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博“元代的江南”特展 赴一场寻踪江南的雅集

发布:2021-12-29 12:40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当我们带着对江南风景的美好想象回望历史,往往念及唐宋之诗意、明清之风华,宋人的“天上天堂,地上苏杭”流传千载;明代流行的园林、昆曲、吴门书画,定义了后人对“江南”的大部分想象。

在宋、明之间的元代,却鲜有人能想起它的繁盛。

然而,当后世回望江南文化生成发展的历史轨迹,元代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高光”时代。南宋灭亡后,元在其故地置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监察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其中又以江浙襟江带湖,运河贯通,控扼海外,江南可谓元代根本之地。得天时、地利之宜,元代江南岁输税粮,榷货四方,生产贸易持续繁荣。

其时,地域壁垒消弭,南北通路甫开,北人南下、南人北上均成潮流,尚有海外佳客慕盛名而来。四方之士汇于江南,在生活中以族群、阶层为别,各依其本俗、循其章法,又在交往间相互了解、相互影响,有江南人竞相佩北方减铁为饰,亦有外来者学士人文化、尚江南工艺。不同信仰在此间传播,江南多地建起教堂、清真寺,然未能撼释、道之根本,儒、释、道思想进一步融合。

社会元素骤增之下,江南的工艺美术领域出现新兴力量,青花瓷自此兴盛,远销海外;传统门类、风格亦未消亡,张成、杨茂之漆作,朱碧山之银槎杯,皆技法精妙,文人意趣浓厚。而江南文人主导的社会风尚还不止于此。雅集之风日臻鼎盛,大批名人逸士结社赋诗、唱酬集会,昆山顾瑛之玉山雅集更是极尽风流。绘画艺术亦因江南文人孕育出新的风尚,文人画家托古改制,师法自然,以书法笔趣入画,绘就山水、草堂,抒写胸中逸气,自由娱适,清新脱俗。

苏州博物馆2021-2022跨年大展“元代的江南”,将策展的问题意识定位于展示这一特定时段的地域文化,以印象、风物、信仰、雅集为脉络,择书画、器物珍品,重构氤氲隽永的江南图景,再现多元并包的元代风情,邀观众共同领略彼时此地别具一格的人文艺术。希望在“征服与被征服”的二元对立话语体系外,与观众分享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元代江南大观,赴一场寻踪江南的雅集。

此次特展汇集苏州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安徽博物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杭州博物馆、南京市博物总馆、无锡博物院、常州博物馆、吴文化博物馆、海盐县博物馆、太仓博物馆、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22家境内外博物馆的108件元代藏品及23件明清藏品,并以6件数字藏品再现孤品珍藏。

展览分为“江南印象”及“江南风情”两个部分,分别位于苏博本馆的书画厅和特展厅。在全景展示元代江南风貌的同时,也尝试揭示有元一代对江南文人文化的形塑和影响,从而与观众共同回望和探讨江南文化的历史内涵。

展览自2021年12月22日开幕,预计持续到2022年3月22日。

烟水晴岚,画船人家,萃于一处,愿听得一句:爱煞江南!

 

叙元代书画深远影响

展览第一部分“江南印象”,聚焦元代江南书画及其影响。这一时期,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环太湖一带,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南宋以来的人文禀赋,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文化活跃地区。书法上,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頫提倡复古,以清新超逸、圆转遒丽,开启一代书风;绘画上,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家,更是将“凭作者之个性,与不同之胸怀”的文人画发展到空前的高度。

在这一单元,有辽宁博物馆藏赵孟頫经典墨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册,有2期1 54 2南京博物院藏黄公望墨笔《富春大岭图》轴,有故宫博物院藏王绎、倪瓒合绘《杨竹西小像》卷,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赵天裕、柯九思等绘《七君子图》卷作为重要展品呈现,定格元代江南书画的幽秀。

同时,展览也汇集杨维桢极富想象力的行书作品《梦游海棠城记卷》、沈右诗趣盎然的楷书《中酒杂诗并简帖》页、盛懋工巧与诗意兼具的《沧江横笛图》轴,以及陆居仁、赵原初、陈选等同时期名家作品,展现这一时期江南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创作群像,供游客对赏评鉴。

同时,为了呈现元代对南宗画史和后世文人画流派的影响,展览特别设置了“仿元书画”单元,展出董其昌、蓝瑛、“四王”、禹之鼎等明清画家的16件仿元作品,从中可看出后世诸家文人对元人笔下山水画意的追捧和继承。

 

汇多元文化社会风情

在蒙元政权南北统一、海运畅通的的大环境下,地域壁垒消融。如同色目诗人萨都剌所描写的,“南人求名赴北都,北人徇利多南趋”,四方的经济文化都交汇于江南。新气象,催生出江南社会诸多积极特征;新鲜感,渗透并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了展现这一方多元文化汇聚的时代舞台,展览的第二部分“江南风情”,从风物、信仰、雅集三个层面展开,力求以丰富地展品门类,还原元代江南社会生活大观。

“风物”,聚焦元代江南工艺美术领域,以云龙八宝纹缎裙、“闻宣造”金器、“朱碧山”银槎杯、张成造剔红婴戏图盘、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等展品为代表,通过江南元代墓葬出土文物和知名工匠作品,呈现多个手工艺门类的发展。“信仰”,关注不同信仰在江南的传播;观众可通过阴刻13世纪阿拉伯数字的“四阶数独”青玉幻方、龙泉窑描金佛龛等文物和数字展品《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一瞥元人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雅集”,以展示文人交往活动为中心。故宫博物院藏“造云”铜变石,以顽石记事,石上文字详细描述了元末于玉山佳处举行的一次宴集,兼有顾瑛、杨维桢、董其昌等名人题刻;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代善本《玉山名胜集》,以玉山景点为纲,汇编元末玉山雅集参与者在各处的题咏。昔人已随时光逝,但通过这些文物和文本,可以看出这一方土地上的文人风雅和文脉传承,由宋入元、经元至明,不断在传颂和传承中延续。

 

聚合展览“破圈”吸引力

在做实学术基础的同时,为了营造亲切、有趣的观展“吸睛点”,本次展览的形式设计中大量化用了“元代江南”视觉元素,以“身临其境”引导“感同身受”。步入展区,狮子林真趣亭等园林场景复原,描画了这一元代园亭中的生活图景;深入展厅,竹石相叠的庭院小品、几榻整洁的书房陈设,仿佛正是江南文人对弈品茗的场所;环境背景中的《玉山雅集图》和《写经换茶图》又以图像的形式分别还原两段元人的风流韵事。

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专业层次的观众群体,展览还配套了涵盖元史科普、元代工艺美术等等专题讲座,与汉服爱好者群体共同策划的元代江南服饰文化展示,元代印章篆刻体验等等宣教活动。使得整个“元代的江南”的配套活动如同一次寻踪江南文化的雅集,与展览中元代文人的雅集盛事遥相辉映。

通过学术科研、展览陈列、社会教育、宣传推广等力量的聚合,苏州博物馆希望借助此次特展,让观众对较冷门生僻的“元代”形成直观的认知;也借助这一方多元文化交融的“元代江南大舞台”,向公众传达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魅力和不断更新的生命力。

阅读排行