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水悠悠、悠悠我心
发布:2025-01-14 19:28 来源:长三角时讯

文 / 刘辉红
南漪湖,不仅有着迷人的风光,其历史文化更是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南漪湖在古代曾是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连接着周边多个地区。这里商贸云集,船只往来频繁,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
如今的南漪湖,虽仍如一片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但胡村回族村模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我殷切地期盼着有眼光有远识之士前来投资开发,将其打造成旅游胜地,相信未来一定会有大收益。
这片曾经承载着无数生活希望的水域,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有了新的规则和景象。为了保护南漪湖的生态环境,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实施禁渔期制度:每年 3 月 20 日至 8 月 28 日为南漪湖的封湖禁渔期。禁渔期间,除青虾在规定时间内可以经过审批进行特许捕捞外,其他捕捞活动一律禁止。
回忆年幼之时,我对南漪湖的喜爱与恐惧,近乎平分秋色。漫长的夏日清晨,胳膊上挽着淘米洗菜篮的妇人们,肩上搭着毛巾、担着水桶的小伙子们,手里拿着牙刷牙膏的大姑娘们,扛着长板凳,提着一篮子脏衣服的小女娃们……一个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在往湖里涌。打水声,捣衣声,洗漱声,嬉笑怒骂声,在冉冉升起的霞光之中,绘就了一幅人间最美祥和图景。我常常沉浸在这美丽祥和的画面里浮想联翩。那波光粼粼之态,湖光潋滟之美,那一团团跌落在湖水里的洁白云朵,那突然飞来,把整个天空都要遮住了的成千上万只野鸭子……还有那沙滩上深不见底的金黄沙子,仿若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神秘。
高温酷暑,我和小伙伴们常常会投入她宽阔无垠的怀抱。我们捏着鼻子憋着气,将脑袋深深地扎进湖水里。一群群小鱼儿围拢又散开,散开又围拢,啄着我们的小胳膊小腿,啄得我们痒痒的。我们银铃似的笑声,撞击着清澈的湖水,我们的快乐,飘荡在一望无际的湖面,似天空之上抓不住的云朵。
直到夕阳西下,父亲拿着细细的竹条出现在沙滩上。父亲赶鸭子似的,赶着湿淋淋的我们回到家里,舍不得打我们一下的父亲,高高地举起竹条,大声地问:“明天还玩不玩水了?”我和大弟一边摇着头说不玩了,一边眨着被湖水泡红的眼睛。母亲手里擀着面条,瞅我们一眼,笑一阵,骂一句:“打不怕的东西,湖里有水猴子,当心那天把你们拖走了,看你们还敢不敢去玩水。”这样的场景,几乎整个夏天的每一个傍晚都在上演——父亲依然是不舍得打我们一下,母亲则依然是每天会用语言吓唬着我们,直至深秋来临。
然而,南漪湖并非总是温柔的,她的大风,四季皆有,一旦变天,便会凶悍无比。曾经,一阵狂风掀翻了小学老师和同班同学所乘之船,夺去了他们鲜活的生命。每当狂风大作,天空黑压压一片,湖水也变成黄汤般模样,我真的好害怕。父亲打鱼还未归来,母亲搂着年幼的小弟一边喂猪一边赶着鸡鸭上笼。我和大弟偷偷跑到湖边,我们眼巴巴地瞅着一望无际、波涛汹涌的湖面,心提到了嗓子眼。父亲和队里的渔船不知在哪个方向,他们的船会不会被大风吹翻?彼时,我们最害怕的就是忽然有一天,父亲不会回来。
南漪湖,承载着我们的爱与惧、欢乐与担忧。她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亦是我们生命中的重要一部分。她的美丽与凶悍,让我们学会敬畏自然,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在她的怀抱中,我们感受着生活的酸甜苦辣。
我的家乡,南漪湖畔的模村,作为沿湖一带最大的古村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模村一直被称为岳村。时光回溯到八百多年前,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相传,岳飞被奸臣秦桧陷害,岳家军处境艰难。岳云为躲避朝廷的追捕,一路辗转来到了南漪湖。南漪湖周边地形复杂,港汊众多,为岳云提供了绝佳的藏身之地。
在当地百姓的掩护下,岳云在南漪湖附近的村落或山中暂时躲避风头,等待时机为父亲和岳家军洗刷冤屈。在这段艰难的避难时光里,岳云展现出了非凡的英勇和忠义。他的气概和品质深深打动了当地百姓,百姓们纷纷给予他帮助和支持。他们为岳云提供食物、住所,帮助他躲避朝廷的追捕。
然而,最终奸臣当道,命运无情。岳云还是未能逃脱悲惨的命运,和父亲岳飞一起被冤杀。但他们的故事却在这片土地上流传了下来,成为南漪湖历史文化中最为悲壮和感人的篇章。
后又不知经历了几朝几代,岳村被侯姓人家占据。在岁月的变迁中,模村留下了许多历史的遗迹。村子里曾有侯氏祠堂的旧址,那是侯氏家族曾经辉煌的见证。深山和湖畔遍地都是刻字的青石墓碑,村口的栅栏、公家的大粪坑,都是用这些墓碑砌成的。这些墓碑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人不禁遥想当年的岁月。
