿子的理当奉陪。
“学校什么时候关啊? 那些孩子怎么办呢? ”见面第一句
话,老爹就开始问学校关闭的事情。
“关学校很容易,主要是那些孩子,我得给他们有个交待,
要把他们安排好。 路是我选的,孩子是我领回来的,照顾是天
经地义,领来了再赶走才是不义,无论如何,我总不能再把他
们重新送回去。 ”
“嗯,做人要地道,做事要有交待。 我看你就是说的一套,
做的一套,心里想的,手上却做不出。 ”
“早上一睁眼, 外面哼哼哈哈就开始了, 我哪有时间退
缩? ”
“我看啊,那些孩子你先带着,把他们带到大,但是最重要
的要教他们做人,做好人,要不然少林武术学的越多越是坏
事。
“不要再收新的孩子了。 ”
刘刚点头答应了父亲。 母亲此时陆续把菜端上桌子。 父
子开始吃菜。 老爹突然停下筷子,伸手往口袋里摸索,摸出一
张银行卡,递给了刘刚。 刘刚大诧异。
“工厂我卖了,也不赚什么钱。 你拿去,重新找个好的地
方,学校要有点学校的样子,才能招到学生,才有收入养这些
孩子。 本来指望它养老的,现在要重新指望你给我和你妈养
老了。 ”
“爹,你怎么……我看你也是说的一套,做的一套。 ”
父子相视而笑。 只不过刘刚的内心心潮涌动,几乎要催
出泪来。 只能不再说话,堪堪强忍住。
14
新校园离原来的地方并不远,刘刚常常在经过的时候会
想,这个地方如果做他的校园该有多好。 前后两排楼房,前三
层后两层,虽然外墙很破旧,但是粉刷一下就会焕然一新。 前
后两个广场,加起来估摸着有上万平方了,作为操场,孩子们
能够恣意地在上面撒欢了。
大手笔办了两件事,堪称新校园的最大投资了。 一个是
图书馆,购置加上捐赠,也有好几千本书了。 另一个就是国旗
杆,有前面三层楼房那么高,有像公办学校的旗杆那么气派。
每天都举行升旗仪式。 孩子们的姿势被训练得很标准,
身子笔挺地昂立着,升旗手、护旗手踏着整齐划一的步姿,来
到旗杆下,当嘹亮的国歌音乐响起,旗手呼的一下展开国旗,
缓缓地牵引着绳子,鲜艳的五星红旗匀速地慢慢爬升,孩子
们刷的一下右手过头行礼注视,看着国旗来到杆顶,在朝阳和
微风里招展。
第一次升国旗之后,刘刚哭得一塌糊涂。 这是一件无比
神圣的事情,他要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师父不是为了给他
们一口饭吃,而是为了让他们成为这个国家、社会真正的一
员,更为了培养他们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把爱国的种
子,早早地种在他们心中,便是在他们心中装载了正知、正念,
终究会成为一个有爱、善良、正直的有用之才。
还要让他们学会感恩。
感谢上天阳光雨露,
感谢大地厚德载物,
感谢国家和谐引路,
感谢父母养育呵护,
感恩老师辛勤教导,
感恩同学关心帮助,
感谢大众信任关爱,
感谢家人相互付出。
这是原版的《感恩词》,已经流行到现今社会的方方面面,
并且延伸出许许多多的版本。 人们不知道的是,它就是刘刚
创作的。
希望文武学校的孩子们,每餐饭前的必做的事情,就是双
手合十,背诵感恩词,哪怕最小只有三四岁的孩子,都和哥哥
姐姐们一起,同声背诵这 64 个字。这日复一日的功课,把感恩
和爱的种子,深深錾刻于成长中的心灵,并将伴随他们一生。
刘刚的父母也开始越来越放不下那些孩子了,他们义务
来到学校帮忙照顾孩子们,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凡能做的,
盖不容辞,除了农忙时节,风雨无阻。
刘刚的初中老师惠振书老先生,学校分手后有二十多年
一直没有见面,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看了他一眼,2010 年在街
上的一次偶然相遇,就被刘刚邀请到了学校参观,从此以后,
就和刘刚一起在这条充满坎坷和艰辛的路上义无反顾地一
直走了下去。
有几年,因为学校工资不高而且还不能正常发,加上厨房
设备落后,招很多人都是干没几天就不干了。 刘刚请姐姐刘
大琴来到学校帮忙,帮着帮着,就成了孩子们的“大姑”。 孩子
们和大姑很亲,每天来学校,孩子们都会黏着她。
没人的时候,总是“大姑”顶上,最多时候一个人整整坚持
了三个多月。 连“大姑”上三年级的儿子放学回来,都自动搬
个板凳站在上面,帮她切土豆,把第二天早上的食材准备好,
这样才不当误开饭时间。
这期间“大姑”腿肿,疼得难受,但只有上午一个半小时的
时间,去登封中医院扎针拔罐,然后再回学校继续做饭,否则,
如果耽误开饭时间,孩子们就会饿着。 她宁可自己疼着。 每个
晚上躺在床上时都已是午夜,腿疼的不行,疼着疼着就睡着
了,第二天凌晨四点半,不用定闹铃,自然就会醒了。
刘刚的父母、妹妹及所有的家人都是不止一次的进厨房,
父亲四次犯病,有三次都是在厨房。
大学毕业的外甥女宋寒在学校学会了蒸馒头, 压面条,
“手艺太好”也就留在了学校,成为办公室主任兼文化课老师
……
15
450 多名孤儿、弃儿、离散儿童。 名为上学,实则收养。
当上军人的,69 个。 现在在部队服役的还有十几个。
考上大学的,60 多个。
武术世界冠军,1 个。
从他自己一个人,到全家人。
也常常想要放弃,却没有时间退缩,更败给孩子们看他的
眼神。
从 2004,到 2019,15 年,
一转眼……
一咬牙……
一坚持……
就这样过来了。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