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 朱汉举谈肖像摄影

发布:2025-11-15 08:02    来源:长三角时讯
 
 
 
 
文/陆一闻
肖像摄影,表现形象气质,触及性格特征,挖掘内心情感,独具艺术魅力。
在影像相对普及的今天,肖像摄影依然以其丰富的艺术语言发挥着其在社会中的独特价值。
我很幸运,遇到这个伟大变革的时代,拍摄我所热爱的人物肖像。我希望自己拍摄的每一幅作品,不仅是一张张美丽的面孔,更是用心记录下的一个个有趣的灵魂。相由心生,一张能让人留下深刻记忆的相片,它能引导观者在时光的追忆中不断向前推移,并在内心渐渐呈现那些被岁月刻画的动人时刻。
在现代科技普遍渗透到每个人生活的今天,相机成了人人都能使用并记录生活的手段,它的普及性快速超出了其他艺术门类,为此让多数的摄影作品失去了神秘性。但真正可以称得上“流传于后世,记录于经典,成就于高峰”的艺术作品还是需要今天的摄影人为之奋斗。
一张形神俱佳,艺术性极强的肖像,不仅能展示其气质、神韵,也能为后来者研究先贤提供宝贵的影像资料,若干年后,不仅是拍摄的回忆,也是被拍摄的回忆。这些在特定环境下记录的瞬间经典变成了永久,代代相传。但是历史上不乏出现很多优秀的经典人物未留下一些经典的影像资料,而成为永久的遗憾。记录历史,尤其是记录典型人物和事件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翻看众多图像文献记载,每个时代或多或少都有专人记载或零星记载,所以我希望用自己的视角以图像的形式记录新时代下的中国文艺界名家肖像,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作,没有想象也就没有艺术欣赏。”每个人在自己的艺术领域创作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瓶颈,难以突破。幸运的是有机会拍摄不同艺术领域的文艺工作者的肖像,并与他们深度跨界交流,这使我产生了新的想象与灵感火花,这对摄影师来说是一种新鲜的形式,来更新自己知识和观念更符合当今这个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我还会从所拍摄的成功的艺术家那里获取建议,并结合自己的肖像摄影艺术创作,找到创作构思灵感,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
肖像摄影往往是想好了去拍,而不是拍好了去想。拍摄前我始终在寻找适合的摄影主题与表现手法,使自己的想象和情感成为创作构思的灵魂。咨询相关专家提出宝贵意见,针对不同的被摄者进行个案分析研究,力求在共性的基础上,寻找每位拍摄对象的个性差别,拍摄前和顾问专家进行详细有效的沟通,设定了拍摄方案,并在已拍摄的过程中做好采访记录。我多年坚持拍摄艺术名家肖像,目前已拍摄文艺界名家数百位,拍摄的过程中不断变化光线、角度、造型、道具、服饰。拍摄中国曲协副主席盛小云时,她半身侧坐在我镜头前,影棚内的创意灯光融入在她斜抱琵琶的姿态中,并使得背景上人物的身影和琵琶的影子更具内涵。拍摄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得者任洁时,则利用发散式的光源,展开的手势,所拍摄的图像有一种声音扩散的效果;拍摄南师大音乐学院副院长吴凝教授时,透过镜头感受到她对舞蹈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唯美而温馨,深刻而悠长。拍摄昆曲演员沈丰英时选用生活中常见的几根竹子作为道具在拍摄中使用,利用大光圈将竹叶虚幻,利用现场光源透过竹叶间的空隙,在背景上形成虚与实的光影,营造了一种情境和氛围。昆曲演员沈丰英轻提水袖,一双含情的眸子斜睨镜头,眼波流转处,尽是欲说还休的缠绵。这时手中的相机犹如画家的画笔,时而大刀阔斧,时而精雕细刻,也犹如音乐家弹出的优美旋律,时而涓涓细流,时而波涛汹涌。总之,每一次按起快门的刹那都要走进所拍摄对象的心里,感受他(她),理解他(她),然后再表现他(她)。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面孔蕴藏着各色的生命和力量,创作优秀典型的肖像摄影作品,常给人留下深刻的艺术感染力,鼓舞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并接受高尚的美育洗礼。在“摄”与“影”的反复交叉融合中,“摄”者与“影”者要进行心灵的对话,探索存在的共性和个性,表达其内部隐藏的情感及生存的哲理。“影”这时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怎样表达这层隐藏在表象背后的理念,为此摄影人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创造力。当一个摄影人懂得了主观影响客观,客观反作用于主观,两者之间互为融合,互为支撑的时候,人机合一,主客合一,动静合一,变有法为无法,物我两忘,技术与情感自然流露时,才会渐渐懂得摄影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才会有永远的追求和发展方向,才会做出真正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伟大作品。
我始终觉得肖像摄影如生活一样,感觉非常重要,很多创意的感觉也会在生活中随时呈现,很多时候就是从一件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开始构思肖像摄影。肖像摄影是简洁的,要想在简洁的拍摄中表达丰富的内涵,就需要下一番功夫了。
当然构思在肖像摄影创作中并不一定会出现固定的模式和呆板的概念。甚至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我认为这种偶然性必须和某种必然性相结合才会产生更大的作用,才能创作出更具力度的作品。这种必然性就是摄影人对摄影艺术坚持不懈地追求与探索,对生活认真仔细地观察与想象,长期积累的艺术感觉,在某个瞬间迸发出强烈的创作激情。对于其他门类的艺术创作构思来说,应该存在一定的互通性。
肖像摄影不仅仅是一种记录,其本身就是一种光影的艺术,因此人们常说光影永远是摄影的灵魂。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震撼人心的摄影佳作,都是光和影塑造的。有时在拍摄时一束光照亮人物的面孔、温暖着他(她)的心灵。是光提升了肖像摄影作品的力度,让人感受到一种力量,那束光不仅仅照亮了画面中人物的内心,也点亮了我的内心,同时拥有心灵美的观者,也一定能通过这一幅幅肖像摄影作品中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的心灵之光。
创意光源就是如此神奇,人有多美,情感就有多微妙,光就能塑造的有多美,多微妙。只要我们能想到就一定可以找到新的表达方式。我们要用创意光影托起肖像摄影的梦想,我们要将充满激情的自由想象在创意光影在肖像摄影创作过程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拍摄过程中尝试着让艺术家们做一些可爱、顽皮、旋转、跳跃,甚至奔跑的动作,这样有助于拍摄现场充满欢乐的气氛。被拍人物在镜头前无拘无束,内心流露出自然的笑容和神态,是自由的、快乐的,这样的肖像作品离成功已经不远了。另外,拍摄过程中摄影师获得被拍摄者的信任至关重要。肖像摄影师在拍摄时要和被摄人物良好沟通、配合默契,相互信任。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需要留心观察人物的神情变化,抓住美妙瞬间,精彩的作品才能产生。
肖像摄影,情绪表达是拍摄的关键点之一。肖像摄影作品源于生活中的想象,有想法,就能找到方法,没有任何理由阻止我们将想象和视觉开通。肖像摄影一定要加强学习,注重实践。摄影师在创作过程中要保持高度激情,就摄影作品本身而言,往往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因此肖像人像是摄影创作形式的一种,更加注重摄影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作用,融入作者对艺术的理解,同时创意肖像摄影又是展现自我,实现突破的理想舞台。
很多时候我在想,人的想象是没有边界的,是无限的,我们并不是创作不出好的肖像作品,而是缺少想象,缺少发现,所谓万物不可能一成不变,我们应该沿着自己的想象和行为往美好的方向发展和坚持。一定可以创作出打动人心的肖像精品力作。当然肖像摄影艺术还需要摄影人用心努力的信念,锲而不舍的精神,自我完善的过程,方能离成功的方向近一点!
肖像摄影师面对的人物不仅具有美丽的外表,更具有美的灵魂。我们面对摄影时犹如追梦,追寻梦中的美丽生命和情感,还有那梦中的火花。
我感觉肖像摄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作为人像摄影师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价值。看着那一幅幅独具魅力的肖像摄影作品,犹如一束束光激励我朝着摄影梦想前进。
 