再后来,清政府腐败,战火纷飞,瘟疫横行,沿湖一带哀鸿遍野,人烟稀少。清政府动员湖北、河南两省居民大量南迁。南迁来的居民看到这无垠的湖面和肥沃的土地,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在这里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今日的模式。这些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相互融合,为南漪湖增添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过去的岁月里,南漪湖人还孕育出了独特的渔业文化,渔民们有着自己的信仰和习俗,他们对湖神充满敬畏,每年都会举行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渔业丰收。这种古老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南漪湖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队打扒网的年代,我尚年幼,可我的记忆里全是那个时候打鱼的画面。在我幼年的记忆里,每一场渔事,都是无比的宏大,壮观,艰辛。寒风刺骨的大冬天,乡亲们划着载满渔网的大木船,赤着脚将沉重的渔网一道道地下在湖的深水区域。赤手拉网衣,赤膊下水踩网纲,一碗饭吃着吃着就成了冰。那种彻骨的寒冷,如今想来,依然是令人不寒而栗。能给父辈们带来巨大喜悦与踏实的,自然是一网网的好收成。可当初小小的我,只能睁着无邪的眼睛,看着这个充满艰苦的人世间,想着我身体欠佳的父亲,默默地将沉重的心事压在心底。
南漪湖,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记录着岁月的沧桑与辉煌。她见证了英雄的悲壮、家族的兴衰、百姓的苦难与希望。她的历史文化底蕴,如同一座宝藏,等待着人们去挖掘、去品味、去传承。在时光的流转中,南漪湖始终静静地躺在那里,用她的历史故事诉说着过去,启迪着未来。
如今在湖里谋求生计的大多是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毕竟,年轻人又有谁愿意去吃那份苦呢?值得庆幸的是,捕鱼的方式有了很大地改进。将一垄垄“路箔”网插在湖水中,以网墙布疑阵,使游鱼只能进不能出,再在规定的时间内把鱼倒进船舱取回来,这样大大地节省了人力与时间。常言说得好,水里求财,绝非一桩好营生。老一辈人或许还对这片湖水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他们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和坚韧的毅力,在规定的时间之外也偶尔下湖,试图从那浩渺的湖水中获取一些生活的馈赠。而年轻人,他们有着更多的选择和追求,对于这种艰苦的水上劳作,往往敬而远之。在他们眼中,外面的世界有着更多的机遇和精彩,不必在这充满不确定性的湖水中苦苦挣扎。
湖水的喜怒无常,天气的变幻莫测,都让这份营生充满了艰辛。老人们的坚持,或许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和对过去生活的怀念。而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更愿意走向现代化的都市,去追寻那些看似更加稳定和光明的未来。
模村人好客,生性爱玩爱热闹,每年的各种节日都会有自导自演的娱乐节目上演,丰富着村民们的生活。在那资源严重匮乏的年代,每年的春节期间,几根松木桩,几副大门板,几床旧被单,就是一个叱咤古今的大舞台。唱戏,说相声,演小品……舞龙灯更是祖上传下来的隆重节目,烧香敬拜湖龙王,一直舞到二月二龙抬头。从过去的门板戏台到如今金碧辉煌的花戏楼,从过去的简易稻草龙到如今闪闪发光的布衣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经济的腾飞。
如今南漪湖畔的模村人,更是注重每一个节日的盛况。8 月 28 日是政府规定的开湖日。爱玩的模村人,便又有了新的娱乐项目,在沈村镇政府的支持下,在村书记的带领下,他们自创开捕节:舞龙,打鼓,唱戏,放烟花……如过年般热闹。对远道而来观赏的客人,模村一律免费供应全鱼宴,各种口味的美食应有尽有。胡村回民同胞们的土特产,也是会在开捕节这一天,摆满了湖岸边供人采买。南漪湖白茶,南漪湖鲜蘑菇,南漪湖散养土鸡蛋,南漪湖银鱼干等等。
南漪湖,见证着岁月的流转和人们生活的变迁。那些在湖里求财的老人们,也如同这湖水一般,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当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湖面上,整个南漪湖都被染成了金黄色,那是一种温暖而又宁静的美,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让人沉醉其中,难以忘怀。
南漪湖于我而言,记忆犹如一幅交织着万千色彩与情愫的宏大拼图,复杂至极。而最使我深切怀念的,是那夏日清晨湖面上人间最美祥和图景,还有清澈的湖水,金黄的沙子,满天的野鸭……可惜,这些原生态的尤物,再也难觅其踪迹。
作者简介:刘辉红,女,安徽宣城市人。宣城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