解析获奖作品——《文艺家肖像》
这组文艺家肖像,我没有按“五比五”的惯例去分配彩色与黑白,而是让影像自己说话:六幅彩色、四幅黑白——数量本身不是天平,创意才是砝码。彩色与黑白,只是两条不同的光谱通道,最终都要汇聚到同一座灯塔:光影。为什么说“光影是摄影的灵魂”?因为再精妙的构图、再锋利的瞬间,一旦抽离了光,只剩下一具空壳;而影子,又是光写下的注脚。肖像摄影之所以在影像泛滥的今天仍被珍视,正因为它必须用光去雕刻一张有温度的脸,用影去托举一颗会呼吸的灵魂。面孔会老,光影不会老。
拍摄文艺家肖像实属不易,非常庆幸我置身于这个伟大变革的时代,得以用镜头与数百位文艺名家相遇。他们的面孔不仅属于个人,更是时代的年轮:在我拍摄文艺家肖像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故事,譬如昆曲演员,一张昆曲闺门旦的侧脸,可以映出六百年水磨腔的余韵;评弹演员,一把琵琶,她用苏州最美的声音勾勒出江南文化底片。古筝演奏家那动人心弦的古筝音色意境,使人仿佛感受到在流淌的岁月中,听到一段属于自己的荡气回肠的故事。舞蹈家美轮美奂的舞姿,轻捷优美的舞步,灵动曼妙的身姿,变幻多姿的旋律定格在我的镜头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面孔蕴藏着各色的生命和力量,我希望自己创作的文艺家肖像作品,能给人留下深刻的艺术感染力,鼓舞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并接受高尚的美育洗礼。我希望我创作的每一幅作品都不止是一张好看的面孔,而是一颗有趣的灵魂在底片上呼吸。这也让后来者能透过这些影像,读到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呼吸与体温。
 
朱汉举简历
朱汉举
国家一级美术师(摄影)
 
全国文代会代表
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